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5 10: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1、请你用文中的一句或两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3、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
5、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和背景。
新闻两则毛 泽 东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背景介绍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学习目标 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
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阻遏(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绥靖( )( )瑰宝( )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 )èwúdíkuìjiānsuíjìngguīYúlíngpángbó检查预习气势磅礴( )(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歼(jiān)灭
阻塞(sè) 阡(qiān)陌
堵塞(sāī) 纤(xiān)维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垂死挣扎,顽固抵抗。——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阻止——败退。“溃”,溃败。——蛮横的样子。◇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真、快、简)
新闻的相关知识1、请你用文中的一句或两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3、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
5、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问:从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
一代白衣名将终退役 从此莫伦特斯变传说问:从文章里找出能概括以上内容的两句话。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何时?--时间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新闻的 六个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我军:
敌军:
褒贬鲜明的感彩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
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把握新闻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问题讨论本则新闻的结构包括几个部分?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三个方
面概括)战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课文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 语主体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议论议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两句议论都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电头”
不能删去
交代 、 和 。
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作用:
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1、“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嘲笑了敌军的 , ,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课文总结英勇善战溃不成军、毫无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