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原卷版)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F:\\AddTemp(调亮并重新截图)\\J92.TIF"
\
MERGEFORMAT
3.①②两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
A.①平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①平原土壤肥沃,②平原土壤贫瘠
C.①平原不能发展水稻生产,②平原水稻种植业发达
D.①平原石油资源丰富,②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4.①②两平原适应地理环境的区域发展方向是
A.①平原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B.①平原西部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
C.②平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起发达的商贸业
D.②平原侧重发展轻工业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当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
B.耕地较完整,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
C.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已渐趋下降
6.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发展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①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使人们难以进行农业生产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③该地区水稻单产很高,故粮食商品率高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限制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开发早期,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条件是
①河湖广布,水系稠密
②地势低平,土质黏重
③交通落后
④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9.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11.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经济地带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12—13题。
12.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
C.西部经济地带
D.无法判断
13.图中信息反映出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读图,回答16—17题。
INCLUDEPICTURE
"F:\\AddTemp(调亮并重新截图)\\J93.TIF"
\
MERGEFORMAT
16.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7.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9.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20—22题。
20.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1.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22.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2017 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4.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25—26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25.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26.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2016 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27—28题。
27.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8.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1.课标要求
①了解区域的含义。
②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③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课标解读
知道:区域的含义及特征。
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应用:能够根据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0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析版)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1.C
2.C
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F:\\AddTemp(调亮并重新截图)\\J92.TIF"
\
MERGEFORMAT
3.①②两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
A.①平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①平原土壤肥沃,②平原土壤贫瘠
C.①平原不能发展水稻生产,②平原水稻种植业发达
D.①平原石油资源丰富,②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4.①②两平原适应地理环境的区域发展方向是
A.①平原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B.①平原西部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
C.②平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起发达的商贸业
D.②平原侧重发展轻工业
【答案】3.D
4.C
4.①平原利用当地石油资源和周边煤、铁等资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①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②平原交通便捷,内外联系方便,商贸发达;②平原利用国内外资源,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当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
B.耕地较完整,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
C.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已渐趋下降
6.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发展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①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使人们难以进行农业生产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③该地区水稻单产很高,故粮食商品率高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限制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开发早期,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条件是
①河湖广布,水系稠密
②地势低平,土质黏重
③交通落后
④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5.B
6.A
7.D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9.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答案】8.C
9.B
【解析】8.根据图示景观判断为我国南方的水田梯田景观,图中地形坡度和缓,海拔较低,是丘陵地形;再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种植水稻、茶、柑橘,可以判断该地区是我国的南方丘陵地区。故选C。
9.江南丘陵地区山地多,平原少,再加上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这样既能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局面,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故选B。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11.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答案】10.D
11.D
11.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经济地带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12—13题。
12.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
C.西部经济地带
D.无法判断
13.图中信息反映出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答案】12.A
13.A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14.A
15.D
【解析】14.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15.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读图,回答16—17题。
INCLUDEPICTURE
"F:\\AddTemp(调亮并重新截图)\\J93.TIF"
\
MERGEFORMAT
16.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7.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答案】16.A
17.B
(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9.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18.C
19.D
19.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选D。
【技巧点拨】第19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
(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20—22题。
20.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1.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22.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20.D
21.B
22.D
【解析】20.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
21.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22.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2017 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4.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23.A
24.B
(2017 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25—26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25.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26.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答案】25.A
26.B
26.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故选B。
【技巧点拨】第25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26题,要明确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2016 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27—28题。
27.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8.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27.B
28.A
28.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对;广西最低,但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方向,B错;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错;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错。答案选A。
1.课标要求
①了解区域的含义。
②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③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课标解读
知道:区域的含义及特征。
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应用:能够根据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