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历史(文)人民版必修3专题作业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历史(文)人民版必修3专题作业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25 16: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百花齐放”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学派
②“百家争鸣”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③二者皆可自由发展
④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研领域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2.下列一系列作品的出现说明了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春天
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
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
3.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多年前那个时期,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4.“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6.在时代背景上,“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主要区别是
A.“二为”方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双百”方针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
B.“二为”方向是改革开放时期,“双百”方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
C.“双百”方针是“文革”时期,“二为”方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
D.“二为”方向是“文革”时期,“双百”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
7.《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1952年秋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工业大学。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9.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10.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传统制度”是指
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1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
C.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4.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
15.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16.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④
17.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8.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19.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此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0.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A.“东方红Ⅰ号”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1.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现在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2003年神州5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22.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23.“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
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4.下列科技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地位的是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B.两弹一星
C.“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25.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重大意义是
①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标志着中国科技已领先于世界水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6.
“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
科技成就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
颗氢弹试爆成功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B.②③④
C.
③②④
D.①③②④
27.近代以来,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58年,西安市民可以在电灯下阅读报纸
B.1920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引来很多粉丝
C.1958年,北京一些人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28.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D.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9.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建国初相比,其特点是
A.大力发展尖端技术      
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C.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     
D.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政策
30.2009年国防科大研制“天河一号”计算机成功,2010年该计算机运算达到每秒2507万亿次,成为世界上运算最快的电脑。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战略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材料二: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材料三: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3讲话的历史背景。(8分)
32.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外交往日趋频繁,培养对外交往人才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设英文馆,并随对外交往形势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他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 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
——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三 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
英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日语
西语
阿语
其他
22
211
1
318
1
268
1
613
3
591
117
31
213
——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四 歌曲《中国话》歌词……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创办京师同文馆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促使我国对外语教育实施重大调整的因素有哪
些?(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6分)
(4)有人认为,21世纪汉语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
CDBDD
BABAC
11-20
BAAAC
CCAAB
21-30
ACBBA
CACDA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中心问题是阐述“双百”方针是文艺学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方针政策。共同之处是强调学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2)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邓小平讲话的背景是“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党要恢复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32.(1)原因:为中外交往培养对外人才;为推动洋务运动不断深入发展;为学习西方先进
科技。
(2)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我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一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中苏关系密切。
(3)特点:从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外语语种增多。
原因: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实行多边外交政策;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同意。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迅速。
不同意。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美国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华文明的内敛性。(任答一种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