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
对应学生用书P162—P163
A组
1.根系是指(D)
A.
主根和侧根
B.
植物的主根
C.
须根
D.
根的总和
2.关于如图所示的大豆、玉米的根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第2题)
A.
大豆——直根系 玉米——须根系
B.
大豆——直根系 玉米——直根系
C.
大豆——须根系 玉米——须根系
D.
大豆——须根系 玉米——直根系
3.下列植物属于直根系的是(C)
A.
大麦
B.
小麦
C.
桃树
D.
水稻
4.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树大根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下列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有错误的是(C)
A.
植物的根能牢牢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B.
深扎在土壤中的根有利于吸收水分
C.
根所获得的有机物来自更深的土壤
D.
树大根深,蒸腾作用能力就更强
5.下列关于不定根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不定根是从植物茎或叶上长出的根
B.
不定根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
C.
不定根只有固定功能
D.
不定根只有吸收养料的功能
6.小李所在学校的校园中有很多植物。请你帮他判断,下列校园植物中,属于须根系的是(C)
A.
桂树
B.
樟树
C.
慈竹
D.
盘槐
7.下列植物的根系属于同一类的是(A)
A.
甘蔗、葱
B.
柳树、小麦
C.
大蒜、松树
D.
竹子、桃树
8.有一位科学家在一只大木箱里栽种一棵黑麦。他尽量创造良好的条件,让黑麦的根能够充分地生长。到了黑麦长出麦穗的时候,他统计出了这棵黑麦的根系是由1400万条根组成的。这些根一共有150亿条根毛,精确的计算表明:这棵黑麦根系的总面积是茎和叶总面积的130倍。这种现象对黑麦的生活的主要意义是(B)
A.
固定植株
B.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C.
制造营养
D.
散失水分
9.如图所示是棉花的根系图,请据图填写有关的内容。
(第9题)
(1)图中的1是主根,它是由棉花种子中的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
(2)图中的2、3、4都是侧根。
(3)上述根系属于直根系。从数量上看,构成这类根系的根主要是侧根。
B组
10.下列植物中根系最发达的是(D)
A.
胡萝卜
B.
玉米
C.
水稻
D.
仙人掌
【解析】 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中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缺水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比水源充足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更为发达。仙人掌一般生活在干旱地区,其必须有发达的根系才能适应干旱环境。
11.台风过后有些树木被吹得东倒西歪,甚至连根拔起,而有些树木却“毫无损伤”,与此现象相关的是植物(B)
A.
茎的粗壮程度
B.
根系的发达程度
C.
枝叶的茂盛程度
D.
叶片的大小
【解析】 植物的根不仅有吸收功能,还具有固定作用。
12.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株2.3千克的柳枝栽培在装有90.8千克土壤的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6.7千克,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0.1千克。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水源(控制水量)
实验次数
实验时间
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
普通水
2次
56天
126
普通水+少量土壤
2次
56天
309
蒸馏水
1次
56天
36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多选)(BCD)
A.
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
B.
选用薄荷苗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C.
进行重复实验以减少实验偶然性
D.
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以减少干扰
(2)分析伍德沃德的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土壤有关。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伍德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密切相关。
【解析】 (1)薄荷苗生长快,实验时间可以缩短;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控制变量,可以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选用不同水源重复实验是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靠性。(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有土壤的环境中,植物的质量增长率最大。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2)
对应学生用书P165—P166
A组
1.根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伸长,是因为(D)
A.
根冠不断地增加新细胞,分生区又不断地增加新细胞
B.
伸长区细胞不断地伸长,根毛区形成了大量的根毛
C.
根冠不断地增加新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不断地伸长
D.
分生区不断分裂增加新细胞,伸长区细胞又不断地伸长
2.夏天人们经常会吃凉拌黄瓜。凉拌黄瓜时,盘子的底部会有大量的水渗出来,这些“水”来自(D)
A.
空气中的水蒸气
B.
黄瓜中的叶绿体
C.
细胞中的细胞质
D.
细胞中的细胞液
3.韩国料理中的泡菜一直很受大众的欢迎。与腌制前相比,大白菜腌制后的变化是(D)
A.
大白菜会变硬、体积变大
B.
大白菜会变硬、体积变小
C.
大白菜会变软、体积变大
D.
大白菜会变软、体积变小
4.在根尖结构中,有一群近似正方形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细胞核大,具有分裂能力,这些细胞位于(B)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根毛区
5.如图所示是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横切面结构时看到的图像,该部分应该位于(B)
(第5题)
A.
根冠
B.
根毛区
C.
分生区
D.
伸长区
6.如图为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
(第6题)
(1)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A。(填序号,下同)
(2)促使根不断伸长的结构是B。
(3)如图四个部位的细胞中含有较大液泡的是AB。
7.如图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第7题)
(1)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如果将它放入清水中,细胞将变为B(填编号)状态,原因是细胞吸水。
(2)一次给作物施肥过多,根毛细胞将变为C(填编号)状态,原因是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外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失水。
(3)图中结构[1]是液泡,其中的液体是细胞液。
8.如图A为水分从土壤中进入根内部的示意图,图B为根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据图回答:
(第8题)
(1)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根毛。
(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根毛区。
(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A)
A.
1→2→3
B.
2→3→1
C.
3→2→1
D.
1→3→2
(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浓度小(填“大”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B组
9.在盛有食盐水溶液的容器中,悬浮着某物体,现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叶柄,从理论上分析,过一段时间,该物体将(A)
A.
下沉
B.
上浮
C.
仍悬浮
D.
无法确定
【解析】 由于食盐水溶液质量分数大于蔬菜叶柄细胞液质量分数,蔬菜叶柄细胞中的水分将向外流出,容器中食盐水密度减小。原先物体悬浮时,物体密度等于食盐水密度,此时物体密度将大于食盐水密度,因此物体下沉。
10.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你可以惊喜地发现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如图是小张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的结构。
(第10题)
(1)视野中没有观察到的根尖结构是根毛区,要想观察到这一结构应将玻片标本向上移动。观察过程中换用高倍物镜后,应调节显微镜的遮光器和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2)图中最下面是根尖的根冠,细胞排列不(填“不”或“很”)整齐,具有保护作用。
【解析】 (1)显微镜中的像与物体上下、左右都相反,图中未显示根毛区,根毛区位于根尖上部,故应将标本向上移动才能观察到根毛区。(2)根尖结构中最下端是根冠,细胞排列紧密但不整齐,对根尖具有保护作用。
11.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似的萝卜中间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洞内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并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放置一段时间,分析会出现的变化:
(第11题)
(1)甲萝卜洞内的水慢慢变少(填“多”或“少”)了。
(2)上述实验中,萝卜洞内增加的水分主要来自细胞内的哪一个结构?液泡。
(3)上述实验说明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质量分数和外界溶液质量分数的大小。当细胞液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质量分数时,细胞就吸水(填“吸水”或“失水”)。
(4)如果再给你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请你增加一个对照实验,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你对这个萝卜的处理是将和细胞液同样浓度的萝卜汁放在洞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
【解析】 (1)甲萝卜洞内盛有清水,其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细胞液质量分数,水分进入细胞内,因此,洞内水质量减少。(2)萝卜细胞内水分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内。(3)当萝卜细胞液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质量分数时,细胞将吸水。(4)为了充分说明萝卜细胞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可增加一组与萝卜细胞液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3)
对应学生用书P168—P169
A组
1.正常生长的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C)
A.
植物只需吸收水
B.
植物只需吸收无机盐
C.
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作用
D.
植物只需吸收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2.杭州乔司的甘蔗是杭州的土特产之一,若要使甘蔗丰收,则平时应该多施(A)
A.
钾肥
B.
氮肥
C.
磷肥
D.
钙肥
3.家里养的花卉有时会出现下列现象:老叶和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时应该给植物施加(A)
A.
含钾的无机盐
B.
含锌的无机盐
C.
含磷的无机盐
D.
含氮的无机盐
4.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含量多的无机盐有(A)
A.
氮、磷、钾
B.
氮、铁、硼
C.
磷、锌、钾
D.
磷、锌、铁
5.在配制植物营养液的操作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除对照组外,其他三组一定要缺乏某一种元素
B.
操作中要洗净有关器皿
C.
配制中所需的水一定要用蒸馏水
D.
配制时也可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没有营养元素
6.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根据所学知识及时给苹果树施加了适量的某种化肥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并且不久就开花了。小明施加的化肥是(B)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氮肥和钾肥
7.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CO(NH2)2
KH2PO4
NH4H2PO4
(NH4)2SO4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
55.56
67.26
55.88
55.44
55.11
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A)
A.
钾
B.
氮
C.
磷
D.
硫
B组
8.某同学研究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无机盐,他选择了两株萌发不久的水稻幼苗,切去谷粒,把一株的根浸在清水中培养,另一株的根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两个星期后,情况如下图所示。
(第8题)
(1)浸在土壤浸出液里的植株长得更健壮。
(2)为使实验结果准确,此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水稻幼苗生长状况;根浸没在液体中的程度(至少写出两个)。
(3)你认为此实验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改进(如不需要改进,则后一空不填)请提出你的一个改进方案:把清水换成蒸馏水。
【解析】 (1)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土壤浸出液中有丰富的无机盐,而清水中相对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故浸在土壤浸出液中的植株长得健壮。(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除研究的量作为变量以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量都要控制相同。这一实验被研究的量是无机盐,其他如水稻幼苗生长状况、根浸没在液体中的程度、观察时间等都必须相同。(3)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可以看出实验中的一个明显的不足:清水中也有一定量的无机盐,无法做到一个实验有无机盐,另一实验没有无机盐,所以最好将清水换成蒸馏水,确保该组没有无机盐。
9.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①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9题①)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A与D或B与C(两空顺序可互换)。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如图②所示)。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不合理;理由是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第9题②)
【解析】 (1)从实验目的“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来看,唯一变量是植物是否种在同一土壤中,其他的实验条件必须一样,所以用A与D(或B与C)进行对比。(2)A、B两组间的唯一区别就是有无遮光,即变量为有无遮光,所以A、B比较是在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3)这样的实验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0.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根吸收的水约有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第10题)
【提出假设】 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实验条件
检测项目
水分蒸腾量
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N元素 X Y ……
甲
较强的光照
m1
n1
乙
较弱的光照
m2
n2
为了确保上述假设的普遍适用性,表中的X、Y等应为不同的矿物质元素。
【数据处理】 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应按下列A方式处理。
A.
比较m1∶m2和n1∶n2两个比值
B.
比较m1+n1和m2+n2的大小
C.
比较m1-m2和n1-n2的大小
【实验结论】 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的。
【实验反思】
兴趣小组通过探究后否定了他们在开始时提出的假设。关于他们的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有价值?有(填“有”或“没有”)。
【解析】 该兴趣小组探究的问题是“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以光照强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根据控制变量法,表中的X、Y等应该是不同的矿物质元素。根据作出的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应该比较m1∶m2和n1∶n2两个比值。这次探究虽不能支持假设,但对他们实验设计能力是一次锻炼,所以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