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学习目标
⑴通过由学生回忆把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用途,激发学生对溶液等液体的潜在认识,并通过“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这组实验,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并体会到我们身边的
许多液体都是溶液。
⑵通过洗洁精洗去油污的探究活动认识乳化现象并了解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⑶通过探究活动来了解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以及加速溶解的方法。
⑷根据书上的探究活动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及其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2.
【重点】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3).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
(5).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3.预习导航:讨论并填表:第152页
实验
现象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食盐加入水中
粉笔灰加入水中
植物油放入水中
4.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溶解与乳化
1.溶液
(1)定义:
。
(2)分散微粒:
。
(3)举例:
。
(4)特征:①均一性:
。
例:
。
②稳定性:
。
例:
。
(5)外观:澄清、透明,不一定是无色的。
例:
。
(6)意义:溶液中的反应快,用于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医疗等。
判断:
①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澄清透明的混合物(
);
②
均一稳定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溶液(
)。
2.悬浊液
(1)定义:
。
(2)分散微粒:
。
(3)举例:
。
(4)特征:
。
3.乳浊液
(1)定义:
。
(2)分散微粒:
。
(3)举例:
。
(4)特征:
。
(5)乳化与乳化作用:
①乳化的定义:
。
②乳化剂的定义: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常见的乳化剂:
③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④乳化的应用: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纺织印染,石油印染,污水的处理等等
。物质的溶解性
(二)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
三、结晶
1.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的方法:
(1)
:适用于
。
(2)
;适用于
。
(3)分离混合物时,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例:除去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
除去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
说明:
①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
溶液。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不变”)
③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氧化钙,恢复到室温,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解度
,(填“变大、变小、不变”)。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④饱和石灰水长时间放置(水没有少),表面出现一层白膜,此时溶液
。
(填:饱和或不饱和)
巩固练习:
(1)填“〈
,
〉
,
=
”
①在100克水中溶解20克食盐,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
②100克CuSO4溶液中含17克CuSO4,再加1克CuSO4,并完全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
18%。
③5克NaCl完全溶解在95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④常温下,10克水中能溶解NaCl质量
10克汽油能溶解NaCl的质量。
⑤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⑥10%蔗糖溶液100克,取出50克,剩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
⑦20℃时,
KNO3的溶解度为31.6克,则20℃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2)一定温度下,a克NaCl饱和溶液里含有b克NaCl,该温度下,此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3)有哪些方法区别两瓶无色液体:食盐水和蒸馏水。
(4)139ml、密度为1.05g﹒cm-3的盐酸与含杂质(杂质不溶且不与酸反应)的石灰石25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克气体,求①石灰石中CaCO3的纯度,②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③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所得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误差不计)
甲
乙
丙
丁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00
100
100
200
加入金属的质量/g
X
1.25X
2X
2X
生成H2的质量/g
0.8
1
1.2
1.6
计算:①甲同学加入金属锌的质量X,
②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六章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1.学习目标
1.从日常生活经验和图例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与溶剂的概念,并交流与讨论常见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溶液的质量关系,学习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3.通过例题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与同学协作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
【重点】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
1.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
2.涉及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与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预习导航:一
、溶液的组成;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4.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
、溶液的组成
溶液的组成=
和
。
溶质:
。
溶剂:
。
溶液的命名:前为溶质,后为溶剂,溶剂为水时一般读法中省略
,
如: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溶质
,溶剂
;
硫酸亚铁溶液:溶质
,溶剂
;
碘酒:
溶质
,溶剂
。
2.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均是指
。
如:
。
3.溶质与溶剂的相对划分:
①固/气----液:固体、气体为
;液体为
。
如:
。
②液----液:量少的液体为
;量多的液体为
。
③结晶水合物加到水中形成的溶液:
如:
。
④发生化学变化的:溶质为反应后稳定存在于溶液中的物质,即
,而溶剂不变。
如:氧化钙放入水中,
溶质
,溶剂
。
镁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
溶质
,溶剂
。
过量的镁与稀硫酸反应,溶质
,溶剂
。
4.溶质可以是固、液、气态,溶剂通常是
,或是
、
等。
5.一种溶液里可以有
种或
种溶质。
【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
(1)食盐水
(2)碘酒
(3)糖水
(4)石灰水
(5)稀硫酸
(6)稀盐酸
(7)硫酸铜溶液
(8)酒精溶液
(9)氯化钙溶液
(10)氢氧化钠溶液
(11)植物油的汽油溶液
(12)硫酸亚铁溶液
(13)一定量的锌和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
(14)一定量的锌和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
(15)足量的锌和一定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二、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
溶解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的。如:
。
溶解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的。如:
。
溶解后,溶液温度几乎不变的。如:
。
2.
加快固体溶解的方法:
①
,②
,③
。
三、水溶液的性质
1.少数固体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
,沸点
。
如:
向冰雪撒盐,其原理
。
煮沸的汤比沸水的温度高,原理是
。
讨论:用普通锅如何在高山上把鸡蛋煮熟?
。
注:①冬天在水箱中加入
防止结冰;②砂浆中加氯化钙防止水凝固破坏混凝土。
2.某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具有
性。
(1)食盐水、稀硫酸、稀氢氧化钠等溶液具有导电性,是因为
。
(2)蔗糖水
酒精溶液等溶液不具有导电性,是因为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1.
学习目标
①通过三组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
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交流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学习描画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2.
【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②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③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3.预习导航:
①物质溶解性;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浓溶液与稀溶液;④物质溶解性定量表示
4.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定义:
。
2、影响因素:
。
(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性
---------与
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
---------与
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性
---------与
有关。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
下、
里,
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1)两个前提条件:
、
。
(2)某物质饱和溶液是指
。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的量是
。
(4)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
【2】相互转化:
(1)大多数物质:如:
(
)
(
)
KNO3饱和溶液
KNO3不饱和溶液
(
)(
)(
)
(2)少数物质如:
(
)(
)
NaCl饱和溶液
NaCl不饱和溶液
(
)(
)(
)
(3)极少数物质如:
(
)(
)
Ca(OH)2饱和溶液
Ca(OH)2
不饱和溶液
(
)(
)(
)
4、浓溶液与稀溶液: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的多少
(1)定义:浓溶液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里含有
的溶液;
稀溶液则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含有
的溶液。
(2)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举例:常温下的熟石灰饱和溶液,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Ca(OH)2为0.17g,为稀溶液。
常温下的食盐水不饱和溶液,100g水中溶解的食盐为20g(未饱和),为浓溶液。
结论:
(1)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液
是稀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
比其不饱和溶液要
。
练习:
1.判断:⑴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⑵饱和溶液不能溶解任何其他物质。 (
)
⑶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大。(
)
2.若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则(
)
A.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非常浓的溶液
B.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C.很稀的溶液
D.比该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浓物质溶解性
第2课时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固体溶解度
1.概念:
。
2.四要素:
条件
标准
状态
单位
例:
20℃,100g水最多溶解36gNaCl---
。
60℃,KNO3的溶解度为110克,其含义为
。
3.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例:60℃,KNO3的溶解度为110克,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为
。
练:60℃,KNO3的溶解度为110克,,33克的KNO3溶在
克水中刚好饱和。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溶解度
溶解性
举例
问题:20℃,某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0.5克,则该物质
。
某物质在10克水中最多溶解0.5克,则该物质
。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部因素:
、
。外部因素:
。
6.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影响的表示--------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1)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
横坐标:
;纵坐标:
(2)曲线的意义:①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③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即:
a.大多数固体
。
b.少数固体
。
c.极少数固体
。
(3)点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
。
曲线上方的点:
。
曲线下方的点:
。
曲线上的交点:
。
练习:(1)如图
a代表
,如:
。
b代表
,如:
。
c代表
,如:
。
②点P表示
。
③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从多到少
。
④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从多到少
。
⑤t2时,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是
,
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⑥
除去a中混有少量的b,采用
,分离出a;
除去b中混有少量的a,采用
,分离出b。
⑵教材P20图中,80℃
NH4Cl的溶解度约为
克,在此温度下,80克
NH4Cl溶于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
⑶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该温度下将50克KNO3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若将60克KNO3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说明: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为
练习:40℃,KNO3的溶解度为64.0克,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该温度下:
(1)64.0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
g的
溶液,质量分数为
。
(2)
30gKNO3放入50水中充分溶解,形成
g的
溶液,质量分数为
。
(3)40gKNO3放入50水中充分溶解,形成
g的
溶液,质量分数为
。
S
T
a
b
c
t1
t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