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教案:6 逍遥游(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教案:6 逍遥游(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07 12:5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目
内容
课题
逍遥游
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3、文言词句积累。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对庄子的“逍遥游”主旨的理解教学难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明确: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4、思考: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五、作业:初步完成课后习题第三课时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明确: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明确:“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1、解“逍遥”之含义。“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2、析“逍遥”之层次。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五、作业: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附:《逍遥游》文言文知识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怒:奋发。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3.夭阏(è):阻塞。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6.绝:超越。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9.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三、古今异义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二)名词作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五)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五、一词多义1.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4.此小大之辩也(……也)5.此小年也/此大年也(……也)6.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2.状语后置句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三)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四)固定句式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七、难句翻译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板书设计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众人匹之
小知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