自我综合评价(三)
[考查范围:第3章 时间:____分钟 分值:____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3.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物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Fe
S
C
H2
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
Fe2O3
SO2
CO2
H2O
4.甲分子与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的示意图如图3-Z-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3-Z-1
A.物质甲是单质
B.丙分子中A、B原子个数比为3∶1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
D.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分子的个数也没有改变
5.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图3-Z-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图3-Z-2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6.汽车安装使用催化净化装置是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2CO2+N2,下列对该化学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和分子个数都不变
D.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物质是单质
7.如图3-Z-3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3-Z-3
A.血液流经②后,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B.图中②模拟肺
C.图甲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D.图中①模拟的结构能清洁吸入的气体
8.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叶片经脱色、清洗、滴加碘液、再清洗,遮光部分显蓝色
9.如图3-Z-4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3-Z-4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7
m
6
11
A.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X+Y===2Z+W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C.m=1
D.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1∶6
11.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图3-Z-5
12.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A.CCl4和HCl
B.CCl4和H2
C.CH2Cl2和H2
D.C和HCl
13.伏打电池(Voltaicpile)的照片和结构如图3-Z-6。它用圆形的锌板、铜板间隔堆积而成。所有的圆板之间夹放几层盐水泡过的布。下列关于“伏打电池”
图3-Z-6
能量形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风能转化为电能
14.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某些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3-Z-7所示。横坐标表示受热的时间,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图3-Z-7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
二、填空题(每空____分,共____分)
图3-Z-8
15.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3-Z-8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在六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A、B两种大理石各50
g,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5%
10%
15%
大理石的种类
A
A
A
B
B
B
收集一瓶CO2所用的时间/s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除了研究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会影响CO2的产生速率外,还在研究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于是他们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使大理石的________也相同。
(3)要准确测量CO2气体的产生速率,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____分)
17.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某同学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向一种无色液体中加入白色块状固体,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1)某同学猜测此气体为CO2,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验证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想制取和收集该气体,若用图3-Z-9中A收集该气体,气体应该从_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图3-Z-9
(3)该同学想进一步研究该气体的性质。用烧瓶收集满该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绑有一个气球)的橡皮塞塞紧。如图B所示,挤捏胶头滴管,使液体X滴入烧瓶中,她惊奇地发现气球逐渐胀大。
①请你写出液体X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气体是灭火的常用材料,请再举一例该物质的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科学小组同学对“含氧化合物制氧气”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Ⅰ.只有含氧化合物才能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Ⅱ.任意一种含氧化合物都可以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已知]
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如下:
①2H2O22H2O+O2↑
②2KClO32KCl+3O2↑
③2KMnO4K2MnO4+MnO2+O2↑
对于以上观点,该小组同学决定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加以证明。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一]
针对观点Ⅰ,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设计验证实验就可直接判定该观点是正确的。
(1)他们判定观点Ⅰ正确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述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反应物以外,请你再列举-种能分解产生氧气的非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填化学式)。
[探究二]
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三种物质以及试管(主要成分是SiO2)、酒精灯、铁架台等必要的仪器。请从中选择合适的药品及仪器,从含氧物质加热能否产生氧气的角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证明观点Ⅱ错误。
(3)上述对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
19.科学兴趣小组研究发现,同一朵牵牛花的花瓣在一天之内会出现颜色变化。清晨,花的颜色为红色,随着光照不断增强,颜色慢慢加深,最后花的颜色为紫色。查阅资料知道:清晨由于细胞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而形成碳酸使细胞液(pH)呈酸性,细胞中的花青素变红,随着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细胞液(pH)逐渐呈中性,细胞中的花青素变为紫色。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清晨,二氧化碳含量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午,随着光照不断增强,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来证明光照是影响牵牛花花瓣颜色变化的原因,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第一步:清早,选取A、B两组开花且生长状况相同的牵牛花;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为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选取了生长状况和质量完全相同的同种蔬菜分Ⅰ、Ⅱ、Ⅲ、Ⅳ、Ⅴ五组进行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中不考虑蒸腾作用对植株质量的影响)
组 别
Ⅰ
Ⅱ
Ⅲ
Ⅳ
Ⅴ
温度/℃
23
24
25
26
27
暗处理1
h后质量的变化/mg
-1
-2
-3
-4
-2
光照后1
h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mg
+1
+2
+3
+4
+2
①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温度不同,暗处理后五组蔬菜减轻的质量也不同,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蔬菜光照1
h后,五组蔬菜的质量都增加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实验结果,该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__,若该蔬菜为温室种植,要提高蔬菜产量,你认为应如何调节温室内的温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共____分)
20.实验室常用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如图3-Z-10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3-Z-10
(1)指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组合。
(3)12.5
g石灰石(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杂质不与酸反应)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
(4)用上述方法收集的二氧化碳可能会有空气,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画图或文字说明均可)。
教师详答
自我综合评价(三)
1.D 2.B 3.A
4.D [解析]
反应前共有4个分子参加反应,反应后生成了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故D不正确。
5.D [解析]
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产生气泡。
6.C 7.C 8.D 9.D 10.C
11.C [解析]
由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光合作用强了,消耗的二氧化碳就多了,室内二氧化碳就少了,光合作用也就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强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多了,室内二氧化碳就多了。在清晨6点钟左右,植物通过一晚上的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此时二氧化碳最多;6点钟后太阳慢慢升起,温度越来越高,植物的光和作用强了,消耗的二氧化碳就多了,室内二氧化碳就越来越少;到了晚上6点钟左右,植物通过一天的光和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含量最低;再往后光合作用开始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开始增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多了,室内二氧化碳就开始增多。
12.A 13.A 14.C
15.变浑浊 向左移动
[解析]
由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而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
16.(1)大理石的种类
(2)颗粒大小
(3)相同时间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17.(1)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是CO2
CO2+Ca(OH)2===CaCO3↓+H2O
(2)a
(3)①NaOH[或Ca(OH)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瓶内压强减小,气球逐渐胀大
②干冰人工降雨(或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18.(1)质量守恒定律 (2)H2O
(3)操作方法:分别取5
g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三支试管口。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盛放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复燃,证明加热高锰酸钾产生了氧气;又过一段时间后,加热氯酸钾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复燃,证明加热氯酸钾也会释放出氧气;而加热二氧化锰的试管口处的木条始终没有复燃,证明加热二氧化锰没有产生氧气。结论:观点Ⅱ是错误的
19.(1)植物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的贮存量逐渐减少
(2)将A(或B)组植物放置在光下,将B(或A)组植物放置在无光照的环境中,其他培养条件均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放置在光下的植物花的颜色变为紫色,放置在无光照环境中的植物花的颜色仍为红色(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①温度不同,呼吸作用的强度不同
②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积累有机物
26
℃ 夜晚适当降低室内的温度,白天适当增加室内的温度
20.(1)酒精灯 (2)B、C
(3)解:碳酸钙的质量为12.5
g×80%=10
g。设生成CO2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0
g
x
= x=4.4
g
答:可制得二氧化碳4.4
g。
(4)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试管或集气瓶等容器倒置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若没有充满容器,则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空气。(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