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开平方法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2.2 开平方法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3-10 12: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2
开平方法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计算技巧以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在本章教材中都有比较多的体现、应用和提升。我们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上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物理学中,变速运动、能量守恒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列、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而我们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将其转化为一次方程,这就是降次。本节课由简到难的展开学习,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本节课是公式法的重要基础。
学生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
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
=n
的一元二次方程;
2、理解配方法的思想,掌握用配方法解形如
x2+bx+c=0
的一元二次方程;
3、
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配方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总结配方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解方程,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2、观察比较,探索新知
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解出方程。在学生解出方程后,对所解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解方程的特征。学生会得出形如(x+
m
)2=n(n≥0)
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两边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这种方法我们称为直接开平方法。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开平方的内涵:(1)一边是完全平方式;(2)一边是常数。
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x2+bx+c=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原理,接着我还是利用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其具体方法,并追问“当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时,怎样配方?”。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中,突破第二个难点。
3、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练习课本习题,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配方法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引导学生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