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重点)
2.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重点、难点)
3.描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2、通过“拯救绿色”的小活动、分析李白诗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绿色的能量转化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捕获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心得,达成共识,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教师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例如,运用诗句欣赏,图片欣赏和资料分析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对于“天然的蓄水池”迎刃而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示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学生收集有关“温室效应”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2分钟
提问:1、回忆蒸腾作用对生物圈的意义?
2、光合作用反应式?
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
比较造成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到底起到哪些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生1:第一个画面,由于植被稀少,形成了荒山秃岭,我无法在此生活。生1:第二个画面,大量的植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这里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我愿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生3:绿色植物很重要啊!
两种景象的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8分钟
日常饮食种类米饭猪肉牛奶花生萝卜……直接关系间接关系填表:绿色植物与日常饮食的关系绿色的“能量转化器”1.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习的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分析图,从中获取信息。并提出以下问题:(1)上述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2)动物以什么为食?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3)请同学思考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从哪里来?(4)概括总结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2.第(1)、(2)题可以提问一般水平的学生
。3.对于第三题,学生大多认为蘑菇、木耳和绿色植物一样能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引导分析: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B、蘑菇、木耳是绿色的吗?C、蘑菇、木耳一般我们在什么地方能见到?在此基础上教师解惑:它们也是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来生存的,而环境中的有机物最终也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这样学生即认识了蘑菇、木耳的能量来源,又为以后学习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奠定基础。)4.师生归纳小结: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绿色植物,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使学生全面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生:直接为米饭、花生、萝卜;间接为猪肉、牛奶。学生观察分析解读课本2.1----29的图。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4个问题并给出准确的答案。(1)绿色植物(2)绿色植物、绿色植物(3)蘑菇、木耳等腐生生物的能量最终还是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4)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其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逐渐被各种植食动物、肉食动物、腐生生物等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生物圈中。
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通过分层教学,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以多样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从而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得到肯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求知欲。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20分钟
过渡:展示课件图片,日常生活中植物、动物和各种微生物时刻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那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呢 自动的“空气净化器”1.
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的“观察思考的普鲁斯特勒实验”。2.学生观察课本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该实验给你什么启示?”等。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回答。总结: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释放氧气供给蜡烛燃烧,小白鼠呼吸之需,同时蜡烛燃烧小白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教师进一步出示资料:1公顷的树林的叶片的总面积约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使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达成共识: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4.引导学生回忆大气中90%的氧气来自于海水中的藻类植物,使学生明确:我们不仅要保护身边的树木小草,更要保护海洋植物,以此培养学生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5、联系实际、迁移升华(1)学生阅读收集到的资料明确什么叫温室效应?以及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温室效应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为减缓温室效应,我们如何做?收集的资料:短波的阳光能透过玻璃,室内的长波辐射却辐射不出去。大气也具有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分组讨论: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讨论最充分,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透彻。,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他人闪光点的启发。这样,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在交流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3)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 6、集思广益、献计献策:a.教师引导:绿色是宇宙赋予我们星球的奇迹,它的作用的确是太大了,因为有了绿色,我们的生物圈才如此生机勃勃。然而我们国家植被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拯救绿色。b.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为拯救绿色,同学们献计献策:(1)多植树造林,不焚烧秸秆。(2)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4)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5)不践踏草坪等。从而激起学生关注祖国,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C、发出倡议提出倡议:请伸出你我的双手,为保护生物圈中的这一片绿色做出自己的贡献。7、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家庭装修以后会在室内养殖一些:吊兰,吸毒草,芦荟等等植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后回答:过渡:中国有句谚语: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句谚语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寻找切入点,导入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天然的“蓄水池”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或课本2.1---32自然界的水循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3、分析表格森林覆盖率年均降雨量蒸发量空气相对湿度武夷山自然保护区96.2%2559mm737mm84%铅山县71.3%2033mm1502mm79%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使学生学会读表格,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减少水的蒸发量,还可以提高大气的相对湿度。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具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由上述知识作铺垫,学生讨论较为容易,便于理解归纳。4、分组讨论: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使自己溶入学生之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及时的鼓励,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欲望和决心。每个小组同学都积极讨论,选派代表踊跃发言。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5、、归纳概括,总结知识: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2).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因此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地和大规模植树造林,对维持水分平衡,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绿色植物就是天然的“蓄水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6、应用实践,迁移升华:1).诗句欣赏:呈现配有图片的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有没有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对李白诗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途径。并针对李白诗中的缺憾进行引导,从而给学生树立追求真理,不畏权威的意识。2).科学预言:调查表明,长期的滥砍乱伐,已经使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0%~40%下降为10%左右。由于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2月上旬长江上游来水比1997年同期减少15%。因此有人预测,如果上游森林资源的破坏趋势得不到根本逆转,到21世纪中叶,长江有可能断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关于长江断流的预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黄河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进一步激起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绿色植被。通过对以上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充分理解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是天然的“蓄水池”,大量毁坏绿色植物就是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激发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生分析交流得出:不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生1、缺氧气蜡烛熄灭。生2、小白鼠缺氧气也死亡了。生3、玻璃罩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小白鼠呼吸提供了氧气。学生总结碳---氧平衡。学生回忆大气氧的主要来源。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同学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畅所欲言献计献策:(1)多植树造林,不焚烧秸秆等。(2)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4)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5)不践踏草坪等。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悬铃木可以分泌抗生素,可以的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山毛榉可以吸附和阻滞灰尘。学生分析谚语。学生在观察课本2.1---32自然界的水循环图,说明水循环的流动情况。学生分析表格: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减少水的蒸发量,还可以提高大气的相对湿度。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析诗句。学生分析。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轻松过渡到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积极发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表格使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具体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教师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实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5分钟
过渡: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十分巨大,请同学来思考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假如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同时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种声音由强到弱,又高到低,逐渐销声匿迹。利用声音刺激先激起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再感受失去这种声音后的失落和悲戚,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诉说没有植物生物圈的变化:陆地的降雨量会减少,气候就会反复无常,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会失去能量基础,生物圈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生物圈就会失去碳——氧平衡,最终会导致所有生命的消失。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7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题:A类:基础回顾1、绿色植物通过______,可以把___和____合成贮存能量的______,同时释放______,生物圈中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为食,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说_____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目标1)2、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__________。(知识目标1)3、绿色植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_____和_____,并且对于维持大气中的______平衡以及促进生物圈的_____起到重要作用。(知识目标2)B类:能力提升1.绿色植物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是因为(
)(知识目标1)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C.植物进行蒸腾作用
D.植物进行生长2.温室效应与下列哪种气体有关(
)(知识目标2)A.氧气
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3.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是(
)(知识目标3)A.净化空气
B.过滤尘埃
C.降低噪声
D.涵养水源4.万物生长靠太阳,学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后,你怎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知识目标1)A.植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B.动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C.所有生物体的有机物都来自阳光
D.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结底都来自太阳能5、猜谜语: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打一事物)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谜语的?(知识目标2、3)C类:综合运用(课下完成探究)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背景资料在天气晴朗的某一天,同时把三件同样的湿衣服放在下面三个环境中:第一件挂在裸露地面的操场上;第二件放在草地上;第三件挂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过一些时间,我们会发现,第一件衣服很快就干了,第二件衣服干得慢一些,第三件衣服干得最慢。这是什么道理呢?通过做下面的探究实验,我们就知道了。探究目的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植物对环境的影响。2.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湿度,说明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合作、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器材干湿计、手表、伞等其他遮阳物。探究指导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干湿计(如图),指导学生阅读干湿计说明书。干湿计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和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组成。温度计A叫做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B叫做湿球温度计,它的水银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相对湿度=干球数值-湿球数值,对照相对湿度表,就可以找到对应数值。2.学生6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在你们的校园里或住所周围选择裸地、草地、灌木丛三个植被环境差异显著的测量地点。3.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挂在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5.选择天气晴朗的某一天,在这一天中,确定早、中、晚三个测量时间。6.为使测量数据准确,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间隔时间8分钟,将3个数据和其平均值分别记录在表格中。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吗?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或裸地、草地、茂密的灌木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参考实验设计1.第一次测量:早上7:00
测量小组成员: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1中。表1:裸地草地灌木丛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2.第二次测量:中午12:00
测量小组成员: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2中。表2:裸地草地灌木丛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3.第三次测量:晚上19:00
测量小组成员: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3中。表3:裸地草地灌木丛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4.实验结束后,将同一地点(如草坪)在早、中、晚测量的湿度平均值用圆点的方式标在图中相应位置上,将三个点连线便可以绘出一条曲线。你也可以用三种不同形式的曲线表示三个不同的测量地点(如下图)。探究结果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进行交流,你们的探究结果是:1.同一时间,裸地、草地、灌木丛测量中,湿度最大的是_______,湿度最小的是________。2.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也不一样。湿度最大的时间是________,湿度最小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湿度最大的地方是_________(什么时间)的灌木丛。探究结论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表达与交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们与其他小组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原因。分析与讨论1.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这样三个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2.设置裸地环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答案:A、1、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绿色植物、绿色植物。2、呼吸作用、各项生命活动。3、物质、能量、碳氧、水循环。答案:1、A
2、B、3、D4、D5、森林。绿色植物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消毒杀菌、消除噪音等。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共35张PPT)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比较造成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环境管理—植树造林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
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填表:日常饮食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日常饮食种类
米饭
猪肉
牛奶
花生
萝卜
……
直接关系
间接关系
√
√
√
√
√
植物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腐生生物
被捕食
被捕食
被分解
被分解
被分解
分解后的产物被吸收
能量循环图解:
Z.x.x.
K
观察与思考
(1)下图的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2)动物以什么为食?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
(3)请同学思考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从哪里来?
(4)概括总结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
绿色植物
植物、植食动物
食物
绿色植物的遗体
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
逐级被各种植食动物、肉食动物、腐生
生物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
发到生物圈中。
归纳总结:
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其他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绿色植物,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
。
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生物圈的大气中
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
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
氧气
呼吸作用
燃烧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光合作用
相对平衡
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缺氧气
老鼠为什么会死亡?
缺氧气
蜡烛为什么不熄灭?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蜡烛燃烧提供氧气。
为何两者放在一起时都能很好的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之需,同时小白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绿色植物和蜡烛、小白鼠之间存在
什么关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蜡烛燃烧、
小白鼠呼吸之需,同时蜡烛燃烧、小白鼠呼吸产生
的二氧化碳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普罗斯特勒的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
绿色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
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绿色植物是如何维持碳氧平衡的?
2、绿色植物有哪一些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看一看谁总结的最好!
1、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a、吸收有害气体;b、吸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c、分泌抗生素,杀死病原菌。
一、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出现的原因
二、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表现出的危害:
温室效应的出现会导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等后果;
臭氧层破坏以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危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原因是
: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森林和草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1、多植树造林。
2、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
4、节约纸张
5、不践踏草坪。
天然的“蓄水池”
观察与思考:
生物圈中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1、海洋水和陆地水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发的水分在空中形成云,通过降雨返回地表或海洋,一部分地表水渗入地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有一部分流入海洋,这样循环往复,形成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1)保持水分的平衡。
(2)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
、
数字资料
1、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无林地比覆盖率为30%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2、下面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当地铅山县1999年森林覆盖率与年降雨量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地区
森林覆盖率
年降雨量
蒸发量
空气相对湿度
武夷山保护区
96.2%
2559mm
737mm
84%
铅山县
71.3%
2033mm
1502mm
79%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减少水的蒸发量,还可以提高大气得相对湿度。所以说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2、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鸟语花香
创建绿色家园,
共撑一片蓝天!
地球,我们生活的家园。
达标检测:
A类:基础回顾
1、绿色植物通过______,可以把___和____合成贮存能量的______,同时释放______,生物圈中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为食,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说_____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目标1)
2、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__________。(知识目标1)
3、绿色植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_____和_____,并且对于维持大气中的______平衡以及促进生物圈的_____起到重要作用。(知识目标2)
光合作用
水
二氧化碳
有机物
氧气
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
呼吸作用
各项生命活动
物质
能量
碳氧
水循环
B类:能力提升
1.绿色植物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是因为(
)(知识目标1)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C.植物进行蒸腾作用
D.植物进行生长
2.温室效应与下列哪种气体有关(
)(知识目标2)
A.氧气
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3.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是(
)(知识目标3)
A.净化空气
B.过滤尘埃
C.降低噪声
D.涵养水源
4.万物生长靠太阳,学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后,你怎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知识目标1)
A.植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B.动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C.所有生物体的有机物都来自阳光
D.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结底都来自太阳能
5、猜谜语: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打一事物)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谜语的?
(知识目标2、3)
A
B
D
D
森林。绿色植物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消毒杀菌、消除噪音等。
C类:综合运用(课下完成探究)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背景资料
在天气晴朗的某一天,同时把三件同样的湿衣服放在下面三个环境中:第一件挂在裸露地面的操场上;第二件放在草地上;第三件挂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过一些时间,我们会发现,第一件衣服很快就干了,第二件衣服干得慢一些,第三件衣服干得最慢。这是什么道理呢?
通过做下面的探究实验,我们就知道了。
探究目的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湿度,说明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合作、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
干湿计、手表、伞等其他遮阳物。
探究指导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干湿计(如图),指导学生阅读干湿计说明书。
干湿计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和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组成。温度计A叫做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B叫做湿球温度计,它的水银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
相对湿度=干球数值-湿球数值,对照相对湿度表,就可以找到对应数值。
2.学生6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在你们的校园里或住所周围选择裸地、草地、灌木丛三个植被环境差异显著的测量地点。
3.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挂在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
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
5.选择天气晴朗的某一天,在这一天中,确定早、中、晚三个测量时间。
6.为使测量数据准确,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间隔时间8分钟,将3个数据和其平均值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提出问题
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或裸地、草地、茂密的灌木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参考实验设计
1.第一次测量:早上7:00
测量小组成员: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1中。
表1: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相对湿度
表2:
2.第二次测量:中午12:00
测量小组成员: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2中。与表一一样
3.第三次测量:晚上19:00
测量小组成员: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3中。与表一一样
4.实验结束后,将同一地点(如草坪)在早、中、晚测量的湿度平均值用圆点的方式标在图中相应位置上,将三个点连线便可以绘出一条曲线。你也可以用三种不同形式的曲线表示三个不同的测量地点(如下图)。
探究结果
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进行交流,你们的探究结果是:
1.同一时间,裸地、草地、灌木丛测量中,湿度最大的是_______,湿度最小的是________。
2.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也不一样。湿度最大的时间是________,湿度最小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湿度最大的地方是_________(什么时间)的灌木丛。
探究结论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表达与交流
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们与其他小组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原因。
分析与讨论
1.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这样三个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
2.设置裸地环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