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31 07:36:09

文档简介

1.3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地示意图。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学设计】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1.地球的自转
(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提问)地轴的空间位置有何特点?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SHAPE
\
MERGEFORMAT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1个恒星日。即地球某一子午线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提问)1个恒星日是否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是24小时,被称为一个太阳日,它是一个昼夜更替的周期,而不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提问)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怎样的?
——(1)角速度
①概念: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②大小:每小时大约15°,每4分钟1°
③分布规律: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2)线速度
①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②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
③V=V0
COSφ,
V0为赤道线速度,φ为当地纬度。
(思考)北京和上海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如何?
——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则上海>北京。
总结: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地球的公转
(提问)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提问)地球公转轨道有何特点?
——轨道
(1)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提问)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与自转相同。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
(提问)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
——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做1个恒星年。
(提问)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会有何变化?
——公转时经近日点时快些,远日点时要慢些,因此造成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稍长于冬半年。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大小为23°26'。
(提问)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有怎样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
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
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动;
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次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这称为1个回归年。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能最多。回归运动使得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和夜的形成
(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
(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
(3)昼夜更替的产生
(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
(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
——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
(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东加西减
经度每相差1',
地方时相差4秒钟
(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
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
例题:
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
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
135°-73°=
62°=60°+2°
=4小时8分
10-4小时8分=5:52
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
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
49分44秒
48分104秒
12°26'
103°53'+12°26'=115°79'=116°19'
(2)区时
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B.区时的计算(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1小时)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结果四舍五入
eg.计算116°E所在时区
116/15≈7.7
东8区
110°W所在时区
110/15≈7.3
西7区
②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时区×15
eg.计算东八区的中央经线
8×15=120
120°E
计算西三区的中央经线
3×15=45
45°W
C.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①日界线特征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
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避免通过陆地)
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
a.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刻相同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
从西12区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1天
③特别的计时方法
特殊计时
不同时区
美国采用东部时间(西五区)、中部时间(西六区)、山岳时间(西七区)和太平洋时间(西八区)
首都时间
我国采用“北京时间”
东部时区
朝鲜采用东九区的区时
半区时
印度采用东5.5区的区时(即东经82.5°的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
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
(2)地转偏向力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渡)在地球的运动中我们提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使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会因时因地地发生变化,太阳辐射能地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1)昼夜长短地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
1.昼夜长短变化
(提问)以前说过,北半球地夏半年与冬半年是否等长?由于什么原因不等长?我们北半球的夏半年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自春分日到秋分日(3月21日至9月23日),在这段时间里,太阳直射点落在北半球,这时候,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夜长。
(讲述)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断;反之,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平分。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北半球夏至
在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
北半球冬至
在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
春秋分
在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春分至秋分(北半球夏半年)
在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四周极昼南极四周极夜
秋分至春分(北半球冬半年)
在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四周极夜南极四周极昼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时间(日期)
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越长
最长
越来越短夜越来越短
最短
越来越长
昼夜等长
南半球
昼越来越短
最短
越来越长夜越来越长
最长
越来越短
时间(日期)
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夏半年)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越短
最短
越来越长夜越来越长
最长
越来越短
昼夜等长
南半球
昼越来越长
最长
越来越短夜越来越短
最短
越来越长
(思考)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照的俯视图是怎样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例题:
北京
39°54'N
冬至日
H=|39°54'-(-23°26')|=26°40'
夏至日
H=|39°54'-23°26'|=73°32'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随纬度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提问)夏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的为哪些地区?
——HMAX: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HMIN:整个南半球
(提问)冬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的为哪些地区?
——HMAX: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HMIN:整个北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随季节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A.四季的划分
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天文四季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因此凡立足于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以这些天文现象作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就属于天文四季。
我国与西方传统的四季划分都属于天文四季,但具体的时间划分不同。
①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②西方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2)气候四季
传统的划分四季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立春时,在气候上正处于隆冬;立秋时,在气候上还处于炎夏。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
B.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五带。
S
N《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科目:
地理
年级:
高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解读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模块的重要理论基础,更为地球公转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对于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高中学段是在其基
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宇宙的探索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加抽象,因此,需要教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演示,使学生逐步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分析计算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
教材分析
地球在宇宙中有规律的运动,地球上的生命时刻感受着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问题等等。本节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主要的影响,结合多媒体展示,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便于更好的理解本节重点、难点知识。
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区时、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
2、掌握晨昏线的判别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3、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能力目标
能判读不同的光照图。
能计算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和区时。
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判别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3、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应用
2、时差计算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学
时】
一学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难懂,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如何把抽象问题具体表现,把复杂问题做以简单易懂的演示,把枯燥的方法、计算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让课堂生动不枯燥,具有很大挑战性。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展示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答案,既激发了兴趣,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独立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在没有仪器演示的前提下,利用身边的简单教具,一盒粉笔,一块活动的黑板,一个讲桌,几个Flash动画,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因此,课堂不要依赖于条件,要学会用简单的事物阐释复杂的空间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①在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时,解释的并不具体,学生直接给出了答案。如果用前面的地球自转动画略作展示,效果会更好些。
②晨昏线的画法是一个易考点,在本节中并未详细解释,而直接进行判读晨线与昏线,有所缺漏。
③在进行典例讲解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情境,避免例题过于公式化。
虽然有些许不足,但问题导学使本节课探究性更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乐于探索,学会判别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独立探究问题、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看,课堂效率较高,问题导学效果明显。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
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板书】
【引导看书】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同时展示模型】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
【总结】
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
【讨论】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
【总结】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指导看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回答】略。
【讲解】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板书】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课堂总结】
【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重点】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新课讲授】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略
【板书】一、晨昏线(圈)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
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
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
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板书】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板书】2晨昏线的画法:
【板图】
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学生练习】
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学生回答】略
【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侧面图:
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
2、北极上空图:
3、南极上空图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过渡】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时区和日界线
(出示标明北京、纽约的地球仪)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板书】1.地方时
【讨论】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直播现场,为什么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
【学生回答】略
【转折】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板书】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指图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135°E
75°W
【转折】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
(出示投影片:区时计算图解)
【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出示投影片:例题当莫斯科是5点时,伦敦、华盛顿各是几点 )
教师带学生解题:
【提问】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 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
【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备注:出示投影片: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 )
【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课堂小结】
【提问】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地方时→时差→时间混乱→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计算。
【探究性作业】教材P18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
二、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板书】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ˊ
【讲解】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
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展示圆盘】
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演示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
(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
(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
”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指导】
【板图】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讨论】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教师指导】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
【学生回答】略。
【板书】【总结讲解】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C    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总结归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板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讲解】
回归线的意义。
【提问】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
【学生讨论、回答】略。
【练习】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学生回答】略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板书】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23°26ˊ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C    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三、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第四课时:复习课
【复习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
【复习难点】
(1)恒星日与太阳日。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
【教学方法】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例一】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线段中:   表示恒星日,   表示太阳日。
(2)恒星日比太阳日   (长或短),原因是   。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   ,时间为   。
答案:(1)B  C
(2) 短  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说明】(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o,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
科学研究用。
(2)太阳日:自转360o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恒星日大小不变。
【例二】读右图,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
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
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
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点拨】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
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
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
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点拨】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
【例三】下图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
置。
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点拨】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23°26′=66°34′,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①北回归线 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例四】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进入雨季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4.北京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点拨】此题重点检查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该题是一道一图两设问题,第一和第二设问中都提示中心点为北极,根据平时复习,学生可以确定该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设问中已说明阴影部分为黑夜,因此可确定阴影和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进而判断甲地时间为晨线所在经线时间相差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9时,第①题正确选项是B。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只能在春秋二分,由此判断图中所给时间为春分或秋分,故第②题正确选项A。第二设问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图180o的经线和时间为0时的经线,即甲地的时间为3时,北京时间和0o经线的时间相差8小时则时间为7日8时。
【例五】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
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   月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时   分之间
【点拨】此图右边第一条经线7月1日12时(因为每天太阳
直射的一条经线为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东经120o)为
7月1日20时,正午12时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东经120o-
(20时-15时)×15o),西线20o以东至东经160o为东半球,
A点应标在右边第一条经线(0o)与第二条经线之间(西经
30o)之间。
本初子午线此时是12时,西经20o与本初子午线相差20o,经度相差1o,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相隔20o相差80分钟,所以A点的地方时在10时40分与12时之间。
【答案】
(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
(2)7,1
(3)10,40,12,0
【随课练习】(备注:此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
读右图回答1-2题
1.A点位于
A.北极点的西南方向
B.南极点的东北方向
C.北京的东南方向
D.中山站(科考站69o22′24″S,76o22′40″E)的西北方向
2.此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鄂毕河和叶尼寒河下游出现凌汛
B.北印度洋自东向西行驶的船只正好顺水
C.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D.我国长江中正游平原农田中,油菜生长良好
3.图示为北京时间早晨6点的全球昼夜半球图,
分析回答:
(1)这天是   月   日
(2)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点,
A点当日的
昼长是   时。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地转偏向力可忽略
不计的是    点。
(4)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日点附近,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和   气团,北印
度洋洋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5)图中C
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A为太阳直射点),完成以下要求:
(1)该图表现出完整的   (洲或洋)范围,这里蕴藏丰富的
   资源。
(2)此时地球上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3)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是   方向流向。
(4)在图上画出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与过去的一天的两条分界线,
并标注出经度。
(5)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   (略大于、略小于、等于)
过去的一天的.范围。
【参考答案】
1.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判断,A点位于南极圈附近,在北京南。A点又在东经130o到东经160oE之间,因此可准确判断A点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2、A
3.(1)6月22日   夏至日    (2)4点    16时
(3)B   B
(4)远日点   东南季风    热带海洋气团
(5)西南    60o34′
4.(1)南级洲    煤炭
(2)北极圈以北地区
(3)逆时针
(4)图略,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为当日12点,A点所在经线为180o,即日界线,另外可知0o经线此时为零点,因此新的一天与过去一天的分界线即为0o经线和通过A点的180o经线。
(5)等于
同一恒星
A
B
E1
E2
E3
P
P
P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150
150
150
837千米
1447千米
1670千米
300
600
00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昼弧
线
夜弧
线
昼弧
线
太阳光线
昼弧
线
夜弧
线
昼弧
线
太阳光线
S
昏 线
昼弧

线
昼弧 线
晨线
夜弧
线
太阳光线
N
N
N
N
N
S
S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坏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的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 重点
1、自传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 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教具、资料
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教材20
页活动题
作业
教材活动题、练习册习题
反思:有的时候手画图要比课件演示效果更好一些,并且让学生跟着一起走画图的过程效果会更好。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自转与公转
黄赤交角
四季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一、考纲要求
地球运动的意义
二、考情对接
以重大时政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光照图综合考查时间计算、昼夜长短、球面距离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季节的判断。
以实际生活知识,如楼间距、热水器等为切入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三、教学流程
关于极昼问题仍是高考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此问题从图中A、B、C三个纬度研究即可。
1、A种情况即:刚好出现极昼的情况
求太阳直射点纬度X和观测点纬度Y
解:列方程组
X+Y=90
30=90-(Y-X)
解出:X=15
Y
=75
即直射点纬度为15°N
观测点纬度为75°N
2、C种情况即:极点出现极昼的情况
从图中可见:
极点出现极昼时:太阳高度一天不变,其值等于直射点纬度值。
我们能判断出南北极即可!
如图:若∠1=∠2=20°即太阳直射20°N,太阳是运动为顺时针即为北半球。
观测点为北极点
练一练
如图:若∠1=∠2=20°求乙的正午太阳高度
3、B种情况
即:0时有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列方程组:
30=90-(Y-X)
10=X+Y-90
解出:X=20
Y=80
有太阳转动方向可得:X=20°N
Y=80°N
练一练
1、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Y,
求:所在点纬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等
2、左图是北半球夏半年某日A、B两地太阳高度角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读图后回答(
(1)A地的纬度是
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_______
(3)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_____
(4)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_______
3、图为“在A地地平面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图”,其中虚线圈为太阳视运动轨迹,B为A地的天顶,C为太阳视运动某一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当太阳位于C位置,∠BAC
=50°,北京时间为16:
00
时,A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
A.70°N,
60°E
B.70°S,
60°E

C.66°34′N,
150°E
D.66°34′S,150°E
(2).一支地理科考队在A地考察的内容可能是 (
)
A.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
B.塔里木盆地石油的储藏量
C.极地气候下的生态环境
D.南极地区大气臭氧含量
AC
4、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图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的地理纬度
(
)
A.23°26′N
B.66°34′N
C.22°N
D.90°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
)
A.22°
B.44°
C.11°
D.68°
读日照图要注意:
三线  四点 
晨线——晨点——6点
昏线——昏点——18点
切线——切点——12点或0点
 太阳直射点——12点
日照图的考点
1、确定半球或南北纬(极)和东西经
2、晨昏线的判读或画晨昏线与光线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确定某地区时或地方时
5、确定日期或节气(季节)
6、确定昼夜长短
7、确定太阳出没时刻和物影
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或其分布规律
9、黄赤交角和五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