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2)
对应学生用书P175—P176
A组
1.在橡胶林中,经常会看到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伤口下挂一小桶,用来收集树皮内流出的液体。那么,这些液体的主要成分和运输结构分别是(A)
A.
有机物,筛管
B.
无机物,导管
C.
有机物,导管
D.
无机物,筛管
2.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C)
A.
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
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
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
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3.某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C)
A.
分生组织
B.
机械组织
C.
导管
D.
筛管
4.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第4题)
A.
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
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
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
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5.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第5题)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不定根生长情况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6.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第6题)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木质部,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C)
A.
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
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
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D.
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B组
7.萝岗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具桂花香味,耐贮藏,曾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C)
A.
茎制造,经导管运输
B.
根从土壤中吸收,经筛管运输
C.叶制造,经筛管运输
D.
根从土壤中吸收,经导管运输
【解析】 果实中的糖分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糖属于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果实中。
8.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第8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促进水分的运输。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导管。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相同。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解析】 (3)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是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5)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乙不作任何处理,将甲剥掉树皮,但同时都保留了木
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甲、乙的木质部都被染成红色。
9.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
(第9题)
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第二、四组。
【解析】 韧皮部输送有机物,第一组A处韧皮部环割,AB间的叶片仍能将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根,植物仍能存活,而第二组B处韧皮部环割后,根将无法得到有机物,植物将会死亡;木质部输送水和无机盐,第三组A处木质部切断后,AB间的叶片仍能从根部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正常生长,而第四组B处木质部切断后,叶片均无法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将会死亡。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
对应学生用书P171
A组
1.茎的主要功能是(B)
A.支持和吸收氧气
B.输导和支持作用
C.防倒伏和制造淀粉
D.光合作用和输导作用
2.如图所示各种植物的茎中,属于攀缘茎的是(B)
3.“昨日小树纤纤细,今朝栋梁高楼立。”诗句中的小树长成栋梁之材,要靠茎中的(C)
A.
韧皮部
B.
木质部
C.
形成层
D.
髓
4.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B)
A.
不再获得营养
B.
没有形成层
C.
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
形成层受到破坏
5.茎的各种形态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在这些茎都可以(B)
A.
从环境中获得有机物
B.
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生长所需的阳光
C.
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
D.
更好地缠绕他物向上生长
6.草莓营养丰富,口感很好,许多人都喜欢。草莓生长时,茎沿地面前行,遇到合适的地方扎下不定根,形成新的个体。草莓的茎属于(C)
A.直立茎
B.缠绕茎
C.匍匐茎
D.攀缘茎
7.位于中国某市城区古运河畔的三棵古槐,因年代久远而主干大都中空。为保护这一“活宝贝”,市政府特聘专家进行抢救性保护。古槐主干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A)
A.
部分木质部
B.
部分韧皮部
C.
部分形成层
D.
部分导管和筛管
8.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据图回答:
(第8题)
(1)写出图中A、D代表的结构名称:
A.木质部;D.树皮。
(2)图中属于分生组织的是B(填字母)。
(3)图中C是韧皮部,内含筛管和韧皮纤维。
(4)在茎中,对茎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D。
B组
9.桃树的茎和水稻的茎根本区别在于(B)
A.
桃树茎粗,水稻茎细
B.
桃树茎有形成层,水稻茎无形成层
C.
桃树茎有年轮,水稻茎无年轮
D.
桃树茎有树皮,水稻茎无树皮
【解析】 桃树属于木本植物,水稻属于草本植物,两者区别在于有无形成层。
10.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
(1)甲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输送有机物。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B)
A.
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
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
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
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解析】 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2)
对应学生用书P175—P176
A组
1.在橡胶林中,经常会看到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伤口下挂一小桶,用来收集树皮内流出的液体。那么,这些液体的主要成分和运输结构分别是(A)
A.
有机物,筛管
B.
无机物,导管
C.
有机物,导管
D.
无机物,筛管
2.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C)
A.
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
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
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
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3.某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C)
A.
分生组织
B.
机械组织
C.
导管
D.
筛管
4.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第4题)
A.
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
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
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
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5.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第5题)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不定根生长情况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6.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第6题)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木质部,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C)
A.
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
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
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D.
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B组
7.萝岗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具桂花香味,耐贮藏,曾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C)
A.
茎制造,经导管运输
B.
根从土壤中吸收,经筛管运输
C.叶制造,经筛管运输
D.
根从土壤中吸收,经导管运输
【解析】 果实中的糖分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糖属于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果实中。
8.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第8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促进水分的运输。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导管。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相同。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解析】 (3)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是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5)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乙不作任何处理,将甲剥掉树皮,但同时都保留了木
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甲、乙的木质部都被染成红色。
9.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
(第9题)
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第二、四组。
【解析】 韧皮部输送有机物,第一组A处韧皮部环割,AB间的叶片仍能将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根,植物仍能存活,而第二组B处韧皮部环割后,根将无法得到有机物,植物将会死亡;木质部输送水和无机盐,第三组A处木质部切断后,AB间的叶片仍能从根部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正常生长,而第四组B处木质部切断后,叶片均无法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将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