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案
设
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型
讲读
主备者
集备时间
教学流程
学法指导
课堂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其记叙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难点)3.感受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文体知识新闻知识:“六要素、五结构、三特征”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4、新闻三特征: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6、电头: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等的文字。二、文本研读(一)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二)背景介绍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三、词语积累(一)读一读阻遏(è)芜湖(wú)荻港(dí)溃退(kuì)歼灭(jiān)绥靖(suí)(jìng)瑰宝(guī)负隅顽抗(yú)高屋建瓴(líng)气势磅礴(páng)(bó)锐不可当(dāng)(二)记一记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泄气:泄劲。歼灭:消灭(敌人)。击溃:打垮、打散。业已:已经。(三)查一查(多音字和形近字)当:①锐不可当(dāng)②当真(dàng)塞:①要塞(sài)②阻塞(sè)③塞车(sāi)殷:①殷实(yīn)②殷红(yān)③殷其雷(yǐn)①获得(huò)②荻港(dí)①歼灭(jiān)②阡陌(qiān)③纤维(xiān)①溃退(kuì)②匮乏(
kuì)③馈赠(
kuì)④振聋发聩(
kuì)⑤功亏一篑(
kuì)四、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A
用一句话说出新闻的内容:B
用一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C
用几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明确: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全文的内容。(二)具体感知:1.用一句话单独介绍新闻内容的就是新闻的标题,一般要求语言凝炼,醒目有力。2.用一段话或第一句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是新闻的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3.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的就是新闻的主体,具体展开事实,详细记述新闻的内容。前面黑体字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属于新闻的“电头”。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性。明确重点: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0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分五、自主探究(一)谋篇布局探究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二)语言探究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第一组: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越过安庆、芜湖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突破安庆、芜湖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加粗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越过:经过中间的界限、障碍物等由一边到另一边。只写出了“经过”。②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火反攻,打开缺口。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①到达:到了(某一地点)。一层含义:到了。②渡至:横渡、到达。两层含义:横渡与到达。①共:一共,总计。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第二组: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小结: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词句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明确:准确、精练、鲜明、生动。六、作业:1、读一份报纸(推荐:参考消息或广播电视报等),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新闻,汇报你读新闻的方法和感受。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a.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明确;b.感知课文,从新闻“五结构”理清结构。
用红笔圈画重点。认真研读查阅资料,提炼重点。自读背景,理解文本。查字典,读准字音。先从书下注释中查找词语含义,再查字典补充。先试读字音,再利用工具书,校准字音。自主探究:大声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小组合作:资源共享,查缺补漏。认真研习,明确重点。默读课文,从文本找出答案,填写完整。合作探究:分组探究,合理分配,整合后汇报。仔细审题,联系上下文分析,独立思考后交流。小组合作,研习后明确方法和答案。做好总结,记好笔记。明确作业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学生默读教师用投影明确,学生补充。一位学生明确,同桌指错。学生明确明确答案后,大声朗读,加强记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小组探究研习后汇报先引导方法,后明确答案。学以致用,调动兴趣。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
年级主任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