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5.藤野先生课件(课件+音频朗读+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5.藤野先生课件(课件+音频朗读+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4 11:29:52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散文藤野先生5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是一位爱国青年,面对丑化中国人的场景,愤然离场的情景。他是谁?为什么会愤然离场?今天,我们就走进《藤野先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来自《点拨》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散文的概念及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1.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名言烂熳 绯红 颇冷 解剖 畸形 不逊 匿名 教诲 深恶痛疾 恶心 恶习mànfēipōpōujīxùn魔法记忆:语境记忆法:随地吐痰是很恶(ě)心的行为,对你的这个恶习(è)我十分厌恶(wù)。nìhuìwùě èyǎo( )无消息 piē( )见
发jì( ) 油光可jiàn( )
jié( )责 抑扬顿cuò( )杳瞥髻鉴诘挫1.烂熳:
即“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2.油光可鉴:
文中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例句:这套家具由红木制成,油漆刷得均匀很上档次,油光可鉴,都可照见人影。
3.客死:
死在他乡异国。 4.不逊:
无礼。逊,谦逊。
5.匿名:
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6.诘责:
质问并责备。
诘责、责怪辨析:都有责备、埋怨的意思。“诘责”还有质问的意思。如:因为我平时的不逊和众多的托辞,老师严厉地诘责我。而“责怪”无质问的意思。 如:我犯了个大错误,但是妈妈并没有责怪我 ,只是嘱咐我要吸取教训,争取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7.托辞:
借口。
8.杳无消息:
没有一点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例句:三叔离开家乡十年了,至今杳无消息,令人心忧啊。
9.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例句:某科技公司最近推出了与人类似、用胶皮声带说话的机器人,声音抑扬顿挫,显得非常亲切。10.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11.适值:
正好遇到。
12.深恶(wù)痛疾:
非常厌恶、痛恨。
例句:对于日本安倍政府不断美化侵略、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行径,我国广大民众无不深恶痛疾。导思1.“我”在东京都有过怎样的经历?影响最大的是哪些?导思2:藤野先生是一个怎祥為人?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我”藤野先生关键词:
爱国导思3.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情感导思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线索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藤野先生》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一部分(①-③):第二部分(4-35):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无非”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中国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第一句领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2.“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标致极了”是反语,就是说反话,意为丑陋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嘲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的情感。3.第1段中运用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盘”“油光可鉴”“扭几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不以为丑,反以为美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辛辣的讽刺。重难点小结这段文字写“我”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写对东京的不满,是因为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爱憎情感丰富,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增加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这些描写,都为下文去仙台学医做好的铺垫,也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4.前往仙台途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提到“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看似闲笔,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这正反应了鲁迅的思想情感。“日暮里”取“日暮途穷”之意,有忧国忧民思想的鲁迅,自然对这样的汉字十分敏感。而水户则是爱国者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至死不为清王朝效力,不愿意回到被异族侵占的故乡,鲁迅对他的这种精神十分敬 仰。记得这两个地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也是鲁迅先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第二部分(4-35)5. “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答案】没有偏离。学生会干事的行为和日本学生欢呼“万 岁”,让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所以并未偏离。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所以不能调换。6. “我”离开藤野先生,是撒了谎,怎么理解这个“谎话”?【答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 “弃医”感到难以启齿,因为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所以只好说谎,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7.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答案】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8.如何理解第37段中“他的对于我的……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是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概括性评价。这里 “小”与“大”的区别,是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 的。“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表明他毫无民族偏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造福人类,这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比较“大”,表明他对新的医学的热爱。段解: 此段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第三部分(36-38)9.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答案】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三是用自己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答案】首先,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来勾勒他们的形象。留辫子是服从清朝统治的标志之一,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 年,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1.【难点探究】《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 “清国留学生”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进行了无情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显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 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答案】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人的愚昧和落后,他听到日本学生欢呼 “万岁”,“特别听得刺耳”,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而改变民众的精神,是“第一要著”。 所以他弃医,另寻救国的道路。“那时”即指在仙台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发生的时候。“看电影(幻灯片)”受刺激是他改变主意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中国革命潮流2.【难点探究】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对他也有影响。他放下解剖刀,拿起解剖灵魂的
笔,走上了思想革命的战场。写“匿名信”及“看电影(幻灯片)”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第一件侧重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民族衰落原因之一),说明改变民众精神的迫切 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告别藤野的直接原因。遇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藤野先生深切怀念藤野先生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①添改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实习 
④问中国女人裹脚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鲁迅弃医从文
与藤野先生别离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1.本文采用明暗两条线索。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先写在东京的见闻感
受,这为下文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接着就写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最后抒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暗线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爱国情感。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的否定,在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对日本学生诬陷自己的抗 争,回国后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写文章等,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脉络。2.精选材料,凸显人物。
文章注意精选材料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中心人物——藤野先生。由于藤野先生是老师,作者选取的材料多从教育教学入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选取第一节课的印象和同学的介绍,表现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则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正直善良;时隔20年,作者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写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总结了藤野先生的高尚与伟大。3.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本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深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 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 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 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 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 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鲁迅的人格、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景仰!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译文】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藤野先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21教育网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鲁迅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21cnjy.com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2·1·c·n·j·y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21*cnjy*com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2-1-c-n-j-y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21·世纪*教育网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www-2-1-cnjy-com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出处:21教育名师】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www.21-cn-jy.com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①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 鲁迅 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21*cnjy*com
③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⑤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怀念
⑥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版权所有:21教育】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 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简介师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21·cn·jy·com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来源:21cnj*y.co*m】
五、作业布置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后记:

藤野先生 学案
精彩开篇词
恩师难忘,难忘师恩。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犹如黑夜明灯,让人独处而不孤独,失望而不懈追求,处困境而充满希望……在那漫长的历史黑夜里,在那艰难的无尽的探索中,是谁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回忆---藤野先生。21教育网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 (fēi) 宛如(wǎn ) 驿站(yì) 解剖(pōu)
畸形(jī) 凄然(qī ) 教诲(huì) 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2.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了解文体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21cnjy.comwww.21-cn-jy.com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21·世纪*教育网
(二)跳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
1.找出涉及藤野先生的部分
【交流点拨】从肖像角度来考虑: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依据第11—15、21、22等段。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点拨】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3. 从哪几个方面写藤野先生?
【交流点拨】(1)衣着简朴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3)当面订正解剖图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惜别www-2-1-cnjy-com2·1·c·n·j·y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交流点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三、交流体验——谈感受
从对人物的认识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等方面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交流点拨】1.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学会这种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刻画人物时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准确描写。 21教育网
2.读了本文,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诚恳,治学严谨,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全然是一位负责任、明道理的老师。【来源:21cnj*y.co*m】21·cn·jy·com
四、本文围绕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开叙述,说说你对本文叙事线索的理解。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相识前??东京见闻感受??
相 识? 肖像 声调
相识相处(离、往、初到、在)仙台 相 处??四件事例
相 别 神情 话语
相别后 (回)北京 珍藏讲义 深切怀念 多写文章 悬挂照片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生活中,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一件叙述。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交流】一天在县城上班的堂哥急急忙忙到学校来将我从教室里叫出来,说赶紧收拾收拾回家,母亲病了。在此前一周我回了一趟家,就知道母亲的病加重了。我跑到班主任朱怀先老师的办公室,请了假,转身撒腿往宿舍里跑。当我推着自行车出来时,朱老师匆匆喊住我,向我的绿军装上衣口袋里塞了10元钱,挥挥手说:“赶紧回家吧,别着急,啊。” 送走母亲后,我给父亲讲了这10元钱的事情。父亲一直记在心里,当我接到通知去学校时,父亲将包着十几个鸡蛋的包裹交给我,嘱咐我给朱老师捎去,“谢谢人家一直关心你”。这10元钱,我也一直记在心里。尽管大学毕业后只去看望朱老师两三次,但是每年只要在国内,在新年到来时总会不忘给朱老师寄一张贺年卡,简单几个字:祝福老师新年快乐,生活快乐。【版权所有:21教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民救国。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教育网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你写我猜
选取一位你的现任老师,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写时隐去姓名,让大家来猜。2·1·c·n·j·y
(二)探寻名人之路
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事件?
【交流点拨】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21·cn·jy·comwww-2-1-cnjy-com
(三)品文中妙笔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交流点拨】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赏樱花,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com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等手法,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2-1-c-n-j-y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再现他们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及“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四)交流人生选择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交流点拨】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他为什么学医?
【交流点拨】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交流点拨】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出处:21教育名师】
5.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理文章线索
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思想变化贯穿全文的?
【交流点拨】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三、板书设计
直接原因:1.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
弃医从文 2.中国人思想麻木
根本原因: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2-1-c-n-j-y
【交流】敬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不经意间,我与恩师已经阔别20年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挂念您,由于琐事烦扰,没能给您写信,有时想写,但终因状况无聊,说起来无非使您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您不会怪罪我吧?
当年,我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想靠医学救国,可后来发现中国国民的不觉醒,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这个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理解我这片苦心。21cnjy.com
先生对我的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您对我热情诚恳和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
您的照片就挂在我的墙上,每当写作疲倦之时,我都会抬眼看看您的照片,您的谆谆教导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身体还好吧?愿您还如以前一样硬朗。
末了,顺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192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