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7-24 09:3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预习自学
自主探究】(12分钟)
学法指导:
预习要求
先通读教材,勾画出实验探究过程的基本步骤,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以及探究的常用方法。
尝试绘制本节的知识网络,如有疑问,请将问题记录在学习疑问列表中
3.疯狂记忆基础知识。

探究的基本过程
1.阅读资料,并分析P10“巴斯德实验”,讨论巴斯德的探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他做出了怎样的科学假设?
2.实验为什么要设置A、B两瓶?
3.根据实验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由此可见,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分为几个步骤?
5.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体会每个过程的意义: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_____,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_______。探究计划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探究的常用方法
1:尝试分析以下几种探究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2.人们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判断。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结果,以便于和他人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讨论解惑】(8分钟)
学法指导:1.各小组同学预习自学中不理解的知识,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尽可能使每个同学把所要学习的知识都搞明白,并构建知识网络。
2.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并讨论:
(1)曲颈瓶的设计妙在何处?
分析讨论巴斯德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3)思考在“调查青少年身高情况”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探究方法?
【展示知识
点拨升华】(5分钟)
学法指导:
1、各小组归纳所学的知识网络,并联系实际解决生命现象。
2、根据老师的安排有序地脱稿展示所学知识。其他小组认真听,随时点评和补充。
【小结及巩固知识】(5分钟)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努力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①________:有研究价值
②________:符合科学事实
③制定计划:成功的______
④________:科学、谨慎
⑤________:真实可靠
⑥表达交流:多种形式
① 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当堂检测】(10分钟)
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
A.
达尔文
B.
巴斯德
C.
施莱登
D.
施旺
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A.
运气好
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
观察时认真
D.
实验用具好看
3.探究过程中需要(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调查法和测量法
D.
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4.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6.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右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
瓶子的大小
B.
细菌的有无
C.
肉汤的多少
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_。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A.
巴氏消毒法
B.
腌制法
C.
脱水法
【课后跟踪练习】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试验的是(

A.
有光、无光
B.
有光、无水
C.
干燥、湿润
D.
有空气、无空气
2.
某同学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问题时,做了以下实验,请问哪个培养皿的微生物最多,本实验证明了什么?(

A.
A最多,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B.
B最多,微生物生长与水的关系
C.
B最多,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D.
C最多,微生物生长与水的关系
4.
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A.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B.
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C.
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D.
实事求是的表达和交流
4.
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从实验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向阳处
20℃
充足

向阳处
20℃
不充足
A
.阳光
B.
空气
C.
温度
D.
水分
8.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新鲜的肉放久了会腐烂,而且夏天鲜肉腐烂要比冬天腐烂得快些。鲜肉腐烂与哪些因素有关?某位同学假设,鲜肉腐烂与它的含水量有关。为此,它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他的假设:取两块瘦肉(重量相同),用烘干机将它们的水分烘干,在分别放入两个干燥的培养皿中。甲培养皿置于冰箱里,乙培养皿放入温暖的地方,而且肉片上滴加少量水。请据此分析:
(1)你预测他的实验结果是哪个培养皿的肉先腐烂?
(2)他的实验结果能不能验证他的假设?为什么?
(3)你认为这一实验该怎样改进才较合理?
科学探究
的环节
科学探究
的方法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