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测卷 (教师卷+学生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测卷 (教师卷+学生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5 13:00:29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测卷
(测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桅杆(wéi)  默契(qì)  衬着(chèn) 歼灭(jiān)
B.娴熟(xián) 要塞(sài) 颁发(bān) 翘首(qiào)
C.镌刻(juān) 溃退(kuì) 遗嘱(zhǔ) 屏息(pínɡ)
D.两栖(xī) 横渡(hénɡ) 掠过(lüè) 刹那(shà)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泄气   抄票   建树   绷直
B.鉴订   密切   沸腾   凛冽
C.区域 瞬间 浩瀚 咆哮
D.业已 仲栽 紧绷 澎湃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清末革命军一起义,腐败的清廷毫无招架之力,瞬间就如摧枯拉朽般地被推翻了。
C.只要复习准备充分,你可以从容不迫地上考场,有什么可慌的呢?
D.陆教授殚精竭虑地钻研科学,终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千米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多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为实施“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娄底市积极推进涟水河、孙水河综合治理工作。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是一则消息,文中的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
B.《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最后一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
C.《“飞天”凌空》一文是一则消息,它详细介绍了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经过。
D.《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2分)
  2017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入户调查登记工作拉开大幕,这是继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我国又一次为摸清全国“三农”家底的大普查。21教育网
此次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和300多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新闻。(8分)
【知媒体】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某中学校报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1·cn·jy·com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纸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6.2%
(1)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话标题】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打破了不成文惯例”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成女性且非院士获此殊荣第一人”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坚守到底的中国‘劲草’”
“屠呦呦两年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五百万奖金主要用于科研”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颁奖”
(2)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2分)
【用新闻】获知屠呦呦获奖后,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教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
方案一: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屠呦呦获奖”的专题,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屠呦呦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3)请运用新闻相关知识,为校报主编补写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方案分析”。(4分)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0题。(12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www.21-cn-jy.com
8.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分析中路军所遇之敌情是怎样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一段,回答(1)~(4)题。(8分)
(1)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中“不料”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_意味。(2分)2·1·c·n·j·y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从句中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叙述敌人溃退的情况后,又插入精要的议论,请说明插入精要的议论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闻阅读。(13分)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吕玥 通讯员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21·世纪*教育网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www-2-1-cnjy-com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2-1-c-n-j-y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21*cnjy*com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来源:21cnj*y.co*m】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出处:21教育名师】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版权所有:21教育】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21*cnjy*com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浙江日报》)
1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水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12.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19题。(15分)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我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位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5.阅读选文,完成表格。(4分)
主要情节 儿子的态度或感情
捡到手机 A
谈论处置的方案 B
C 心情很好
回顾还手机的事情 D
16.说说文章第⑤段中“语无伦次”的含义和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文章说说第⑥段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或想法?假如你捡到了别人的手机,你会选择怎样做?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妈妈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请以“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测卷
(测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桅杆(wéi)  默契(qì)  衬着(chèn) 歼灭(jiān)
B.娴熟(xián) 要塞(sài) 颁发(bān) 翘首(qiào)
C.镌刻(juān) 溃退(kuì) 遗嘱(zhǔ) 屏息(pínɡ)
D.两栖(xī) 横渡(hénɡ) 掠过(lüè) 刹那(shà)
【解析】选A。B项中的“翘”应读qiáo;C项中的“屏”应读bǐnɡ;D项中的“栖”应读qī,“刹”应读chà。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泄气   抄票   建树   绷直
B.鉴订   密切   沸腾   凛冽
C.区域 瞬间 浩瀚 咆哮
D.业已 仲栽 紧绷 澎湃
【解析】选C。A项中的“抄”应为“钞”;B项中的“鉴”应为“签”;D项中的“栽”应为“裁”。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清末革命军一起义,腐败的清廷毫无招架之力,瞬间就如摧枯拉朽般地被推翻了。
C.只要复习准备充分,你可以从容不迫地上考场,有什么可慌的呢?
D.陆教授殚精竭虑地钻研科学,终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析】选A。“锐不可当”是褒义词,不能形容敌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千米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多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为实施“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娄底市积极推进涟水河、孙水河综合治理工作。
【解析】选D。本题考查病句的鉴别能力。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让”;B项“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去掉其中一个;C项不合逻辑,应将“不再”改为“再次”。21教育网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是一则消息,文中的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
B.《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最后一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
C.《“飞天”凌空》一文是一则消息,它详细介绍了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经过。
D.《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21cnjy.com
【解析】选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不是消息。
6.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2分)
  2017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入户调查登记工作拉开大幕,这是继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我国又一次为摸清全国“三农”家底的大普查。21·cn·jy·com
此次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和300多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www.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国进行第三次“三农”家底大普查
7.综合性学习:新闻。(8分)
【知媒体】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某中学校报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纸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6.2%
(1)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话标题】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打破了不成文惯例”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成女性且非院士获此殊荣第一人”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坚守到底的中国‘劲草’”
“屠呦呦两年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五百万奖金主要用于科研”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颁奖”
(2)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2分)
【用新闻】获知屠呦呦获奖后,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教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
方案一: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屠呦呦获奖”的专题,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屠呦呦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3)请运用新闻相关知识,为校报主编补写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方案分析”。(4分)
答案:
(1)示例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示例二: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传统媒体 
示例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示例四: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兴媒体超越 
示例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2)吸引读者(或“提示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或“评价内容,表达报纸的立场及态度”)(意思对即可)
(3)方案一:及时、迅速,但时间短促,难以做到深刻全面。 
方案二:能查阅、参考各种资料,做到深刻、全面(或“详实”“权威”),但相对延迟,滞后。(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0题。(12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出磅礴的气势、胜利的豪情。
9.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分析中路军所遇之敌情是怎样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抓住“一样”一词,思考中路军所遇敌情,筛选出西路军所遇敌情的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阅读“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一段,回答(1)~(4)题。(8分)
(1)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中“不料”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_意味。(2分)
答案:英勇善战 讽刺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从句中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所有”“都”均表示范围,连用有强调之意。结合渡江大胜的事实,体会作者当时的自豪之情。
答案:作者当时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这种感情是溢于言表且发自内心的。
(4)文章在叙述敌人溃退的情况后,又插入精要的议论,请说明插入精要的议论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作用的理解能力。在叙述之后适当议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报道的主题。
【知识拓展】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1)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了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3)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1*cnjy*com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束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二)新闻阅读。(13分)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吕玥 通讯员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浙江日报》)
1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水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解析】选D。A项中应是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表明了作者的观点。B项“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主要目的是呼吁车窗抛物的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是对“车窗抛物”现象的讽刺。C项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水瓶砸中的场景,意在说明“车窗抛物”屡见不鲜,也说明了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之大。
12.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开头段一般有如下作用: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根据第一段内容以及与下文的联系回答。
答案: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引出“车窗抛物”这一话题。
1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新闻特点的能力。根据文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本文发稿的时间分析其时效性。通过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等分析其真实性。
答案:新闻中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而本文发表时间是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经过是真实的,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新闻中还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三是新闻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1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延伸能力。结合文意和生活实际探究原因的能力,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探究原因应是文中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建议,首先应对这种车窗抛物行为的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可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和概括。概括时可先找出相关段落,再根据内容概括回答。
答案:①人们对“车窗抛物”这种陋习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车窗抛物”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陋习,还具有危害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②一部分人的文明素养不高,心存侥幸,知法犯法。③现有法律或条例处罚力度较轻。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19题。(15分)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我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位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5.阅读选文,完成表格。(4分)
主要情节 儿子的态度或感情
捡到手机 A
谈论处置的方案 B
C 心情很好
回顾还手机的事情 D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把文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或感情,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根据提示词,按照时间顺序可以找到:①捡到;归还。②从文中“儿子有些想不通”“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可以明确:“不屑”或“想不通”。
答案:A.惊喜 B.对为了受表扬而还手机的行为很不屑;但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还手机 C.把手机还给失主 D.不好意思
16.说说文章第⑤段中“语无伦次”的含义和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第⑤段“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是动作描写,突出了年轻人丢手机后着急寻找的心情。“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手机失而复得出乎小伙子的意料之外的惊讶。“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运用语言描写,突出讲话很激动,表达小伙子的感激之情。
答案:“语无伦次”是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这里指小伙子没想到他的手机这么轻易地失而复得,所以激动得说话都失去了条理。(儿子看到小伙子这么激动,也明白了还手机给失主的意义,更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17.联系文章说说第⑥段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根据上下文逐条总结即可。结合上文“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可以看出儿子的“善良”表现在他能归还手机;儿子“不虚伪”是因为他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答案:“善良”指的是儿子能够明辨是非,及时把手机还给失主;“不虚伪”指的是儿子能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隐瞒自己的私心,也不为了别人的表扬去做好事。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最后一段句子作用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事件分析最后一段议论的含意。要抓住“世俗的心态”和“高贵”的意思理解。“世俗的心态”指的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朴质的想法,即使有的想法显得有些自私,但最终能够坚持正确的做法;“高贵”的意思是指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这里指不计较个人利益,做了该做的事,给别人带来帮助。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想法真实,最终选择正确,才能真正与人为善,更能理解帮助他人的意义。
答案:“世俗的心态”指的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朴质的想法,即使有的想法显得有些自私,但最终能够坚持正确的做法;“高贵”的意思是指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这里指不计较个人利益,做了该做的事,给别人带来帮助。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想法真实,最终选择正确,才能真正与人为善,更能理解帮助他人的意义。(意对即可)
19.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或想法?假如你捡到了别人的手机,你会选择怎样做?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答案(示例):我会选择帮助别人。因为世界上还是善良的人多一些,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丑恶就否定更多人的善。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妈妈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请以“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写作提示】“海”象征梦想和追求,象征理想和信念……少年成长过程中对梦想不懈追寻,在这过程中历经了生活的艰辛,也有家人的陪伴与鼓励,更有自己不顾一切去追寻的决心。一个“为”字需要写出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写作中应紧扣主题,注意细节描写,自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表达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