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达标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2.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达标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3-18 16: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达标检测
【双基巩固】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是雄蛙在(  )
A.求偶   B.呼吸   C.报警   D.戏水
2.青蛙在繁殖时期特有的行为是(  )
A.抱对
B.游泳
C.迁徙
D.跳跃
3.大鲵是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下列关于大鲵的生殖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B.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C.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D.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4.青蛙的发育过程依次要经历的时期是(  )
A.卵→幼蛙→成蛙
B.卵→幼蛙→蝌蚪→成蛙
C.卵→幼蛙→休眠蛙→成蛙
D.卵→蝌蚪→幼蛙→成蛙
5.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很招人喜爱。蝌蚪与青蛙的显著区别是(  )
A.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
B.陆生、用肺呼吸、有尾、有四肢
C.水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
D.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6.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在形态上最后出现的变化是(  )
A.长出后肢
B.长出前肢
C.鳃消失
D.尾消失
7.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分别生活在(  )
A.陆地和水中       
B.潮湿陆地和水中
C.水中和潮湿陆地
D.都生活在水中
8.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
A.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B.青蛙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
C.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蝌蚪不仅用鳃呼吸,还用肺呼吸,因此被称为两栖动物
B.雌雄蛙抱对后分别排出卵细胞和精子,可提高卵细胞受精的可能性
C.两栖动物是陆生动物,它们的受精能够摆脱水的束缚
D.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差异,但生活习性完全相同
10.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两栖类动物的是(  )
A.蟾蜍   B.大鲵   C.蛇   D.蝾螈
11.下图是青蛙发育过程中某些阶段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蛙发育过程的顺序是D→    。
(2)从外形上看,C有    ,无    。
(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青蛙进行   (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4)蝌蚪的形态和结构与成蛙的区别很大,青蛙的发育方式为   (填“变态”或“直接”)发育。
【能力提升】
1.青蛙是两栖动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繁殖时出现抱对现象
B.发育类型为变态发育
C.幼体生活在水中
D.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2.下面是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几个时期,其正确的生殖和发育顺序是(  )
①雄蛙鸣叫
②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③排卵、排精
④雌雄蛙抱对
⑤蝌蚪变态发育为青蛙
⑥受精卵孵化成蝌蚪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④③②⑥⑤
C.③②④①⑤⑥
D.②①③④⑥⑤
3.关于两栖动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脊椎动物
B.既能在陆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C.两栖动物的成体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不能离水太远
D.大鲵和蟾蜍都是两栖动物
4.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见表),其主要的自身原因是(  )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情况
环境条件
3.45亿年~2.25亿年
种类多,两栖动物繁盛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
2.25亿年至今
种类减少,两栖动物走向衰退
气候干燥,水域减少
A.两栖动物的繁殖能力差
B.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
C.两栖动物产生了巨大变异
D.两栖动物的神经系统不发达
5.青蛙与蝗虫生殖发育的相同点是(  )
A.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B.发育起点都为卵
C.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D.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6.下图为某地区青蛙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青蛙数量减少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天敌数量的减少
B.农药的大量使用
C.降雨量的减少
D.人类的大量捕杀
7.(拓展探究)表1是某校生物课外科技小组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方案记录表(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等量的水,孵化相同时间)。请回答:
表1 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记录
项目组别
水源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
孵出蝌蚪数
A
池塘水
500
22~25
250
245
B
自来水
500
13
250
165
(1)B组孵化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2)某同学认为该实验应按照表2所示的设计方案去做:
表2 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记录
项目组别
水源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
孵出蝌蚪数
A
池塘水
500
22~25
250
246
B
池塘水
500
13
250
217
C
自来水
500
22~25
250
206
D
自来水
500
13
250
183
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A组与B组相比,A组的孵化率高,说明:

②A组与C组相比,A组的孵化率高,说明:

③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影响蝌蚪发育因素的结论是:
(3)比较表1和表2的实验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好些          。
答案解析
【双基巩固】
1.【解析】选A。本题考查蛙鸣的意义。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这是求偶行为。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青蛙的繁殖行为。繁殖季节,雌雄青蛙抱对,刺激两性分别排出精子和卵细胞,有利于受精卵的形成,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判断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大鲵作为两栖动物,其生殖发育离不开水,精、卵在水中结合,即体外受精。大鲵在水中变态发育为成体,即体外发育。
4.【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青蛙的发育过程。雄蛙通过鸣叫,吸引雌蛙前来抱对,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依次发育为蝌蚪、幼蛙、成蛙。
5.【解析】选D。本题考查蝌蚪与成蛙的显著区别。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其幼体蝌蚪与成蛙有着显著的区别。蝌蚪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而成蛙陆生,也可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
6.【解析】选D。本题考查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蝌蚪发育成幼蛙的形态变化为:长出后肢→长出前肢→鳃消失→尾消失。
7.【解析】选C。本题考查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8.【解析】选D。本题考查两栖动物的概念。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蟾蜍、大鲵等。不要误以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如龟既能在陆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但它属于爬行动物。
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两栖动物的理解。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种动物叫做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才能完成,所以受精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两栖动物的常见种类。蟾蜍、大鲵、蝾螈和青蛙一样,受精作用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生殖和发育过程不能完全摆脱水的限制,都属于两栖动物。蛇用肺呼吸,生殖和发育过程完全摆脱水的限制,属于爬行动物。
11.【解析】本题考查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和识图能力。
(1)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蝌蚪。刚孵化出来的蝌蚪,用外鳃呼吸,不久,外鳃消失,长出内鳃。经过大约40多天,蝌蚪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内鳃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蝌蚪逐渐发育为成蛙。
(2)蝌蚪与青蛙的外形相差甚远。蝌蚪像鱼,有尾,无四肢,青蛙有四肢。
(3)蛙的生殖与发育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后,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在水中,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这种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
(4)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是变态发育。
答案:(1)B→C→A
(2)尾 四肢
(3)体外
(4)变态
【能力提升】
1.【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在繁殖季节有抱对现象,将精子和卵细胞排入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成体与幼体差别较大,为变态发育。
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繁殖季节,雄蛙高声鸣叫,吸引雌蛙前来抱对,抱对刺激雌蛙和雄蛙分别排出卵细胞和精子,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孵化成蝌蚪,蝌蚪经过变态发育成为青蛙。
3.【解析】选B。本题考查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不能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如鸭子、乌龟等不是两栖动物。
4.【解析】选B。本题考查环境条件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距今大概3.45亿年~2.25亿年前,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两栖动物繁盛。而距今2.25亿年至今,水域逐渐减少,气候干燥,两栖动物走向衰退。这说明两栖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水。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雌雄个体将生殖细胞产在水里,在水里完成受精。两栖动物的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动物变态生殖发育过程的理解。蝗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产受精卵,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它们的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发育过程分为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属于变态发育,青蛙与蝗虫的发育起点都为卵。
6.【解析】选A。本题考查青蛙数量减少的原因。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是青蛙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降雨量的减少、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青蛙的栖息环境;天敌数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导致青蛙的数量上升。
7.【解析】本题考查对探究实验的分析能力。
(1)表1的变量不唯一,一是水源不同,二是水温不同,B组孵化率低可能是水源问题,也可能是水温问题。(2)表2中A组与B组相比,变量是温度,A组孵化率高,说明温度影响蛙卵的孵化,温度高,孵化率高;A组与C组相比,变量是水源,A组孵化率高,说明水源影响蛙卵的孵化,池塘水和自来水相比,池塘水促进蛙卵的孵化。(3)表2设计的实验变量唯一,能更好地说明影响蛙卵孵化的因素。
答案:(1)水温和水源的问题
(2)水温对蛙卵的孵化具有重要影响,温度高,孵化率高
水质对蛙卵的孵化具有重要影响,池塘水能促进蛙卵的孵化 水温和水源是影响蛙卵孵化的重要因素
(3)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