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02 19:52:12

文档简介



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使用日期:

名:
所在组别: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体味这篇小说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学习难点: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训练案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义。
1.现在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2.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3.“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4.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二、别里科夫有:a.套子式的外表、b.套子式的论调、c.套子式的思想方式、d.套子式的生活习惯。说明下列各句叙述的情况,属于哪一种(在括号内填上相应字母)。
1.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2.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3.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

4.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三、拓展阅读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 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 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 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 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2分)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4分)
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4分)
4.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
5.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6分)
素材链接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
愚蠢的沙俄大衣
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抔黄土
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
有一个男人
(仿《还珠格格》插曲)
有一个男人,
他有一些小心,他还有一些紧张。
有一个男人,他有一些守旧,
他还有一些荒唐。没事儿,找找茬儿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儿,打打报告,
反正醒着也是醒着。啊啊!是哪个男人啊!
啊啊!他就是别里科夫!
整天紧紧张张看到风儿就起浪,
也曾狐假虎威学生老师一起诳,
还在城里城外,絮絮叨叨惹祸殃,
更曾迟迟钝钝偷偷摸摸爱一场。
他就是这个男人!
嘿编

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使用日期:

名:
所在组别: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体味这篇小说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学习难点: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作者:
1、作者: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创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三、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选出对黑体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 胆怯(qiè) 鞭笞(tà) 塑造(sù)
B、 难堪(kān) 怂恿(cǒng) 虽然(suī)
C、 怔怔(zhēng) 撮合(cuō) 讥诮(qiào)
D 、滑稽(jī) 辖制(xiá) 鲜见(xiǎn)
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A、 孤陋寡闻 故守成法 廉洁奉公
B 、黄梁美梦 合盘托出 碌碌无为
C 、忠心耿耿 玲珑剔透 根深蒂固
D、 各行其事 戮力同心 雷厉风行
3、选出黑体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

A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 诚然 诚恳待人
B 、移风易俗 平易近人 交易 轻而易举
C 、义不容辞 无情无义 义愤 顾名思义
D 、延年益寿 精益求精 利益 多多益善
四、整体感知:根据情节发展理清课文结构。
课堂探究案
(一)走近套中人之日常生活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疑点探究: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3、小结人物形象
(二)品读套中人之结婚风波
1、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事件。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
3、体会幽默讽刺艺术
请从这一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或句子加以品味赏析。
4、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三)解读套中人之死 
思考探究:1、别里科夫因何而死?
2、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为什么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过得跟先前一样了呢?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
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
反思:我们身边有没有“套子”、“套中人”?小说《套中人》给人哪些启示
(五)读写训练
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梯后,狼狈地逃回家,躺在床上,反复思考后,决定给亲爱的瓦连卡写一封信,并寄回瓦连卡的相片。请你借助文本代替他写完这封信。(不少于100个字)
答 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D(A项“笞”应读chī,B项“怂”应读(sǒng,C项“怔”应读zhèng) 2.C(A项“故”应为“固”,B项“梁”应为“粱”、“合”应为“和”,D项“事”应为“是”)3.B(A项诚惶诚恐与诚然的“诚”同为的确,诚心与诚恳的“诚”同义为真心;C项义不容辞、义愤的“义”同为正义、道义;D项精益求精,多多益善的“益”同为更加;B项中四个词中的“易”依次为改变、平和、交换、容易)
五、课堂反馈
一、小说一开头就以夸张的讽刺手法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外表及其生活习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这种反常的打扮、奇怪的习惯,活画出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套式人物形象;他憎恶现实,歌颂过去,“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顽固地维持旧制度旧秩序。
二、1.就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这种惊人影响的描述,显然是经过作者夸张了的。这种套式人物对社会的压制,已达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他们不只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更是要为世界制造一个套子,套住整个世界。这段描述从侧面再次强调了别里科夫式的人物顽固地维持旧制度旧秩序。
2.这个保守的沙皇专制的附庸,其实是虚弱的。一张漫画,结束了他准备结婚的闹剧。他循规蹈矩,认为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不成体统,甚至青年人穿着绣花衬衫出门、拿着书本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也没有好下场;他忠于上司──校长和督学,等等,等等,这些思想行为的本身,标志着别里科夫本人就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所以柯瓦连柯的“使劲一推”,就结束了他可怜的一生。
三、作为沙皇专制制度的走狗,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正人君子,但本质上却是腐朽、空虚、丑恶,他们的一切都服从于维护沙皇统治。为此他们可以不顾事实、歪曲真理、违反常规、丑态百出,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讽刺性。因而运用讽刺这一艺术手法刻画别里科夫之流,就十分自然、得体、生动。
四、1.六神不安──心神不安。六神: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也作“六神无主”。2.战战兢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3.正人君子──原指品行端正、遵守道德的人。现常用于讽刺伪善的人。4.安然无恙──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五、1(a)、2(b)、3(d)、4(a)。
拓展阅读参考答案:
1.自私、怠惰、爱面子、良知未泯、不知图报(感恩)。(2分,每点1分,概括出2点即得满分)
2.(1)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à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2分,每点1分)
(2)原因:①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无趣(表面原因)②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关爱(深层原因)。(2分,每点1分)
3.(1)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1分)
(2)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1分)
(3)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2分)
4.(1)情节设置出人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2分);
(2)内容表达含蓄隽水: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比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2分);
(3)与文卡有余钱却不寄钱给母亲的行为构成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使得人物性格的塑造更为鲜明。(2分)
(以上三点,答上两点即可得满分)
5.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母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