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2017部编)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2017部编)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0 17:48:06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号“华阳隐居”。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梁武帝每遇国家大事,都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简介一、师徒互助温馨提示:师徒合作,朗读课文,完成学案。二、朗读感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 /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yù )其奇者。美文朗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消散参与,此处指欣赏将要你能解释下列红色字吗?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潜游在水中的鱼三、自学检测。答谢中书书五色交辉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书信,一种文体。你能解释下列红色字吗?交相辉映自康乐以来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三、自学检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你知道下列句子的意思吗?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三、自学检测。你知道下列句子的意思吗?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自学检测。四、美点赏析温馨提示:小组合作,结合文章词句,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五、美文背诵六、学以致用 总说: 山 川 之 美
山 水 相 映
绘景: 色 彩 配 合
晨 昏 变 化
动 静 相 衬
娱 情 山 水
抒怀: 得 意 自 豪
归 隐 山 林 意境美
语言美
情感美
结构美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



书再见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山中。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 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 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汉族。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5、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积累:
温馨提示:查找有关资料,整理文学文体常识。
(1)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陶弘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谢中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再读:自读2—3遍,然后师徒间互读,互相点评,共同进步。
温馨提示: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4、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温馨提示:可借助课下注释,可参阅参考资料,可师徒间讨论。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 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2>翻译下列句子,整体感知全文大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读: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体现山水映衬之美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体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 _ 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3)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
6、五读: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合作交流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美不胜收。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句子,欣赏文章之美。
温馨提示:1、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成果。
2、可从一字、一词、一句、写法、意境等多方面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背诵比赛
温馨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背诵短文。可个人独背、师徒互背、小组合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导入。
上课,有请今天课前演讲的同学。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的喧笑以及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泱泱华夏,高山大川,曾引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文。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答谢中书书》吧。
(2)二、解读课题。
今天辛苦了**同学为我们板书了课题,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个课题(节奏),你知道这两个“书”字的意思吗?那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说得太好了,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一封回信里到底写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6)三、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甲: 同学们,又到了师徒合作学习的时间了,下面咱们师徒一起,订正学案上的知识。不懂之处,可举手提问。3
乙:朗读,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朗读,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停顿,同时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哪个同学愿意来朗读?
甲:谁来评价?(多媒体显示字音、节奏)看看屏幕上的节奏,特别注意最后两句话的节奏(请人读——齐读)。
乙:通过自主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读得很熟练了,现在我们来师徒合作朗读。(一分钟即可) 甲:有哪一对师徒愿意来展示吗?(评价表扬之后)有没有挑战的师徒?
乙:同学们兴致这么高,我也有点心痒痒的呢。
甲:那你也来读一读吧。
甲:读得真好啊。原来如诗如画的感觉是这样的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都来体会一下吧。
甲:朗读如此出色,对课文字词、内容的掌握怎么样呢?让我来考一考,看看是师父们更胜一筹,还是徒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读题,要评价,要调动气氛)
乙: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有没有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呢?(找一个语言水平较高的同学)
甲:表达流畅、声音宏亮,今天的自主学习非常成功,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20)四、合作学习
(一)
1、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了,这么短的时间掌握得如此到位。老师很欣慰。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那这幅画,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文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它的特点?美。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既然是总领全文的句子,得好好读一读。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感叹、赞叹)
23(二)
1、为体现山川之美,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将相关句子读一读。
2、作者围绕着这个“美”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这简短的语言文字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先小组内交流。至27
明确:①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写出了山之高、水之静,白云高山流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境界清新,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
②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生机勃勃。在夕阳的余晖中,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竞相嬉戏,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
动词使用之美,你看,“入” 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将歇” “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视听转换之美。
视角变幻之美。
3、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知道本文句式上有一个什么特点吗?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季,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实在难得。可见本文语言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凝练。语言也很美呢。
4、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本就是绝妙的意境,作者再用自己独具艺术魅力的语言去描述它,使这份自然的美更显清幽俊雅,妙不可言,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啊。这样美妙的意境,怎可不畅快地朗诵一番?
33(三)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读。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陶弘景借这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娱情山水,自豪得意、归隐山林:在那样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他们宁愿归隐林泉、遁迹山林,也不愿陷入世俗的牢笼,为凡尘俗事所累。表现了他们高洁的志趣。
所以我们读这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赞美。自豪,得意。
谁来试读一遍?齐读
(四)回顾一下,先总写“……”再具体描绘美丽的山川景物,最后抒发情感。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结构缜密,思路清晰。也是本文一大特色。
36(五)背诵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让我们带着这种赞叹之情来背诵这篇小品文吧。可独背、可互背、可小组合背。
40五、拓展
罗丹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陶弘景能用那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感受到身边景物的美好,并用他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这人间天堂。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景,老师走在咱们云龙校园里,也随意拍摄了几处景观,我们也来欣赏欣赏,并描绘描绘吧。
45六、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一起欣赏了这幅清丽的山水画,倾听了这首流动的山水诗,这是一篇集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结构美于一身的美文,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回味无穷,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自豪吧。
总说: 山川之美
山水相映
绘景: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动静相衬
抒情: 怡情山水、
得意自豪
归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