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 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2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预 习 案【知识链接】写作背景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二、课文主旨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三、课文的艺术特色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关于课文的深入思考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预习·导学:1、注音,书写字形。着( )陆 凛( )冽 默契( )殚( )精竭虑 镌( )刻 桅( )杆娴( )熟 浩hàn( ) 2、解释词义。①白手起家:②殚精竭虑:③镌刻:④浩瀚:⑤娴熟: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第三层: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合 作 探 究 案【合作展示】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6、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合作交流1、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检 测 案阅读下文,完成1~3题。胜利大阅兵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曹智、白瑞雪、李宣良、王玉山) 宛若雷霆的70响礼炮,高亢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骤然打开时间的闸门——  70年前的苦难辉煌,中华民族的胜利荣光,今天在天安门广场倾情绽放。  ……  11时5分,大地颤动,来自陆军、海军、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5名中将领队率战车隆隆驶来。  27个地面装备方队按照信息化战争的实战要求,编组为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和后装保障6个模块。全部国产化装备中,84%为首次亮相。“陆战之王”99A式坦克、机动性最强的04A型履带步兵战车、口径最大的05A式155毫米加榴炮……铁甲奔流,动若风发,彰显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最新成就。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当东风21D、东风31A、东风5B等型导弹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现身,观礼台上一片欢呼。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84年国庆阅兵典礼上。今天,这支部队受阅的导弹武器型号、数量空前,涵盖了远中近、核常新不同梯次。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唤起了98岁的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向守志枪弹匮乏的抗战记忆——70多年前,中国以一个一盘散沙的农业国对阵工业强国,在外界预测“最多维持6个月”的实力悬殊战争中,贫弱一方以无数惨烈的战斗、悲壮的战役不屈抗争,书写出“能战方可止战”的血火启迪。经受抗战洗礼的人民军队,也从此走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征途。  胜利不朽,是因其守护的和平天空在追寻着永远的鸽哨悠扬。  11时26分,随着空警2000预警机和歼10护卫机从天际飞入人们的视线,陆海空三军现役各型飞机成楔形、三角形、菱形等各种队形,依次临空。  惊雷滚滚,气势如虹。创下空中阅兵最大规模的183架飞机中,我国最新型预警机空警500、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轰6k、具有远程、重型、高机动第三代战斗机歼11、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歼15等,均为列装后首次参阅。……像出鞘之剑,又似一个个错落有致的“V”字。仰望密集的直升机编队,70架飞机之间几乎看不到间隔。11时34分,作为胜利大阅兵最后一幕,7架直10武装直升机拉出的7道彩烟在天安门上方久久飘扬,将一个民族对和平的守望铭刻在了万里长空……  这一刻,时间凝固了;这一刻,新的历史开始了——  阳光普照大地,当激昂的军乐声再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全场4万多人齐声高唱《歌唱祖国》,7万羽和平鸽飞向蓝天、展翅翱翔……  鸽哨悠扬,传递着中华民族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的共同心声;歌声雄壮,抒发着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本文展示了9月3日阅兵式上的哪些壮观场面? 答:本文插叙98岁的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向守志的抗战记忆有什么作用?答:3、末尾两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 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 习 案
预习·导学:
1、zhuó lǐn qì
dān juān wéi
xián 瀚
2、解释词义。
①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③镌刻:雕刻。
④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⑤娴熟:熟练。
3、第一层:(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层:(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层:(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合 作 探 究 案
【合作展示】
1、“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6、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合作交流
1、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21教育网
2、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3、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21cnjy.com
检 测 案
1、27个地面装备方队铁甲奔流,海陆空三军现役各型飞机气势如虹。
2、将70多年前枪弹匮乏、国力衰微的情形与现今装备齐全、国力强盛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折不挠精神的民族,表现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3、末尾两段与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严密,突出爱国主题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表达中国人民坚决捍卫和平的信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