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与朱元思书(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与朱元思书(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09: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与朱元思书
自主预习

目标导入
1.
熟练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重点)
3.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断,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课堂探究
步骤一:对照译文
原文:
风烟俱净①,天山共色②。从③流飘荡,任意东西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⑤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⑥。  
水皆缥碧⑦,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⑧视无碍。急湍⑨甚⑩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势竞 上,互相轩邈;争高直 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泠泠 作 响 。好鸟 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①净:净尽,无余。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从:顺、随。④东西:向东或向西。⑤许:表示大约的数量。⑥独绝:独一无二。
⑦缥碧:青绿色。⑧直:一直。⑨湍:急流的水。⑩甚:胜过。 奔:飞奔的马。
负:凭借,仗势。 竞:争逐。 直:笔直地。 指:向。 激:冲击。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作:发出。 响: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千转:不停地叫。千,表示多。下文的“百”也是言其多。戾:至。经纶:筹划。窥:看。
柯:树木的枝干。昼:白天。犹:好像。疏:稀疏。交:互相。映:掩映。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步骤二:课文感知
1.请你根据自己的语文积累,给本文写一段“解题”的文字。


2.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
步骤三:深层探究
3.本文分别突出了富春江水和山的什么特征?请简要概括。
水的特征:
山的特征:
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辨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赏析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50字以上)
文言积累
1.字音
 缥碧(

 急湍(
) 泠泠(
)轩邈(
)嘤嘤(
)窥谷(
)横柯(
) 
千转不穷(

  鸢(
)飞戾(
)天
经纶
(
)
2.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②窥谷忘反(“反”通“返”,

3.古今异义
①一百许里(古义:
/今义: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鸢飞戾天者(古义:
/今义: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世务者(古义: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④猛浪若奔(古义:
/今义:奔跑,飞奔)
4.一词多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绝
猿则白叫无绝(

哀转久绝(

负势竞上(

②上
横柯上蔽(

直视无碍(

③直
争高直指(

一百许里(

④百
猿则百叫无绝(

5.词类活用
①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联想:鞭数十(《童趣》)
②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

文言联想: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③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

文言联想:北饮大泽(《夸父追日》)
④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

文言联想:有龙则灵(《陋室铭》)
⑤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

文言联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
⑥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

6.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
②急湍甚(
)箭(省略介词)
(2)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即:飞戾天之鸢者。)
参考答案:1.piǎo/tuān/líng/miǎo/yīng/kuī/kē/zhuàn/yuān/lì/lún2.①
鸟叫声
②返回3.①附在整数词之后,左右,表示约数
②至

筹划
④指飞奔的马
4.①独一无二/停,断/消失
②向上/上面
③一直/笔直
④确数,十的倍数/数词,极言其多5.①向上
②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③向东或向西
④消净、散净
⑤飞奔的马
⑥使……平息6.(1)①船②于
课后拓展

比较阅读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①,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④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⑥,水响猿啼。英英⑦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⑧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⑨。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⑩。仁智所乐,岂徒语哉!(选自《艺文类聚》)
【注释】①仆:自称谦词。去月:前一月。谢病:因病辞归。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两种野生植物。后以此称隐士的服装。③梅溪:据作者《续齐谐记》载,吴兴故邺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④森:森然,高耸林立的样子。⑤岫(xiù):山穴。⑥唳:鸣叫,专指鹤鸣。⑦英英: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⑧葺宇:修建房屋。⑨饶:多。竹实:指竹笋,可食。⑩办:完备。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既素重幽居(
)(2)于斯已办(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和课文《与朱元思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录。作者以生动而简炼的语言描写了自己乘船“自富阳至桐庐”乘船沿途所见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他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水的特征:清澈、湍急。山的特征:高峻、连绵、充满生机。
4.(1)夸张,突出了水的澄澈透明。(2)比喻,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3)拟人;把山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4)对偶;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富春江景色的魅力,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5.
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来描绘江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相生,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动态的湍急。
6.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热爱自然,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示例一:两岸青山,满目葱翠,群峰拥翠,旖旎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那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又恰似是一曲山林佳音,演绎了山野情致与风韵。示例二:一江春水,澄如湖海碧如天。江满桃花水,岸绿芳草茵。舟行江上,好似进入图画中。山光云影,飘忽不定,江面氤氲,浮漾其间,只听得岸上牧歌,时断时续;惟望见江上渔舟,白帆隐隐。
课后拓展
1.(1)向来,一向(2)此,这。2.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3.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4.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归隐生活,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