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7 14: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guāng

jiàn(
),宛如小姑娘的fà
jì (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逊(xùn)
窒息(zhì)
诘责(jí)
筋疲力尽(jīn)
B.佃户(diàn)
盎然(yāng)
牢骚(
sāo)
正襟危坐(
jīn
)
C.禁锢(gù)
嬉戏(xī)
平庸(
yōng)
诚惶诚恐(
huáng
)
D.炽热(zhì)
畸形(jī
)
燥热(zào
)
杳无消息(yǎo)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申子平急上前,和颜悦色的把原委说了一遍。
B.
出租大院内流动人口复杂,藏污纳垢现象严重。
C.
教室里传来了学生抑扬顿挫的尖叫声。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
④③⑤①②
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②⑤③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


6.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支月英老师,十九岁时,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山村女教师。36年来,他坚持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同学们了解支老师的感人事迹后,纷纷在朋友圈中发消息表达敬意,请你也把自己的感言发到朋友圈。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5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⑾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8.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9.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60字以内)
10.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11.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二)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10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1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15.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三.作文
16.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中得以再现。回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就如一个剧本,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不同的是每个主角的遭遇千差万别。
请以“
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油光可鉴
发髻
2.C
(A项“诘”应读“jié”;B项“盎”应读“àng”;D项“炽”应读“chì”
故选C)
3.C.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语气或文章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尖叫就不会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与之相矛盾。
4.C.本段文字中心句是③,中心语是水,文段先正面说水的作用,然后反面假设没有水的后果。分析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就容易选择答案。
5.示例一:①用文字传递温暖,能让人回味无穷。示例二:②用言语传递温暖,能让人豁然开朗。
6.示例:您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山里孩子寂寞的心灵;您是黑夜里的烛光,照亮了山里孩子前行的道路。你是我梦想的方向。
7.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渺茫;对文字的向往、对文化的虔诚(敬重);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挺拔、坚强(隐忍);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悯的情怀)。
8.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艰辛,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示例:(2)通过“挨着”“
连着”“
窃窃私语”等词语,写出了父亲使用竹扁担劳作时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劳作时的艰辛,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达出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感动。
9.要点:对父亲的牵挂思念;对,父亲年老的心疼(担忧);对父亲的感念(感恩);对之前不理解父亲感到愧疚。
10.示例:是因为父亲一生爱竹,在我心中父亲与竹子是融为一体的,通过为父亲买礼物,寄托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念。
11.写出大地孕育出竹子,竹子给予我们生活的帮助、精神的影响;表现了父亲像竹子一样坚毅顽强,他也像大地一般养活了一家人,并给予我教诲和引导;表达出我对竹子以其父亲的感激和赞美。
12.文章主要从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形态和治疟原理、治疟效果显著和局限不足等方面来描写的。
13.点题,与题目呼应,为下文做铺垫,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14.用举例子的方法表现了青蒿素治疟的效果显著,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15.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研究回报率极低,
虽然国内很多化学公司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合成研究,但仍无过多进展,
“目前”表现了人工合成青蒿素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