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2)
对应学生用书P180—P182
A组
1.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是(D)
①降低叶片的温度,避免阳光灼伤 ②促进根系吸收水分和水分向上运输 ③促进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向上运输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2.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D)
A.
降低空气的温度
B.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
D.
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3.如图所示,把两根枝条分别放入两个锥形瓶中,其中乙枝条去除部分叶片,两者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天平平衡。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变化是(B)
(第3题)
A.
天平依然保持平衡
B.
天平指针向右偏
C.
天平指针向左偏
D.
无法确定
4.取甲、乙两根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第4题)
A.
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
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
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
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5.阳光下,一棵树所进行的生理活动有(D)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6.灌溉不久的植物,气孔开闭和蒸腾作用的情况是(B)
A.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加强
B.
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C.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D.
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减弱
7.如图A、B、C所示为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第7题)
(1)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的装置是B。
(2)装置A和C产生错误的原因是A盆植物缺少叶片,实验现象不明显;C盆泥土中的水分也要蒸发,实验数据不准确。
8.如图为某植物叶片气孔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8题)
(1)图中①所示的细胞为保卫细胞。
(2)在夏日正午的烈日下,植物叶片有时会发生卷缩,此时叶片上的气孔状态应如图B(填“A”或“B”)所示。
B组
9.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D)
(第9题)
A.
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
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
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
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解析】 根所吸收的水,约99%是供植物蒸腾作用消耗,还有约1%是供植物光合作用等利用,所以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水不只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10.如图所示为向日葵在24
小时内的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时)示意图,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第10题)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解析】 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图像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
11.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
(第11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部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下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A树下的气温(T1)、B树下的气温(T2)、阳光直晒下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树干的距离相同。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T3-T2>T2-T1。
【解析】 B树喷洒了透明膜,消除了蒸腾作用对气温降低的影响。则T3-T2表示因树叶遮挡阳光而降低的温度,T2-T1表示因蒸腾作用降低的温度。小李认为降温主要是因为树叶遮挡阳光,故T3-T2>T2-T1。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1)
对应学生用书P177—P178
A组
1.为适应特殊环境,某些植物叶子的形状和功能发生变化成为变态叶。下列不属于变态叶的是(A)
A.
甘薯
B.
仙人掌的叶刺
C.
豌豆的叶卷须
D.
猪笼草的捕虫叶
2.叶的结构包括(B)
A.
表皮、叶肉、叶脉
B.
叶柄、叶片
C.
叶柄、叶片、叶脉
D.
叶片、叶肉、叶柄
3.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第3题)
A.
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
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
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
⑥为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4.长期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在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植物的特征不符的是(D)
A.
具有发达的根系
B.
叶表面气孔较少
C.
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D.
具有较大的叶片
5.阵雨过后,莲宽大的叶面上常有水珠滚动,水分并没有渗入叶片的内部,其原因是(C)
A.
叶肉细胞不需要水
B.
上、下表皮的气孔关闭
C.
表皮外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D.
表皮细胞向外分泌水分
6.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是(A)
A.
无色透明,排列紧密
B.
绿色透明,排列紧密
C.
无色透明,排列疏松
D.
无色不透明,排列紧密
7.如图是菠菜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叶片结构的上表皮由图中序号1表示,叶脉由图中序号5表示。
(2)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图中序号为6。
(3)2和3是叶肉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叶肉细胞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4)1和4所属的组织是C(填字母)。
A.
营养组织
B.
输导组织
C.
保护组织
D.
分生组织
B组
8.通常,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有机物、④无机盐、⑤水蒸气这5种物质中,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出的物质有(C)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气态物质如CO2、O2和水蒸气均可由叶片气孔进出。有机物只能在筛管中运输,无机盐只能溶解在水中被运输。
9.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结构如图所示。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第9题)
A.
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B.
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无关
C.
保卫细胞通过吸水与失水控制气孔开闭
D.
将叶片浸入浓盐水,气孔会逐渐增大
【解析】 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其开闭与保卫细胞内外侧细胞壁的厚薄有关,保卫细胞靠近气孔一侧的外壁较厚,背气孔一侧的内壁较薄,当保卫细胞吸水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保卫细胞失水收缩,内外壁逐渐拉直,气孔逐渐减小甚至关闭。气孔的开闭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而保卫细胞通过吸水与失水控制气孔开闭。
10.小江对滴水观音(又名“海芋”)叶尖滴水现象进行了探究。
(1)是不是它的叶片没有气孔?小江制作了海芋叶表皮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图甲是操作显微镜的步骤,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填序号)。发现叶表皮上有大量气孔,即它可以通过气孔蒸腾水分,滴水现象另有原因。
(第10题甲)
(第10题乙)
(2)是不是它的叶片有特殊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叶片,发现叶片边缘有两圈环状叶脉(如图乙),其他叶脉与环状叶脉相连。是不是环状叶脉把水汇集到叶尖后滴出的呢?进一步实验,发现海芋叶尖处有空腔,环状叶脉中的导管(填结构名称)与叶尖空腔相通,从而把水输送到叶尖处滴出。可见,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
【解析】 (1)显微镜使用的步骤是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焦、观察、收放,其中调焦过程是先眼睛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然后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在提升镜筒的同时眼睛通过目镜观察,直到看到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所以题目中的顺序是③②①④。(3)植物体的根、茎、叶内,都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它们连接在一起,使植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可以使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