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7-12 18:28:4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解释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坐标、曲线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并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理念。
(2)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协调措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绿草、牛羊勾画出一幅令人充满遐想的画卷。但是近些年来,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正在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如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生态系统是怎样进行自我调节的呢?调节方式有哪些?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二、新课学习
(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21·cn·jy·com
分析讨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
美国的罗亚岛国家公园是一个长约80 千米、宽约13 千米的小岛。在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完全依靠彼此的生存而生存。20 世纪50 ~ 90 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调查,结果发现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具有一定关系。www.21-cn-jy.com
1.20世纪50~90年代,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驼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狼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驼鹿数量增加时,因为食物丰富,狼的数量相应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又导致驼鹿的数量下降。两者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假设某年在狼群中出现了一种疾病,导致狼大量死亡,随后的一年中将会对鹿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狼大量死亡,天敌减少,鹿群的数量短期内迅速上升。
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林木的生长自然受到危害,但食虫鸟类因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多,这样就会抑制害虫数量的增加,从而使它们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视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和苔藓,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它们来维持生存。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崩溃。21教育网
而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即使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同一营养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物可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www-2-1-cnjy-com
调查活动:
目的要求:
1. 了解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
2. 提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建议。
方法步骤:
1.拟定调查方案。
2.实地调查,做好记录。
3.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4.撰写调查报告。
表达交流:提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建议。【详阅教材P75】
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最终清水池变成了污水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相关链接: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雷击、水灾、旱灾、台风、山崩、海啸等,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1·世纪*教育网
人为因素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种类、大量使用农药或化肥等,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21*cnjy*com
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现在,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来源:21cnj*y.co*m】
因此,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D )
A.草原 B.森林
C.池塘 D.北极苔原
2.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B )2-1-c-n-j-y
A.丙和丁数量减少 B.乙和丙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3.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的生物数量将会( B )
A.逐渐增多 B.相对稳定 C.逐渐减少 D.稳定不变
4.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 C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平衡不容易破坏
A. ① ③ ⑤ B. ② ④ ⑥ C. ① ③ ⑥ D. ② ④ ⑤
四、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2·1·c·n·j·y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1.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2.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作业布置】
1.P76巩固提高。
2.P77课外实践:设计生态校园建设方案。
3.P79视野拓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最终达到动态的平衡,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狼和驼鹿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来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动态的平衡。21cnjy.com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采用图片、视频、实例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基本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2张PPT)
济南版生物八下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导入新课
如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草原正在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
新课学习
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物数量
时间

0
分析讨论
罗亚岛上驼鹿与狼的数量关系
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
分析讨论
1. 20 世纪50~90 年代,驼鹿与狼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 假设狼大量死亡,随后的一年中将会对鹿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驼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狼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驼鹿数量增加时,因为食物丰富,狼的数量相应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又导致驼鹿的数量下降。两者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
狼大量死亡,天敌减少,鹿群的数量短期内迅速上升。
新课学习
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害虫
林木的生长受到危害
食虫鸟类
抑制害虫数量的增加
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数量增多
数量增加
自我调节机制
新课学习
视频
新课学习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和苔藓,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它们来维持生存。
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崩溃。
新课学习
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即使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同一营养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物可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新课学习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
调查活动
调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实例
目的要求
方法步骤
表达交流
1. 了解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
2. 提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建议。
1.拟定调查方案。
2.实地调查,做好记录。
3.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4.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建议。
[详阅P75]
新课学习
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最终清水池变成了污水湾。
受到严重污染的池塘
新课学习
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相关链接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
地震
雷击
旱灾
台风
海啸
新课学习
人为因素
修建大型工程
排放有毒物质
引进外来生物种类
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新课学习
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应该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
课堂练习
1.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
A.草原 B.森林
C.池塘 D.北极苔原
2.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
A.丙和丁数量减少 B.乙和丙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D
B
课堂练习
3.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的生物数量将会( )
A.逐渐增多 B.相对稳定 C.逐渐减少 D.稳定不变
4.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平衡不容易破坏
① ③ ⑤ B. ② ④ ⑥
C. ① ③ ⑥ D. ② ④ ⑤
C
B
课堂小结
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作业布置
1.P76巩固提高。
2.P77课外实践:设计生态校园建设方案。
3.P79视野拓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1. 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
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