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导入新课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
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
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
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导入新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 回忆录有两种释义。一是指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恺撒的《高卢战记》。二是指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朝花夕拾》就是后一种,是鲁迅晚年时期的回忆录。 回忆录有真实、广泛、突出三大特点。真实即指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字词注音烂熳( ) 发髻( ) 芦荟( )
绯红( ) 解剖( ) 畸形( )
杳无消息( ) 瞥见( ) 宛如(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mànjìhuìfēijīpōupiēyǎowǎnxùnnìjié◆词语集注驿站:
绯红:
油光可鉴:
正人君子:
标致: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鲜红。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掌故:
不逊:
匿名:
托辞:
凄然: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傲慢无礼。逊,谦逊。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找借口。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听课文朗读,说说藤野先生是谁? 背景探源: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排行老三,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名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鲁迅心目中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默读课文,找出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梳理叙事线索。 明确: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情况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
临别送照片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真诚友好 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找出依据并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事例概括)(1)肖像角度:
(2)生活习惯的角度:
(3)治学的角度:
(4)对待学生的态度: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 第6段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段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段 这节课我们着重阅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万分的感谢,深切的怀念和愧疚。我们可以从鲁迅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的照片、以笔做刀枪,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这些事情看出。 总结: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的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这个异域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对“我”的热心期盼,“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有同情和尊重而有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最集中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其他的一些事情,你能梳理出来吗?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揭示其心理状态: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他们的政治倾向:效忠满清王朝。
这句话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腐朽的精神状态。3“实在标致极了”在文中指什么?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
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4、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
明确:
日暮里:(1)“日暮乡关何处是”——思乡之情,心境落寞凄凉;(2)当时,日本轻蔑地称呼中国为“日落之国”,清朝也确已日暮穷途——忧国忧民。
水户:朱舜水反清复明客死的地方——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5“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鲁迅怎样看待日本友人的关心?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
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鲁迅以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说明此时他内心敏感自卑。6“匿名信事件”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浅薄荒唐,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为愤慨的感情。
7“看电影”事件:“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8“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作者对国人的麻木盲目,思想的不觉悟的痛心疾首。
9、“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改用文字的解剖刀,写下的是医治内心的药方。资料4: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弃医从文,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1908年师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一宗旨与次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从文中所写事件中你能否发现文章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呢?
线索:展现思想历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开头→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爱国思想的表现
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家国愁思
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敬仰与爱戴→他不怀民族偏见,真正帮助中国学生
最后→将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文中所叙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作者忧国爱民之情,学医的动机;
医专职员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作反面陪衬;
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以上所有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两条线索,两种真挚的感情(爱国和爱师),四个角度,一次思想的改变。明线————暗线————藤野先生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
对先生的怀念初识先生
交往经过
弃医从文
惜别先生怀爱
念国
先之
生情
有感情的朗诵下面这首鲁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表现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预习第10课《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