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子曰:“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和(讲求和谐)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君子、小人都是人
B.孔子认为君子好交往,小人坏事多
C.孔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处事原则
D.孔子认为君子、小人是不同的等级,要按不同等级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
2、《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
B.“仁者爱人”的思想
C.“政在得民”的思想
D.“为仕由已”的思想
3.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者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4、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的言论是
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兼相爱,交相利。”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仪教化
B.
主张礼法并施
C.
强调严刑峻法
D.
提倡为政以德
6、《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
重视教化使人向善
C.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
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7.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8、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
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
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
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墨道法各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
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
1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的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
④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2007年9月28日上午,以“同祭先师,共享和谐”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结果也同时公布。五句《论语》经典不包括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15、(2010
浙江文综)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6、(2010山东文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7、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8、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19、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材料里的“民主”是指什么
A.最高统治者
B.奴隶的主人
C.为民做主
D.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0、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意在
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制
B.否定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
C.主张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D.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制造舆论
二、材料解析题(1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自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哀,冷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2分)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4分)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4分)
(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影响最大?(2分)为什么?(2分)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2分)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BCB
6-10
CDDBA
11-15
CDDCA
16-20
BADAD
二、材料解析题
21、(1)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当时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提出了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因为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