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第二课时
神权下的自我
一.选择题(共20,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2.文艺复兴时期,与但丁的《神曲》并列,享有“人曲”美称的文学作品是
A.彼特拉克的《歌集》
B.薄伽丘的《十日谈》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3.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5.右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主权在民”的原则
6.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对加尔文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再现人文主义精神一面
C.否定对教皇的盲从
D.肯定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地位
7.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8.下列作品赞美现世生活和爱情,描写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新兴市民阶层对禁欲主义的反抗的是
A.《十日谈》
B.《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C.《社会契约论》
D.《论法的精神》
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转变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10.对右图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揭示教皇的荒淫无度
B.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应出自天主教会之手
D.揭露人性的虚伪贪婪
11.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四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A.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发展
12.士比亚(1564—1616)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自: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某研究者从中得出“莎士比亚宣扬‘理性’,他是启蒙思想家。”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13.“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
①反映了追求世俗人生乐趣的愿望 ②与禁欲主义主张相矛盾 ③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 ④说明了人们对现世生活悲观绝望的态度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成语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下列能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成语有
A.随心所欲 无拘无束 张扬个性 思想开放
B.禁欲苦行 以人为本 言论自由 追求享乐
C.张扬个性 麻木顺从 神权至上 追求享乐
D.压抑人性 麻木顺从 愚昧迷信 神权至上
1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B.新航路的开辟
C.封建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D.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6.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皇权威
17.文艺复兴是欧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黑暗”之后的一次探索光明的行动,这次行动对欧洲及世界都有巨大影响。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束缚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古希腊、罗马先哲的推动
D.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18.1600年,因为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神学作斗争,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称作异端处以火刑,其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令后人敬仰。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主要原因在于
A.因反对赎罪券和简化宗教仪式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B.因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宽恕
C.因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而得到德意志诸侯的保护
D.因创立了路德教派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
19.在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同时,加尔文也在瑞士进行改革,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加尔文教,他被称为“新教的教皇”,然而就是这位“新教皇”却活活烧死了西班牙著名科学家塞尔维特,这说明
A.新教和天主教同样残暴
B.并不是所有的新教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宗教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所有的宗教都是科学发展的障碍
20.薄伽丘的作品中既有对教会修士腐化生活的嘲讽,又有对人们追求感官享受的肯定。这表明其思想
A.自相矛盾,具有局限性
B.倡导建立民主教会
C.肯定人性,具有进步性
D.批判社会风气不够彻底
21.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宗教改革运动已经影响到了意大利的建筑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22.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
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信仰得救”
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下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这幅名画中主体现的时代精神的是
A.禁欲主义
B.蒙昧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24.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运动和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
25.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德意志宗教改革,其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
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26.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火焰,建立了路德教派,但根据马丁·路德的主张,当时获益最大的可能是
A.德国人民
B.资产阶级
C.路德本人
D.世俗统治者
27.“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揭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8.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他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但也有人说马丁·路德的改革是“新瓶装旧酒”。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人人有信仰自由
B.虔诚地信仰上帝才能获得灵魂自由
C.无须教士和教皇作为宗教信仰“中介”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二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注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三
(下图)图画中间是一个火锅,火锅里面写满了很多汉字,比如佛,功夫,解构,礼,后现代,老舍,莎士比亚,爱因斯坦,道,仁,京剧等许多代表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东西。
材料四
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启蒙运动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人类事务的原则:人类是善良的,至少是可以完善提高的,他们可以通过教育变得更加完善,人的理性是获得真理的钥匙,而依赖盲目信仰或者拒绝容忍多样性的宗教是错误的。
──《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1版2009年3月第2次印刷第496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2分)
(2)材料一中的三位中国思想家,哪一位与材料四中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相近?(1分)其思想主张还有哪些?(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仁”和“莎士比亚”如算作同一味调料的标准是什么?(1分)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标准产生的条件。(2分)
(4)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四,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5
CBCDB
6-10
DDACC
11-15
ADCAD
16-20
DBCDC
21-25
DBCBA
26-28
DBB
29题:
(1)①同:都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②异:古希腊思想家还重视对自然的研究。(2分)
(2)①思想家:孟子;(1分)
②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仁政;(2分)
(3)①标准:富含人文精神。(1分)
②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东西方文化的交汇(2分,任答两点,即可)
(4)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或答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2分)
(5)古今中外,人文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与外国历史上都涉及人文主义这一主题;人文主义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隧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等。(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