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02 19:50:38

文档简介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习目标
1、理清并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情节,并在分析中领悟情节的作用。2、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3、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4、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探究案】
探究一:(活动)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哪几个环节,划分并给出小标题。
探究二:
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探究三:
林冲得知陆虞侯密谋之后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
探究四:
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哪些细节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思想?
探究五: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说说你对“逼上梁山”中“逼”字的理解?
探究六: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探究七:
请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探究八: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探究九:
作品中多次提到“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探究案】
探究一:见质疑1
探究二: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探究三: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探究四: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探究五: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而且本文双线并进,明线-----林冲刺配沧洲后的遭遇与反抗;暗线-----反动统治者设计陷害林冲。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点视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探究六:见质疑2
探究七:(1)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2)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
(3)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
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4)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与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非常重要。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探究八:(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作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探究九:(1)“向火”;(2)“将火炭盖了”;(3)“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4)“草料场火起”。
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渐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习目标
1、理清并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情节,并在分析中领悟情节的作用。2、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3、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4、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二、阅读引导
问题1、作者、作品及与选文前后相关情节
  施耐庵
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耐庵作的。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问题2、给加点字注音
赍发
迤逦
恶了
玷辱

酒馔
尴尬
呐出一句
不醒得
连累
浑家
髭须
解腕尖刀
提防
彤云
仓廒
沽酒
毡笠子
拽上
庇祐
央浼
掇开
肐察
搠倒

问题3、阅读小说的知识
(一)关于主题
我们一般所说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小说主要描述的对象(事物、问题),它反映小说题材的客观意义。二是小说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所具有的主观意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客观上表现了林冲被黑暗势力逼上梁山的人生遭遇,在主观上则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和鞭挞。
怎样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呢?
首先,要认真通读作品,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比如《边城》,作者自己总结创作意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给了我们一把解读的钥匙,使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含义。
其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把握主题。
1、人物形象的塑造
典型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突出的审美价值。人物形象(一些)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
2、环境(社会、自然)
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
3、细节描写
①场景细节描写。例如: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都德《最后一课》)上句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简单地交代自己的国土已被敌人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敌人在这里操练和践踏,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幽美的风景。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②服饰细节描写。例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上句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③语言细节描写。例如: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上句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
④动作细节描写。例如:“……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契诃夫《变色龙》)
句中“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是奥楚蔑洛夫身份的象征,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
⑤心理细节描写。例如: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巍《我的老师》)
句中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表现一个小学生内心对老师的感情激动到了极点。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描绘,就会起到一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4、场面描写的作用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
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
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
②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
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③明示、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
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
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
(二)关于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人物的性格发展、言行发生的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分析情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节的展开性和曲折性。小说是叙事文学,叙述的是故事,故事只是叙述事件的结果,情节则呈现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情节的展开使故事有可能呈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具有可读性。因此,我们首先要关注情节是否充分展开,各种矛盾冲突是否有由发生、发展到高潮和结束的空间和过程。其次要注意情节的曲折性,丰富、复杂、曲折的情节,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广阔的空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展开很充分,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澜不断,所以故事也就非常吸引人。如果只写陆谦等人来到沧州,林冲杀敌复仇,而没有其间一系列情节的展开,故事就会显得乏味,人物形象不可能丰满,也引不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如果没有一系列情节所表现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紧张、平缓、再发展、高潮、解决的过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故事就不会那么动人心魄。
2、情节的合理性。首先,我们要注意情节之间联系的合理性。情节之间有多种关联,如空间、时间、因果等关系。从时间关系来说,如果有关公战秦琼这样的故事情节,就成为笑柄了,当然某些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另当别论。因果关系对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小说表现的社会冲突、性格冲突,以及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成为情节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尤为重要,因为高俅为首的恶势力不断迫害林冲,林冲才不得不奋起反抗,投奔梁山;没有高俅这个“因”,就没有林冲投奔梁山这样的“果”,就不能让读者信服,“逼上梁山”的主题也就无从谈起。其次,要注意情节的生活合理性。小说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概括,这就要求小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当然,神怪小说和超现实主义小说除外,其实这些小说的情节,也是真实生活的某种艺术变形罢了。因此,情节不能脱离生活现实,让别里科夫和华连卡一起骑自行车,让翠翠直接向傩送表达爱情,这是有违人物性格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3、情节发展是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因此,分析情节,要关注情节发展是否为刻画人物性格提供了好的平台。情节服务于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有两个方面:通过情节所表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示人物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别里科夫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等独特的行为方式,形象深刻地表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性格特征;林冲盖火盆、摸火种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了他做事缜密细心的特点。情节和人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阅读小说时要多加注意。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质疑1、全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哪几个环节,划分并给出小标题。
质疑2、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我的疑问:
导学案答案解析
【预习案】
赍jī发
迤逦yǐlǐ
恶wù了
玷diàn辱
恁nèn
酒馔zhuàn
尴尬gāngà
呐nè
出一句
不醒xǐng得
连累lěi
浑hún家
髭zī须
解腕jiěwàn尖刀
提dī防
彤tóng云
仓廒áo
沽gū酒
毡zhān笠子
拽zhuài上
庇bì祐
央浼měi
掇duō开
肐gē察
搠shuò倒
剜wān
质疑1:第一部分(引子,第1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第二部分(开端,第2-5段):陆虞侯密谋害林冲。
第三部分(发展,6-9
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质疑2: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他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而且被逼迫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所以我们说,林冲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文学形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习目标
1、理清并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情节,并在分析中领悟情节的作用。2、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3、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4、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拓展作业】
综合训练(知识迁移)
1、阅读金圣叹对此回的评点,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夫文章之法,岂一端而已乎?有先事而起波者,有事过而作波者,读者于此,则恶可混然以为一事也。夫文自在此而眼光在后,则当知此文之起,自为后文,非为此文也;文自在后而眼光在前,则当知此文未尽,自为前文,非为此文也。必如此,而后读者之胸中有针有线,始信作者之腕下有经有纬。不然者,几何其不见一事即以为一事,又见一事即又以为一事,于是遂取事前先起之波,与事后未尽之波,累累然与正叙之事,并列而成三事耶?
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
如庄家不肯回与酒吃,亦可别样生发,却偏用花枪挑块火柴,又把花枪炉里一揽,何至拜揖之后向大多时,而花枪犹在手中耶?凡此,皆为前文几句花枪挑着葫芦,逼出庙中挺枪杀出门来一句,其劲势犹尚未尽,故又于此处再一点两点,以杀其余怒。故凡篇中如搠两人后杀陆谦时,特地写一句把枪插在雪地下,醉倒后庄家寻着踪迹赶来时,又特地写一句花枪亦丢在半边,皆所谓事过而作波者也。
陆谦、富安、管营、差拨四个人坐阁子中议事,不知所议何事,详之则不可得详,置之则不可得置。今但于小二夫妻眼中、耳中写得“高太尉三字”句,“都在我身上”句,“一帕子物事,约莫是金银”句,“换汤进去,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句,忽断忽续,忽明忽灭,如古锦之文不甚可指,断碑之字不甚可读,而深心好古之家自能于意外求而得之,真所谓鬼于文、圣于文者也。
杀出庙门时,看他一枪先搠倒差拨,接手便写陆谦一句;写陆谦不曾写完,接手却再搠富安;两个倒矣,方翻身回来,刀剜陆谦,剜陆谦未毕,回头却见差拨爬起,便又且置陆谦,先割差拨头挑在枪上;然后回过身来,作一顿割陆谦富安头,结做一处。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疏不密,不缺不漏,不一片,不烦琐,真鬼于文、圣于文也。
旧人传言:昔有画北风图者,盛暑张之,满座都思挟纩;既又有画云汉图者,祁寒对之,挥汗不止。于是千载啧啧,诧为奇事。殊未知此特寒热各作一幅,未为神奇之至也。耐庵此篇独能于一幅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昔百丈大师患疟,僧众请问:“伏惟和上尊候若何?”丈云:“寒时便寒杀阇黎,热时便热杀阇黎。”今读此篇,亦复寒时寒杀读者,热时热杀读者,真是一卷“疟疾文字”,为艺林之绝奇也。
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虽然,以阁子中间、山神庙前,两番说话偏都两番听得,亦可以见冤家路窄矣!乃今愚人犹刺刺说人不休,则独何哉?
此文通篇以火字发奇,乃又于大火之前,先写许多火字,于大火之后,再写许多火字。我读之,因悟同是火也,而前乎陆谦,则有老军借盆,恩情朴至;后乎陆谦,则有庄客借烘,又复恩情朴至;而中间一火,独成大冤深祸,为可骇叹也。夫火何能作恩,火何能作怨,一加之以人事,而恩怨相去遂至于是!然则人行世上,触手碍眼,皆属祸机,亦复何乐乎哉!
阅读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
导学案答案解析
【拓展】
1、设题意图:这是扩展题,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设题意图:这是扩展题,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参考答案: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依照练习一,梳理情节,归纳矛盾冲突的进程。结合《宝剑记》的唱词,有助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