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县三环高级中学高中生物人教必修三教案:4.1种群的特征(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潜山县三环高级中学高中生物人教必修三教案:4.1种群的特征(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8-13 22: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目
内容
课题
种群的特征
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A不是一种

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讲授新课: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 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估算的。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②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③取样方法: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结论:实心球的应为计数的个体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一昆虫或袋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教师举例点评外界因素的影响。 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图片教师: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如果一个种群中老年年个体所占比例多于幼年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一个种群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大于雄性个体的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吗?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种群数量的另两个种群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 种群的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类型:投影见课本图4-3,组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2
性别比例: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导学生举例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①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当(人类);②雄性多于雌性(社会性昆虫);③雌性多于雄性(家养动物)。一般来讲,人工控制的种群,雌性多于雄性。想想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性别比例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老师总结: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影响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违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猫应该增加数量,同样迁入和迁出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来解决,比如让它们进行无性繁殖,人工为它们抚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种群除了数量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和老师投影的几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描述: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使学生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特征
板书设计
一、种群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1、概念:把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1)概念: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3)意义: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2、性别比例(1)概念:它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意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到了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用多媒体来补充板书不能体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用板书将课本的重点和内容完整的体现,突出实质性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