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八上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部编版八上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5 09:30:48

文档简介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课题 消息两则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两则消息的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2、理解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和本课的写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任务清单进行自主学习,把握重点字词,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合作交流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 1、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两则消息的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2、理解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难点 1、理解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看报纸吗?报纸上你看到最多的内容是什么呢?对,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最多的是新闻。那么,什么是新闻?新闻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了解消息的特点。 进入情景,积极思考回答。 由生活常见的报纸新闻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1、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两则消息的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2、理解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1、作者名片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2、文体常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新闻的特征: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导语: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消息的结尾。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3、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4、掌握字音dù cuī kuì dí 渡江 摧枯拉朽 溃退 荻港wú dāng jiān sài芜湖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5、理解词义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6、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消息同学们,消息是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这两则消息报道了怎样的事实呢?我们首先整体感知两则消息的内容。1、假如我们是新华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这胜利的时刻,请你向全国人民报道胜利的消息吧!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播报呢?点拨:朗读基调是慷慨激昂、豪情万丈,读出胜利的喜悦。2、说说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 我们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点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中三十万人民解放胜利南渡长江的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捷报。我们可以用两则消息的题目或者第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看出消息的标题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是消息的导语,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读了两则消息,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点拨:读了两则消息,感受到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读了两则消息,感受到国民党反对派一定灭亡的命运。读了两则消息,感受到革命胜利的希望。……二、学会阅读新闻同学们,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世界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新闻。下面我们通过第一则消息学习阅读新闻。1、请你根据新闻的结构找出第一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点拨: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背景:无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消息题目何时何 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949年20日午夜到21日长江前线渡江战斗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3、数一数第一则消息有多少个字,可以看出新闻有什么特点?点拨:第一则消息正文有199字,可以看出消息有简明性的特点,一般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可以看出消息有时效性,报道要快速及时。5、“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句中的“大约”能不能删掉?这体现了新闻怎样的特点?点拨:“大约”不能删掉,因为这些作者的估计,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这体现了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6、你能在第一则消息中找到表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的语句吗?点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三、我会自主探究同学们,你能运用分析第一则消息的方法,探究第二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吗?我们一起试一下吧!1、根据新闻的结构找出第二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点拨: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背景:无。结语:无。2、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消息题目何时何 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下午长江前线渡江战斗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文中使用了许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体现出简明性的特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因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句中“至发电时止”更为严谨,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数据等,叙述的准确而精要,看出真实性、准确性的特点。4、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点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些语句叙述和议论结合,体现出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拒绝和平的不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四、合作交流难点同学们,这两则消息主题重大,思想深刻,意义深远。全文语言准确、具体、生动,气势磅礴,文气浓烈,是我们学习新闻的最好模板。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究下面问题:1、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点拨:不能去掉,因为这些内容表明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及时性。2、第一则消息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点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3、第二则消息是按什么顺序报道渡江情况的?这样报道有什么作用?点拨:是按时间顺序,即渡江部队的顺序报道的。先写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再写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最后写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这样写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点拨:“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一是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二是说明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有感情朗读消息,体会感情。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集体交流,谈感受。找出新闻的基本结构。根据消息内容填写表格。结合消息内容回答问题。合作交流。找出语句体会。根据分析第一则消息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语句,体会消息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展示时,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小组讨论。 把握消息的感情基调。理解标题、导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对新闻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从新闻的基本结构理解新闻内容。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体会消息的简明性。体会消息的时效性。体会消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倾向。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解新闻时效性、简明性、准确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理解教学的难点。体会消息中议论的作用。
课堂练习 1、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 )、( )、 ( )、( )、( ),还有的有电头。2、新闻的六要素有( ),( ),地点,( ),( ),结果。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中的事件发生在1949年20日午夜到21日。消息写于22日2时。可以看出消息有( )性,报道要快速及时。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进行抢答赛。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两则消息表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语言准确精简,感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让我们感受到和平安定的日子来之不易。希望我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在阅读新闻中扩展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近期的人民日报,选感受最深的一则新闻,分析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扩展视野,巩固课内所学。
板书设计 消息两则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时效性 准确性 真实性 简洁性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第1课《消息二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渡江 摧枯拉朽 溃退 荻港
( ) ( ) ( ) ( )
芜湖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坊线。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
D.我已奸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B.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撤退,毫无斗志。
4.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____________、战略家和理论家。21cnjy.com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狭义的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__________”。 新闻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www.21-cn-jy.com
D.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二、阅读理解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1·c·n·j·y
1.这则消息中对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属于新闻基本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歼灭”“击溃”省略一个是否可以?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息中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2-1-c-n-j-y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来源: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出处:21教育名师】
一、基础题。
1.dù cuī kuì dí
wú dāng jiān sài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音的把握,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音即可,注意“塞”是多音字,读sāi时,意思是堵,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读sài时,意思是边界上险要地方,如要塞。读sè 时,意思是堵,填满空隙,用于若干书面语词,如闭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B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形的把握,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形音即可,A项中“坊”应为“防”;C项中“挡”应为“当”;D项中“奸”应为“歼”。21教育网
3. 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D项中应将“撤退”改为“溃退”。撤退意思是从战场或冲突地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溃退”是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结合语境敌人失败逃跑,知道应该用“溃退”。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 C
解析:本题是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C句中中间的句号应该是分号,因为前后两个句子是从两个方面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前后是并列关系的分句。www-2-1-cnjy-com
二、阅读理解题。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导语作用的理解,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作用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所以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的是导语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 不能省略一个,因为歼灭是指把敌人杀死,体现的是解放军英勇杀敌的精神。击溃,指打垮;攻打使溃散。表现的是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打败了敌人。两个词语表现的是战场上两个情况,所以不能省略。21*cnjy*com
解析:本题是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这两个词语意思不同,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我们首先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两个词语表现的不同含义即可。
4. 第(2)句好。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不同语句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先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比两个句子不同词语的意思,很容易看出来第(2)个句子表达效果好。【版权所有:21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1张PPT)
《消息二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了解消息的特点。
同学们,你喜欢看报纸吗?报纸上你看到最多的内容是什么呢?
对,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最多的是新闻。那么,什么是新闻?新闻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学习目标
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两则消息的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理解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1
2
3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们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他也是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目
文体常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新闻的特征: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标题: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
新闻的基本结构:
文体常识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 摧枯拉朽 溃退 荻港
掌握字音
cuī
kuì


芜湖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dāng
jiān
sài

理解词义
摧枯拉朽:
溃退:
锐不可当:
要塞:
业已:
歼灭:
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已经。
指险要的关隘,常出现边城的要害处。
消灭。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新课讲解
同学们,消息是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这两则消息报道了怎样的事实呢?我们首先整体感知两则消息的内容。
1、假如我们是新华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这胜利的时刻,请你向全国人民报道胜利的消息吧!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播报呢?
朗读基调是慷慨激昂、豪情万丈,读出胜利的喜悦。
初步感知消息
2、说说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中三十万人民解放胜利南渡长江的事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捷报。
消息的标题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是消息的导语,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初步感知消息
3、读了两则消息,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读了两则消息,感受到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读了两则消息,感受到国民党反对派一定灭亡的命运。
读了两则消息,感受到革命胜利的希望。
……
初步感知消息
学会阅读新闻
同学们,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世界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新闻。下面我们通过第一则消息学习阅读新闻。
请你根据新闻的结构找出第一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无。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会阅读新闻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消息题目 何时 何 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
1949年20日午夜到21日
长江前线
渡江战斗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学会阅读新闻
数一数第一则消息有多少个字,可以看出新闻有什么特点?
3
第一则消息正文有199字,可以看出消息有简明性的特点,一般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消息中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消息写于什么时间?可以看出新闻有什么特点?
4
事件发生在1949年20日午夜到21日。消息写于22日2时。可以看出消息有时效性,报道要快速及时。
学会阅读新闻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句中的“大约”能不能删掉?这体现了新闻怎样的特点?
5
“大约”不能删掉,因为这些作者的估计,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这体现了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学会阅读新闻
你能在第一则消息中找到表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的语句吗?
5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学会阅读新闻
我会自主探究
同学们,你能运用分析第一则消息的方法,探究第二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吗?我们一起试一下吧!
根据新闻的结构分别找出第二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无。
无。
我会自主探究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消息题目 何时 何 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下午
长江前线
渡江战斗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我会自主探究
从晚间的消息,报道下午的战况,可以看出时效性的特点。
第二则消息有没有新闻时效性、简明性、准确性的特点?从哪里看出来?
3
文中使用了许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体现出简明性的特点。
我会自主探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因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句中“至发电时止”更为严谨,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数据等,叙述的准确而精要,看出真实性、准确性的特点。
我会自主探究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些语句叙述和议论结合,体现出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拒绝和平的不满。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4
我会自主探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5
我会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难点
同学们,这两则消息主题重大,思想深刻,意义深远。全文语言准确、具体、生动,气势磅礴,文气浓烈,是我们学习新闻的最好模板。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究下面问题: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1
第一则消息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2
不能去掉,因为这些内容表明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及时性。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合作交流难点
第二则消息是按什么顺序报道渡江情况的?这样报道有什么作用?
3
是按时间顺序,即渡江部队的顺序报道的。先写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再写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最后写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这样写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合作交流难点
第二则消息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3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一是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二是说明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合作交流难点
课堂练习
1、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 )、( )、
( )、( )、( ),还有的消息有电头。
2、新闻的六要素有( ),( ),地点,( ),( ),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时间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课堂练习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中的事件发生在1949年20日午夜到21日。消息写于22日2时。可以看出消息有( )性,报道要快速及时。
时效
课堂练习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课堂练习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一是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二是说明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近期的人民日报,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则新闻,分析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两则消息表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语言准确精简,感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让我们感受到和平安定的日子来之不易。希望我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在阅读新闻中扩展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消息两则
背景
准确性
标题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导语
(电头)
主体
真实性
结语
时效性
简洁性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