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回顾: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化肥、冷藏保鲜、
育种、机械化、生物技术等)
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
。。。。。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地理环境差异
种什么?(主要农作物)
分布在哪?(主要分布区)
为何分布在这?(区位分析)
有何特点(农业特点)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主要作物:
水稻
2.主要分布区:
亚洲季风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
水稻是好暖喜湿作物,在生长期内要求有较高的气温。水稻又是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旱粮的2-4倍。水稻种植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亚洲水稻的种植有7000年历史,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课内探究一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劳动力、市场、生产经验、食物偏好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分析
单产(千克/亩)
水稻
玉米
小麦
粮食作物
510
407
248
想一想:季风水田农业遇到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有人说,亚洲“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
这句话说明了农业生产应遵循
的原则
因地制宜
丘陵地区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吗?
保持水土
4、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大家在家乡看到的干农活的场景?(水稻)
4.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人多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
商品率低
机械化、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经济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
①
单位面积产量高
劳动力丰富
精耕细作
人多地少
消费量大
家庭经营
田地规模小
②商品率低
③小农经营
④机械化水平低
⑤科技水平低
4.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总量不大
(参照名校学案39页)
1.“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气候变化
C.技术水平
D.政府决策
2.“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
②减轻物流业的能源消耗
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楼养鱼,
2楼养猪,3楼种植西红柿……“垂直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业环境,通过垂直农场的自循环体系生产农副产品,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新鲜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垂直农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目前仅有美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开始实践。
C
B
课内探究二
课内探究三
媒体报道称,继电饭煲和马桶盖后,日本大米正成为中国游客下一个抢购目标。稻米种植包含了超多的技术活:选种、育秧、移植、生长期管理、脱壳加工成精米。这个复杂的生产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口感。
拥有7000多年稻米栽培历史的中国,是世界栽培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辽宁省盘锦市大量种植有日本大米品种,并以订单方式销往日本。
左下图示意世界水稻主产区分布,右下图为日本农场工人利用遥控直升机为农田喷洒农药。
1、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要分析日本水稻产区对比其他水稻主产区的优势。
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课内探究三
媒体报道称,继电饭煲和马桶盖后,日本大米正成为中国游客下一个抢购目标。稻米种植包含了超多的技术活:选种、育秧、移植、生长期管理、脱壳加工成精米。这个复杂的生产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口感。
拥有7000多年稻米栽培历史的中国,是世界栽培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辽宁省盘锦市大量种植有日本大米品种,并以订单方式销往日本。
左图示意世界水稻主产区分布,右图为日本农场工人利用遥控直升机为农田喷洒农药。
2、结合我国东北与日本的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在盘锦地区种植日本大米品种并销往日本的原因。
东北地区与日本纬度相当,光热条件相同,气候与日本相近。
日本大米品种优良,但东北地区地势平坦,人均耕地多,日本以山地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且日本劳动力价格高于东北地区。
日本人口稠密,稻米需求量大。
本节知识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区位分析
自然: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劳动力、市场、
生产经验、食物偏好
特点及措施
主要分布区
主要作物
决定
决定
影响
规律总结:
在进行农业区位分析时,
1、要综合分析各区位因素(综合分析)
2、抓住影响农业最重要的因素(主导分析)
3、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动态分析)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包含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来学习掌握季风水田农业的作物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农业特点等知识,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知识的对比和参照。“季风水田农业”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对农业的理解也不够。虽然对季风水田农业有一定的印象,但对具体的生产过程却毫无经验。同时由于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学生兴趣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标要求,可要求学生提前做好相关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身边案例,多展示有关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启发探究式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和相关材料,通过合作探究,自行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并培养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评价区位条件。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相关图片总结出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法:以启发引导教学法为主,兼有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和分布地区
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并熟练掌握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表和文字材料的判读,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掌握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难点:不同区域、不同尺度农业区位的选择
六、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知识回顾: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化肥、冷藏保鲜、育种、机械化、生物技术等)。
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农业地域类型有多种形式,我们这本教材主要介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混合农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新课教学
首先来欣赏一个视频片段《舌尖上的中国》。视频中南方和北方主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地理环境差异造成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水稻(展示季风水田农业照片)
2、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国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在南方地区。
课内探究一----3、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分析(根据材料和课本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水稻是好暖喜湿作物,在生长期内要求有较高的气温。水稻又是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旱粮的2-4倍。水稻种植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亚洲水稻的种植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粮食作物
小麦
玉米
水稻
单产(千克/亩)
248
407
510
引导: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生产经验、食物偏好)。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进行引导并进行总结。
有人说,亚洲“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这句话说明了农业生产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因地制宜。
想一想:我们刚才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是优势条件,那么季风水田农业遇到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设问:丘陵地区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吗?(展示梯田景观的照片)
结论: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所以在山区发展农业特别要注重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生态的保护。
4、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回忆一下大家在家乡看到的干农活的场景?(水稻)(展示五幅照片)让学生自行归纳。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小农经营,人多地少;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分析并思考:这些特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参照名校学案39页)
课内探究二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1楼养鱼,
2楼养猪,3楼种植西红柿……“垂直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业环境,通过垂直农场的自循环体系生产农副产品,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新鲜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垂直农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目前仅有美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开始实践。
1.“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气候变化
C.技术水平
D.政府决策
2.“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
②减轻物流业的能源消耗
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课内探究三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材料一
媒体报道称,继电饭煲和马桶盖后,日本大米正成为中国游客下一个抢购目标。稻米种植包含了超多的技术活:选种、育秧、移植、生长期管理、脱壳加工成精米。这个复杂的生产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口感。
材料二
拥有7000多年稻米栽培历史的中国,是世界栽培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辽宁省盘锦市大量种植有日本大米品种,并以订单方式销往日本。
材料三
左图示意世界水稻主产区分布,右图为日本农场工人利用遥控直升机为农田喷洒农药。
1.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要分析日本水稻产区对比其他水稻主产区的优势。
2.结合我国东北与日本的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在盘锦地区种植日本大米品种并销往日本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特点及发展措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重点掌握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并且在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几个原则。1、要综合分析各区位因素(综合分析)。2、抓住影响农业最重要的因素(主导分析)。3、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动态分析)。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预习“商品谷物农业”,完成名校学案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力求知识系统完整的同时,对有些问题的解释过于罗嗦,导致时间有点不够。在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分析上,解释得不够干净利落。课堂上过多地采用多媒体展示,展示时间过快,可能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另外,在教态方面还不够自然,过多地站在讲台上,到学生中间的走动太少。总之,每一次的教学都有必要及时反思。每一次积极的反思都希望自己能不断改进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