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09: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八年级 语文
上册人教版课件PPT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课件PPT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作者档案课件PPT浣溪沙:词牌名。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词语解释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徘徊:来回走。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
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参考译文  本诗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
  上片写把酒听歌的情境,淡淡写来,却蕴含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的意境 。诗歌赏析课件PPT  在明媚春光里,在夕阳暖融中,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的生活。但是,面对眼前美景,莫名的惆怅和伤感也轻轻袭来。想到旧物依然,而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这无端的闲愁,流露了韶光难再、繁华易尽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这感慨的形象化表述。伤春的情怀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自然景物中,创造出一种浅浅的忧伤、淡淡的迷茫,语言自然流畅,珠圆玉润。诗歌赏析课件PPT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作者档案棹(zhào):桨。西湖:这里指颖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词语解释轻舟:轻便的小船。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参考译文  这首词是《采桑子》共十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诗歌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作者档案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词语解释收:收复国土。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参考译文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接下来,作者写自己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诗歌赏析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诗歌赏析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彩。诗歌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潄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档案兴尽:游兴得到满足。藕花:荷花。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鸥鹭:泛指水鸟。词语解释溪亭:溪边的亭子。回舟:乘船而归。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鸣鹭。参考译文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诗歌赏析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诗歌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