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7课 陈情表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7课 陈情表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25 18:33:19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回肠荡气的抒情——
第7课 陈情表
目标·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鉴赏本文陈情于事的写法。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栏目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7)茕茕(
)
(8)孑立(
)
(9)床蓐(
)
(10)洗马(
)
(11)猥(
)
(12)陨首(
)
1.读准字音
(1)险衅(
)
(2)夙遭闵凶(
)
(3)悯(
)
(4)终鲜(
)
(5)祚薄(
)
(6)僮(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语言积累

答案
(13)逋慢(
)
(14)日笃(
)
(15)矜育(
)
(16)拔擢(
)
(17)优渥(
)
(18)盘桓(
)
xìn
mǐn
mǐn
xiǎn
zuò
tónɡ
qiónɡ
jié

xiǎn
wěi
yǔn


jīn
zhuó

huán
答案
2.理解词义
(1)通假字
①夙遭闵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零丁孤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常在床蓐:__________________
④四十有四: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通“褥”,垫子
通“又”
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
不可以;不被允许
答案
②举臣秀才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④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秀人才
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成人自立
a.(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b.(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报答
向上级报告;刊登在报纸上
答案
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⑥臣之辛苦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拜臣郎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申诉(苦衷)
说给人,使人知道
辛酸悲苦
a.身心劳苦;b.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
(车、马等)很快地跑
尚书省的属官
中医医生
答案
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岂敢盘桓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臣洗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犹疑不决的样子
a.逗留;徘徊。b.回环旋绕
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清洗马匹
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答案
(3)一词多义
舅夺母志
听臣微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夙婴疾病
举婴,欲投之河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①志
②应
(志向)
(愿望)
(做标记)
(标志)
(照应)
(回答)
(缠绕)
(婴孩)
(怜惜)
(自夸)
③婴
④矜
答案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厚古薄今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良剑期乎断
除臣洗马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攘除奸凶
⑤薄
⑥期
(浅薄)
(迫近)
(轻视,看不起)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一定的期限)
(约定)
(希望,要求)
(授予官职)
(台阶)
(除掉)
⑦除
答案
(4)文言虚词
臣以险衅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谨拜表以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臣以供养无主
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臣之进退
①以
(连词,因为)
(介词,凭……身份)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介词,用)
(连词,因为)
(介词,比)
(介词,对,向)
(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于
③之
答案
(5)词类活用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具以表闻: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________
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夙遭闵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
⑦猥以微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沐浴清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使动用法,使……闻
名词作动词,做官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名词作动词,任职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教化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答案
(6)文言句式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________
②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
④急于星火:____________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____________
⑥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介宾后置句
介宾后置句
被动句
品读感悟

答案
一、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二、细读析文本
1.本文是谁陈的情? 
解析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答案 李密。
2.本文在向谁陈情?
解析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答案 晋武帝。
3.本文在陈什么情?
答案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解析答案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2.背景展示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相关链接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交流释疑
1
1.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答案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
答案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打动皇帝的?(找出课文原句)
答案 ①诉说苦难的身世。“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如实告白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狼狈境地,并说明自己辞官奉亲正式遵从皇帝推崇的孝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④力避名节嫌疑,表达出自己对朝廷的优厚待遇的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案
深度研读
2
答案
1.作者是怎样以“情”为贯穿全文的主干,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的?
答案 文章第一段先陈述家庭的不幸,然后表明祖孙相依为命,写得凄切动情。第二段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然后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为下文留下悬念。第三段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先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了理论依据。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最后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李密的婉转陈情,终于唤起了晋武帝的同情心,达到了“辞不就职”的目的,表现了高超的以情征服人的说理技巧。
2.在写《陈情表》之前,李密已多次婉拒晋武帝的征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请认真揣摩文章,并参考有关背景材料说说你的观点。
答案 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氏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又因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
返回
答案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
文章第一段首先否定两种人,一是求学的苦孩,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提示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第四段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排比表达了作者劝勉人们尽孝的强烈的感情,反复强调了尽孝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句子中将尽孝的不同形式加以对举,告诉人们爱的意义在内容,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做了,建豪宅和献砖瓦的价值是相等的。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提示
返回
本文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在文章开始举了两个关于“孝”的例子:一个是求学的苦孩子,一个是离家的游子。作者并不认可他们的“孝”,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父母可能在我们想行孝之时已离开人世,所以告诫天下的儿女们,孝顺父母要抓紧。
赏析
本课结束第7课
陈情表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闵(mǐn)   ②茕(qiónɡ)   ③洗马(xiǎn)
④猥(wěi)
⑤陨(yǔn)
⑥逋(bū)
⑦笃(dǔ)
⑧怖惧(bù
jù)
⑨擢(zhuó)
⑩渥(wò)
祚薄(zuò)
险衅(xìn)
床蓐(rù)
矜悯(jīn)
终鲜兄弟(xiǎn)
(2)给多音字注音
①鲜      ②奔
③洗
④薄
2.辨形组词
(1)
(2)
(3)
(4)
3.词语释义
(1)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立,孤单地呆着。汉代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兮,孑不群而介立。”
(2)形影相吊: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指身体。吊,安慰。《曹子建集》:“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3)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汉书》:“临伯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
(4)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5)人命危浅: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6)朝不虑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么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
4.名句默写
(1)祖母刘__________,________。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垫子
(4)四十有四: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古今异义
(1)舅夺母志
古义:改变。 今义:强取,抢。
(2)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快速上任。 今义:驾车快跑。
(8)除臣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今义:除去。
3.一词多义
(1)薄
(2)息
(3)寻
(4)除
(5)行
(6)矜
4.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内,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里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3)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二)虚词
1.以
2.于
(三)文言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省略句、被动句,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应为“婴(于)疾病”
2.臣具以表闻:状语后置句,即“臣以表具闻”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固定句式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省略句,省略动词“是”,也是判断句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被动句)
译文: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译文:我想奉命急速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
译文: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过剩下的岁月。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
二、深层探究
1.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来打动皇帝的?
答案 无论李密出于什么原因或动机坚持辞官不做,总之是要打动皇帝,作者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的。第一,诉说苦难的身世,六月丧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第二,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孙子,孙子成人之后,力辞多次征召,苦求允许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第三,如实告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亲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第四,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示一旦终养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第五,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处置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2.若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你觉得好吗?
答案 不好。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3.李密最后提出的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答案 文中写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此对偶句,通过“长”与“短”的比较,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方案。“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个对偶句,通过“生”与“死”的并连,表现了李密一定要报大恩的诚心。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总之,对比鲜明的对偶句,既表现了诚心,也解决了问题。
三、技法迁移
融情于事
[文本回顾]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作为孙子的李密,必须照顾好祖母,让她安度晚年,更何况对自己有多年养育之恩的祖母,现在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岂能为了自己的仕途而置祖母于不顾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便是李密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番人之常情,不仅仅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更是“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连天地神明也被深深感动了,更何况晋武帝呢!
[技法点拨]
文以情动人,贵在情真,情真方能动人。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感情真挚呢?
1.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2.融会美好意象,把美好的意象与伴随着欢乐与痛苦,交织着甜美与酸楚的感受融会到一起,使感情流露水到渠成。
3.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是生活感应的微神经,它在作文中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4.注重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要善于将环境描写与主观情思融合起来,倾诉自己的心声,而不是纯客观的描写。
[技法运用]
仿照以上艺术手法写几段文字,通过叙述事件表达某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新鲜
寡廉鲜耻
鲜鱼
B.应门
应接不暇
有求必应
应付
应声而落
C.供不应求
供应
供养
供品
供职
D.日薄西山
义薄云天
淡薄
薄饼
薄情
答案 B
解析 B项都读“yìnɡ”。A项“屡见不鲜”“新鲜”“鲜鱼”的“鲜”读“xiān”,“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的“鲜”读“xiǎn”。C项“供不应求”“供应”“供养”的“供”读“ɡōnɡ”,“供品”“供职”的“供”“ɡònɡ”。D项“日薄西山”“义薄云天”“淡薄”“薄情”的“薄”读“bó”,“薄饼”的“薄”读“báo”。
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垫子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余数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通“殆”,大概
答案 D
解析 逮:及、至。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除:授予官职。
4.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都是连词,因为。A项介词,因为/介词,用。B项连词,而,表目的/介词,因为。C项介词,凭着/介词,因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B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C项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母刘悯臣孤弱      悯:忧伤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D.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答案 A
解析 悯:悲痛、怜惜。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舅夺母志
夺项王天下者
B.门衰祚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逮奉圣朝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D.辞不赴命
辞不就职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动词,推辞。A项动词,改变/夺取。B项名词,家门/门户。C项动词,到/被捕。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答案 A
解析 不是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婴”的意思是缠绕,疾病缠身。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而严峻,指责我有意回避和怠慢。郡县的长官,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果,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馀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
武帝践祚,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新受命,虚己以求谠言。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希复朝见,帝遣侍中任恺谘问得失,及政化所先。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
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子皆奉而行之。
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
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节选自《晋书》,有删节)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府辟不就        辟:征召
B.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谮:诬陷别人,说人坏话
C.举秀才,除温令
除:授官
D.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
笃:更加
答案 D
解析 笃: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时间。C项动词,担任,做
/介词,替。D项助词,的/代词,这,这些。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祥性至孝的一组是(  )
①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②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③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④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 ⑤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 ⑥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①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④⑤表现王祥辞不就官,⑥表现王祥清达。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虽然对王祥不好,但王祥并不介意,仍是非常孝顺,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还解衣破冰为母亲捉活鱼吃。
B.母亲去世,王祥因守丧身心哀毁而致病。这种孝心打动了吕虔,吕虔发文书征召他担任别驾,但王祥却坚决推辞不就任。
C.王祥做官时,曾率领士兵多次征讨并击破寇盗,使州内清静安定,政治教化大力推行,当时的百姓编歌赞颂他。
D.武帝曾派遣侍中任恺向王祥咨询朝政得失,以及急需解决的施政教化问题。王祥病重,写下遗嘱训诫子孙,死时,皇帝下诏赏赐他。
答案 B
解析 “这种孝心打动了吕虔”在文中没有根据。
1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亲去世,他居丧期间形貌劳损,要拿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徐州刺史吕虔发檄文让王祥来做他的别驾,王祥已接近耳顺之年(60岁),坚持辞不受命。
(2)王祥死后,奔赴吊唁的人不是朝廷贤良,就是亲近的过去的属吏罢了,门上无闲杂的宾客。
参考译文
王祥,字休徵,琅邪郡临沂人,汉朝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人。祖父王仁,是青州刺史;父亲王融,官府征辟他却不去。
王祥生性至孝。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每每派他清扫牛的排泄物,王祥更加谦恭地做这件事情。父母亲有病,他都衣不解带,汤药必定亲自尝试。母亲经常想吃活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将要剖开冰面来寻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双鲤鱼跃出,他拿着回了家;母亲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黄雀数十只飞入他的帷幕,他又拿来供养母亲。乡里人都惊叹,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致。有红果(丹柰)结实,母亲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树哭泣。他深深的孝心确实到了如此地步。
汉朝末年,遭遇天下大乱,王祥扶携着母亲,带着弟弟王览,到庐江躲避战乱,隐居在当地三十余年,不应州郡的召命。母亲去世,他居丧期间形貌劳损,要拿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徐州刺史吕虔发檄文让王祥来做他的别驾,王祥已接近耳顺之年(60岁),坚持辞不受命。王览劝他,为之准备牛车,王祥才应召,吕虔任命他掌管州郡的工作。当时到处是强盗,王祥勉励士兵,经常率兵打败贼人。他的州郡之内和谐清静,政令畅通,
教化施行。当时的人们歌颂他:“东海临沂的安康,实际全靠王祥。邦国之内不空乏无财,全是别驾的功劳”。
王祥被举为秀才,做了温县令,逐渐迁升为大司农。
晋武帝登帝位,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授七官。晋武帝刚接受天命称帝,自身谦逊,来访求直言。王祥与何曾、郑冲等老臣年纪很老了,希望能再次入朝觐见,皇帝派遣侍中任恺去咨询朝政得失,及政务教化的当务之急。王祥以年老疲困,多次请求退让官位,皇帝不允许。
到病重,著遗令训诫子孙:“生必定有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我年到八十五,得以善终,还有什么遗憾呢?但不留遗言,便使你们无所遵循。言行经得住审查,是最大的信;有好事就让给别人,有过失就归给自己,是最大的德;自己扬名,使亲人荣耀,是最大的孝;兄弟和顺,宗族亲乐,是最大的悌;面对财物没有比谦让更高尚的。这五条,是人的立身根本。颜子把它们看做像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人们只是没有去思考这些,其实它们又有什么难做到的呢!”他的儿孙们都奉命施行。
泰始五年王祥逝世,皇帝下诏赐给他一口皇家用的棺材,一套朝服,一件衣服,三十万钱和百匹布帛。
王祥死后,奔赴吊唁的人不是朝廷贤良,就是亲近的过去的属吏罢了,门上无闲杂的宾客。族孙王戎感叹:“太保可以说是清正通达了。”
四、语言运用(10分)
1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5分)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仿写的能力。例句是从有形的视觉角度来写的,补写的句子要从有声的听觉角度来写。可回顾文意,选用表声音的词语来阐释《陈情表》中的情感。
16.请你把对家的深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所表达的感情要通过具体的画面融合亲情,语句整齐,前后构成排比。(10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你一推开门就用香味把你紧紧拥抱;家,是夜归时窗口亮起的灯,瞬间消散你独行的寂寞和奔波的疲劳;家,是母亲低回绵长的唠叨,惟恐避之不及又深深迷恋回味不已;家,是父亲下巴密匝匝的胡须,扎得你脸颊发疼心里却乐开了花。
【金字旁】首笔斜撇要写直,二笔短横紧相连接,三横之间等距离,竖提出锋须锐利。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