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
2.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答案】1.D 2.D
右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3~4题。
3.该日,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解析】 第3题,由上图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此时,气压带和风带是偏向南半球,所以是南半球的夏季,故选B。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①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气流性质是温暖湿润,受气温的作用,气流是上升运动的,大气运动是对流运动,故选B。
【答案】 3.B 4.B
如图所示,每年春天都会吹起令人烦恼的“五旬风”,来自南方的风向北方吹,长达两个月。读图甲(A地位置示意图)及图乙(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单位:hPa),回答5~7题。
5.“五旬风”最可能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6.该区的“五旬风”可能来自( )
A.南非高原
B.撒哈拉沙漠
C.纳赛尔水库
D.东非高原
7.下列不可能出现“五旬风”的地区有( )
A.澳大利亚
B.西欧
C.美国西部
D.中东
【答案】5.D 6.B 7.B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XY线为等温线,PQ为锋面。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中O地等温线弯曲的判读,正确的是( )
A.向北凸,气温较低
B.向南凸,气温较低
C.向高纬凸,气温较高
D.向低纬凸,气温较高
9.图中箭头能正确表示a、b两地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大陆附近1月、7月海平面多年平均气压(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导致该大陆a月、b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洋流分布 ③地势起伏
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在b月的是( )
A.华北平原的冬小麦返青
B.天山雪线海拔最高
C.北京香山红叶满山飘
D.合肥植物园腊梅盛开
【答案】10.C 11.B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a月北美大陆等压线主要向南凸出,说明此时大陆冷,应为1月,故b月为7月。造成1月、7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11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b月为7月,为北半球的夏季。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在春季;北京香山红叶满山飘出现在秋季;合肥腊梅盛开在冬季;雪线是永久积雪的下限,北半球7月时温度最高,故雪线海拔最高,故B正确。
读下图,亚洲东部某月17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P沿线正经历多云降水天气,完成12-13题。
1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月份最有可能是
A.
1月
B.
5月
C.
6月
D.
8月
13.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海南岛气压值比周围低
B.
上海天气晴朗,大风,气温低
C.
P沿线为梅雨天气所在地
D.
朝鲜半岛风力大于中南半岛,都吹偏北风
【答案】12、B
13、A
【解析】
13、图示时节是夏季,海南岛是陆地,气温高,四周是海洋,气温低,所以海南岛气压值比周围低,A对。图示时刻是5月份,上海是亚热带,不会是大风低温天气,B错。梅雨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P线是我国的南部沿海一带,C错。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中南半岛吹东南风,或偏南风,D错。
考点: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季风环流及其影响。
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地位置最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中四地气候特征大致相同的两个地区是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4、D
15、A
【解析】
15、结合前面分析,①、③都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大致相同,A对。②、④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地中海气候,但季节相反,气候特征正好相反,所以B、C、D错。
考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特征。
下图为某月某风带控制的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有关该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风带的风来自赤道低气压带
B.受该风带控制的地区不易形成降水
C.图示地区常年都能受到该风带的影响
D.该风带目前的位置偏南
17.图示季节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该风带南侧的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亚欧大陆上的高压势力强盛
D.印度半岛的风向与该风带风向相同
【答案】16.D 17.C
【解析】第16题,从图中可知该风带位于30°N~40°N之间,是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目前位置偏南,它来自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其控制下降水较多。第17题,由图可知此时正值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强盛的亚洲高压,即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18.图1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1 图2
(1)图1表示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2)在图2中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图2中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4)图1中⑥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说出⑥气流与⑦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
【答案】(1)北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导致气压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4)副热带高 ⑥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⑦气流,被迫抬升。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22
℃的时期为夏季,候温<10
℃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季和秋季。
材料二 我国部分区域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
(1)描述图中4月1日等日期线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影响其走向的原因。(12分)
(2)分析甲区域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的原因;评价此现象对甲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12分)
【答案】(1)延伸方向:北京以东向东南方向延伸,北京以西向西南方向延伸。
原因:东段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春季升温慢,入春日期推迟。西段受高原、山地影响,地势较高,温度较低,入春日期较晚。
(2)原因:甲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地形封闭,海洋气流难以进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面辐射强,气温回升快。
影响:有利:入春早,延长生长期,有利于越冬作物生长和春耕播种。
不利: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墒情差,不利于越冬作物生长和春耕播种。
20.读“中纬度大气环流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a、b、c三种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完成中纬度大气环流。
(2)a气流在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叫______________,此气压带是由于______________(热力或动力)作用而形成的,它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团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b气流有关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a气流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场不呈带状分布,而是一个个闭合系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年7月份在北半球的海洋上出现的主要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
(5)常年受b气流影响的地区,其气候类型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中大致绘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1)图略。(a为下沉气流,b为西南风,c为上升气流)
(2)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 炎热干燥
(3)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4)北纬30°附近海陆相间分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5)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图略。【课标分解】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3.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及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4.结合具体气候的形成、分布和特点,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归纳总结】
1.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气压带、风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影响实例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极点附近
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寒冷干燥
极地气候
极地东风带
高纬度地区
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
寒冷干燥
极地气候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动力抬升
多锋面、气旋,为多雨带
极锋的形成,多气旋雨
西风带
中纬度地区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温暖湿润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
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信风带
低纬度地区
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
一般较干燥
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西亚、北非的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终年受热空气上升
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3.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4.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
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旱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干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湿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思考探究】
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与赤道地区的降水成因是否相同?
答案 纬度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形成降水,属于锋面雨;赤道地区是因为空气膨胀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特别提醒】 气压带的成因归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原因);另一类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而引起的(动力原因)。在全球气压带中,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热力原因形成,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
【活动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探讨:
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提示】 赤道、南北纬60°海区。
探讨:为什么其他海域总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等海区总是无风?
【提示】 在赤道、南北纬30°和60°海区无风是因为它们受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和下沉气流。
探讨:帆船在行至纬度40°~60°海域时往往会遇到狂风巨浪的海域环境,为什么会这样?
【方法技巧】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必定为低气压带。
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
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2.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空气运动方向
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
空气上升
湿润、易产生降水
空气下沉
干燥,不易降水
由低纬吹向高纬
暖湿,易产生降水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燥,不易降水
由海洋吹向陆地
湿润,易产生降水
由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不易降水
3.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大陆东岸例外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突破方法
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
(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拓展探究】
1.如果黄赤交角扩大或减小,对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性的影响黄赤交角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进而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范围。若黄赤交角扩大(缩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扩大(缩小),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夏季时就会比现在分布的纬度更高(低),冬季则反之。
2.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成因的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典题探究】
【例1】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名称是(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3)下图表示南半球西风带的是( )
(3)题,由南纬30°吹向南纬60°,南半球向左偏,形成西北风。
【答案】(1)B (2)C (3)D
【例2】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答案】(1)B (2)B
【例3】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图中甲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盛行下沉气流
B.多阴雨天气
C.1月为最热月
D.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内辐合
(2)图示季节,甲地盛行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1)B
(2)D
【解析】
(2)结合上题分析,甲地是低压中心,海洋是高压中心,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所以甲地此时盛行西北季风,D对。A、B、C错。
【变式精练】
1.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A ,B ,C ,D 。
(2)a、b两地的风向:a ,b 。
(3)A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
(4)a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 ,原因是
。
(5)D处降水少,但气候比较湿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示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季节是 (1月或7月),此季节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A、B、C、D四处中,
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此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高压中心名称是 ,在其影响下,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 。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由纬度位置及气流特征判断气压带、风带。(2)明确气候分布及特征,尤其是20°S~30°S之间大陆东、西两岸的情况。(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4)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5)不同季节我国的气候特征。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2)东南风 西北风
(3)对流 锋面
(4)大陆东岸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5)气温低,蒸发弱
(6)1月 B 亚洲高压 寒冷干燥 寒潮
学
2.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3)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1)A (2)C (3)B
下图为“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6\\一轮\\幻灯片\\地理\\人教\\word\\最新WORD\\DJ5.TIF"
\
MERGEFORMAT
3.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冬季主要盛行(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4.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
A.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最大湖泊为内陆湖
D.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答案】3.B 4.B
核心要点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及其季风的形成原因
【归纳总结】
1.季风的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如下图。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季风。对于南亚地区来说,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如下图。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就北半球而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气压中心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上是夏威夷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南部海洋上是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高温、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
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旱涝灾害
【思考探究】
在我国寒冷干燥的冬季,我们却时常看到电视直播中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球员在泥泞的草地上奔跑,为什么同在北半球,我们中国寒冷干燥,而意大利却阴雨连绵?当地受何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此时的天气状况?
【方法技巧】
1.南亚地区的夏季风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夏季风成因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2.季风环流的形成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3.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
等温线走向
示意图
原因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太阳辐射因纬度而不同
太阳辐射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
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A、B、C同纬度,B地夏温高于A、C两地,冬温低于A、C两地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
等温线延伸到高地,急转弯曲
地形
暖流流经海区向高纬方向凸出;寒流流经海区向低纬方向凸出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洋流
盆地闭合曲线(夏季是炎热中心,冬季是温暖中心)
夏季不易散热,下沉气流增温;冬季山岭屏障
地形闭塞,四周山岭屏障
山地闭合曲线(冬季、夏季均为低温)
气温垂直递减,高度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地势高
【拓展研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等温线分布形态
如下图所示,若为某半球一月的等温线分布情况:从数值递变规律来看,温度从北向南递减,符合南半球越往南气温越低的递变规律。就海陆分布而言,南半球一月为其夏季,陆地温度应偏高,海洋温度应偏低。图中A
处等温线由高值往低值方向凸,中心数值比两翼偏高,可能为陆地。
1.
此题我们可以根据“点北陆北(海南)、点南陆南(海北)”的规律判断。其含意展开即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南、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都往北凸,海洋上的等温线都往南凸;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南、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都往南凸,海洋上的等温线都往北凸。简称“点北陆北(海南)、点南陆南(海北)”。图中已知为一月份,故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在A
处往南凸,因此A
为陆地,B为海洋。注意,此方法只适用于等温线海陆分布的判读,不能用于寒暖流等其他因素的分析。
2.
等温线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描述
【典题探究】
【例4】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图中亚洲被①亚洲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答案】(1)B (2)A (3)C
【例5】图7是“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季节是
A.冬季
B.夏季
C.
春季
D.秋季
(2)下图正确反映沿60°纬线,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
【答案】(1)A
(2)B
【解析】
(2)图示沿60°纬线,从甲到乙经历的天气系统是先由冷锋到冷锋前,再从暖锋后到暖风前,所以天气变化气温先变高后变低,降水先变少后变多,气压先变低,后变高,风速变化是先比较大然后减小,在略有增大,符合上述变化的图示只有B,
故答案选B。
【变式精练】
5.下图为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若图中甲为高气压中心,则
( )
A.甲为夏威夷高压
B.乙为印度低压
C.丙为亚洲高压
D.丁为阿留申低压
(2)若图中甲为低气压中心且位于北纬30°附近时,则
( )
A.此时是南极科考最佳时间
B.东北平原上农民正在播种小麦
C.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受到锋面气旋控制,雨水较多
D.华北平原的耕地返盐
(3)若丁为高压中心,则
( )
A.它的强弱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的发生状况
B.它的强弱决定了我国台风频率的大小
C.在它的一部分(脊)的控制下天气炎热多雨
D.它强大时我国东部地区吹偏北风
【答案】(1)D (2)C (3)A
6.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1)~(3)题。
(1)1月,图中A地盛行
(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2)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3)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答案】(1)D (2)D (3)B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7~8题。
7.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8.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解析】雾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暖湿,二是下垫面寒冷,与空气温差较大。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光照强,气温高;该地水域面积大,水汽丰富。暖湿空气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易形成雾;夏季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气流较弱,风力小,不利于雾消散。
【答案】7.C 8.D
读下图,完成9-10题。
9.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0.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答案】9.C 10.B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如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答案】A
2.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北极地区的极夜时间长于南极地区
C.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长于南半球
D.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答案】D
【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相比海洋增温快,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夏季增温强烈,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更加强了越过赤道的西南风的势力,使赤道低气压带向北推移到赤道与北纬
12~15°之间,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幅度大,控制范围广,因此降水量多,由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吸收太阳能量的热容量大,夏季增温慢,与北半球相比,西北风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小,赤道低气压带向南移动幅度小,大致位于赤道与南纬
5°附近之间地区,控制的地区范围比北半球小,所以降水量较少,所以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3.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答案】B
据印度媒体2016年5月30日报道,热浪持续席卷印度大部,在过去三周中,极端高温已经导致印度超过2
200人死亡。读图完成4~5题。
4.导致印度高温天气发生的气压带或风带最可能是(
)
A.盛行西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赤道低压带
D.东南信风带
5.印度半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海陆轮廓的影响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板块运动的结果
【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盛行西风带会带来云雨天气,故A项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故B项正确;赤道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天气,故C项错误;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北球,故D项错误。第5题,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故C项正确;冬季东北季风产生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A项错误;板块运动与季风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假设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回答6~7题。
6.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冬季的北半球
B.此图表示夏季的北半球
C.此图表示冬季的南半球
D.此图表示夏季的南半球
7.a海域可能是(
)
A.岛屿 高压中心
B.岛屿 低压中心
C.深海盆地 高压中心
D.深海盆地 低压中心
【答案】6、C
7、A
读世界某局部地区气压形势图,回答8-10题。
8.
甲地此刻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
乙地此季节(
)
A.高温少雨
B.温和多雨
C.低温干燥
D.高温多雨
10.
丙岛东部沿海地区(图中阴影所示)总体降水丰富,但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阴影区域北部降水比南部(
)
A.少,主要是由于地形差异造成
B.少,主要是由于洋流随季节不同而强弱不同造成
C.多,主要是由于信风带随季节不同而强弱不同造成
D.多,主要是由于赤道低气压带随季节不同而强弱不同造成
【答案】8、B
9、A
10、C
【解析】
8.读图,根据图中气压值,甲地位于南半球的低压槽处,南半球气流向左偏,气流呈顺时针辐合,所以甲地是可能吹东南风,B对。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风向判断,区域气候特征及差异的原因。
读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甲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12.
图示时期(
)
A.甲地可欣赏林海雪原景观
B.乙地出现台风风暴潮
C.图中冰盖面积为年内较小
D.丙地可见成群的企鹅
【答案】11.B
12.C
【解析】
11.据海陆轮廓特征可判断为北极附近,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自西向东,先过甲地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与该处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即可故B正确。
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风向判定、区域地理特征。
图甲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驶向亚丁湾的船只顺风顺水
14.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15.关于图中甲地、丙地的近地面气温、气压分布状况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13.A
14.B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13.根据图4-2中的风向,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图4-1中,副热带高气压带移至30 -40 之间,所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正值冬季,此时,巴西高原草木枯黄,我国各地昼长夜短;密西西比河进入洪水季节,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驶向亚丁湾的船只逆风逆水。
15.等压面上凸为高、下凸为低。结合上题,甲丙均为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并非热力作用形成,所以,甲丙对应的等温面弯曲方向和等压面的弯曲方向一致。①为甲,④为丙。
考点:本题组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某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20分)
(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__________气候分布区。
(2)影响C所在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多选)( )
A.大气环流
B.洋流
C.纬度位置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图中D区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__________。
(4)从大气环流、地形和地理位置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图中A阴影区域比B阴影区域范围大的原因。
(5)a港口城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
(6)图中a、b、c、d、e、f、g、h、i都是所在区域的港口城市,其中与d城市降水大致同期的是
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阴影区大致分布在中、低纬的大陆东岸可判定其表示季风气候区。第(2)题,C所在地形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北季风的形成)和纬度位置(决定温度带为“热带”)的影响。第(3)题,D处于印度半岛西部,其干旱气候的形成与当地的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第(4)题,可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三个方面比较A地和B地的差异。第(5)题,a港口城市为地中海气候,其成因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有关。第(6)题,北半球的季风气候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降水同期。
【答案】 (1)季风 (2)ACD
(5)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6)a、c、f、i
1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材料3:气候资料表。
地区
1月均温(℃)
7月均温(℃)
12~次年2月降水量(mm)
6~8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甲
26
26.5
643
612
2480
乙
-10.7
24.8
45
321
680
丙
8
25.0
345
32
740
丁
5.4
27.5
105
425
1015
(1)材料1表示的是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分)
(2)材料2
A、B、C、D四地气候中,常年在材料1中的⑥带控制下而形成的是________(2分)
(3)材料2又A、B、C、D四地气候中,与材料3丙地气候特征相似的是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4分)
(4)制约H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5)材料2中20℃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北弯曲,其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的影响。(2分)
(6)有关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6分)
A.当E气压中心位置偏北时,我国的东南沿海常受台风灾害影响
B.在F气流的影响下,北美洲东部地区温和多雨
C.G地常年受材料1中的①带控制
D.J地自然带与乙地自然带相同
E.B地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发展谷物农业
(7)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2分)
A.甲地适宜种植棉花
B.乙地适宜发展水田农业
C.丙地河流的主汛期在冬季
D.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
北 (2)
B (3)
C
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
(4)
干旱 (5)寒流 (6)ACE (7)C
.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