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3张PPT。第一单元八年级上新闻阅读什么是新闻?定义: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新闻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
1、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新闻的六个要素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真 实 性及 时 性准 确 性 新闻的结构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
或作内容提要导语位置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作用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新闻六要素主 体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位置作用写法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电头: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课前自主学习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每一个部分相对独立,完整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
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四、自主学习找一找新闻要素结构语言特点想一想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对比的写法【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课文在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结语主体导语电头 纵使从此山南水北 也不辜负日后相逢
中国网新闻9月4日讯 曾在来时,我们对军营,对军装,对军歌,有许多的憧憬,在临别军营的时候,一声号角,一 声令下,我们带着那些美好的希望继续在青春的旅途中前行。
9月2日,南部战区75841部队的退伍老兵们脱下了心爱的戎装,胸带红花,送行的官兵在“忠诚大道”上列队敬礼,向离开军营的战友们告别!送行的车上再次响起《驼铃》,离开的老兵们不时地回望,挥泪告别昔日的军营和战友,告别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第二故乡”,踏上了返乡的旅途。
两年荣光,两年蜕变,换得了一身戎装,希望离开的战士们带着骄傲,一路前行,既曾从军,从此任何困难便不再折腰,纵使从此山南水北,也不辜负日后相逢。消息二则八年级上情景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课前自主学习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两则新闻有什么异同?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阻遏(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锐不可当( )要塞( )èwúdíkuìjīandāngísài检查预习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课文品读简洁、概括。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课文品读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课文品读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电头合作探究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摧枯拉朽: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课文品读 1)“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 (向南)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写我方的有:写敌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字斟句酌课文品读课文品读课文品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拓展:课堂总结技法总结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随堂检测本文的结语部分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你从消息主体部分是否读出了“英雄式的战斗”的具体表现?试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中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反衬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而“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则是通过正面叙述,表现我军“英雄式的战斗”。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授新课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标题、导语、主体)第一部分:导语。第二部分:主体。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介绍,总领全文。详细叙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并指出渡江胜利的原因。结构分析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讲授新课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相信你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新
闻的六要素。讲授新课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讲授新课3.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讲授新课各路军渡江情况: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21日17时
到22日22时30万35万35万30万三分之二大部分繁昌等地贵池等地扬中等地讲授新课 4.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安庆(35万)西路军九江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芜湖江阴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区域战役全局课文结构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精读品味1.“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西路军
35万中路军
30万东路军
35万100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 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
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阅读方法解密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回答这类题,首先,表明态度;其次,说明该词语的词义并结合句子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再次,写明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与实际不符;最后,点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字只是表达一般的总结性统计字。 而“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则强调时间之短,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进军之神速。品味语言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品味语言“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品味语言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神勇嘲讽“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4.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
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
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案】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
敌的气势讲授新课6.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7.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
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比较、明确:拓展阅读相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不同之处:拓展阅读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拓展阅读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拓展阅读 中新网平壤10月4日电(记者 周兆军)温家宝总理10月4日上午乘专机前往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温家宝将同朝鲜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
就发展中朝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作为纪念朝
中建交6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朝鲜总理金英日曾于3月访问中国,这次温家宝的回访是就任总理后第一次访问平壤。
《劳动新闻》当天还刊登了温家宝总理的照片和简历,
并刊载了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文章。 分析新闻的结构。 纵使从此山南水北 也不辜负日后相逢
中国网新闻9月4日讯 曾在来时,我们对军营,对军装,对军歌,有许多的憧憬,在临别军营的时候,一声号角,一 声令下,我们带着那些美好的希望继续在青春的旅途中前行。
9月2日,南部战区75841部队的退伍老兵们脱下了心爱的戎装,胸带红花,送行的官兵在“忠诚大道”上列队敬礼,向离开军营的战友们告别!送行的车上再次响起《驼铃》,离开的老兵们不时地回望,挥泪告别昔日的军营和战友,告别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第二故乡”,踏上了返乡的旅途。
两年荣光,两年蜕变,换得了一身戎装,希望离开的战士们带着骄傲,一路前行,既曾从军,从此任何困难便不再折腰,纵使从此山南水北,也不辜负日后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