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31 23:00:58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
“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教学方案
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
课时:3课时
备课人:
二次备课人:
课题名称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三维目标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2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重点目标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目标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导入示标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播放第一张PPT)
目标三导
第一课时学做思一:知人论世1、导学: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播放第二张PPT)2、导思:题目有何含义?1、归去来兮: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2、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被称为“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此本篇课文作为辞,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播放第四张PPT)3、导做:这篇文章的写作有怎样的背景?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来说。学做思二:初读课文1、导学: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30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2、导思:学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诵课文。
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3、导做: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思考: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播放第六张PPT)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学做思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导学: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2、导思: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3、导做: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他的心境如何?(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播放第七章ppt)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老师评价。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播放第八张PPT)总结、体悟作者的感情。(“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第二课时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学做思一:学习第二段1、导学:分组朗诵第二、三、四自然段,注意节奏、语气和韵律。2、导思:学生前后交流,解决字词问题,找出重点文言知识,并翻译。请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并评价学生翻译。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3、导做: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她默默地劳动之中了。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由此,第二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抵家时的狂喜,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和居家生活的闲适。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家园的小径都快荒芜了,但是松菊还在那里傲然挺立。这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以致家园荒芜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松菊犹存”比喻的是自己高洁的品格。松四季常青,也是作者的品质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也是作者的傲岸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播放第九张PPT)学做思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导学: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2、导思:请一名同学诵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作者通过乡村的生活)3、导做:
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播放第十张PPT)
(补充)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王维、孟浩然虽擅长山水田园之作,然而却没有陶渊明这样真正的躬耕农亩。有诗为证:“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 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第三课时学做思一、学习第四自然段1、导学:齐读第四段,老师强调特殊句式: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2)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2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导学:(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他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
3、导做: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它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播放第十一张PPT)学做思二:总结、归纳全文。1、导学:归纳、理解本文的线索。1)抒情线索: 自悔自责(1)——自安自乐(2、3)——乐天安命(4) 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居家生活——田间乡里——纵情山水——如何度余生。2、导思:归纳艺术特色:平淡自然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他的评价虽然言之有过,也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当之无愧的 。3、导做:再次诵读课文,体会文章天然纯净之美的语言。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2.能力提高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
“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