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瓯(ōu)越
台隍(huáng)
)
懿(yì)范
骖(cān)騑
B.凫(fú)渚
绣闼(tà)
雕甍(zhēn)
闾阎(lǘ)
C.舸舰(gě)
孤鹜(wù)
彭蠡(lǐ
)
睢(jū)园
D.帝阍(hūn
)
簪笏(hù
)
捧袂(mèi)
盛筵(yàn)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雕甍(méng
),睢(suī),盛筵(yá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范
美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刚、顿时;迅速
D.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宰相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雄州雾列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D.俊采星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
)(3分)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远悬。
B.关山难越,谁悲夫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能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誓召见又是何年?
D.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屈原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一所楼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李元婴后封为滕王,所以此楼命名“滕王阁”。唐高宗时阎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缮,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C.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每句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D.文中用典贴切,声色并陈,许多佳句都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成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感和不甘于现状的奋发心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19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文《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六。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由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识器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也!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答案】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B.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弃甲曳兵而走
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D.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谨拜表以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因”:于是/依靠,凭借。B“而”:表转折。C“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D“以”:表目的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下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答案】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9.将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日斥勃,不令入府。(3分)
(2)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3)士之致远,先识器而后文艺。(4分)
【答案】(1)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2)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
(3)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
【解析】
试题分析:(1)省略句,即日:当天;(2)被动句,嫉:嫉妒;(3)致:到达,识器:见识气量。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陷害)之兆头。”(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官奴叫曹达的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址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址探望父亲。渡南海,他堕水而亡,时年二十八。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
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父亲王福畤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遂成: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睡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7分)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而寒潭清/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满城尽带黄金甲
C.极娱游于暇日/地势极而南溟深/物极必反
D.穷岛屿之萦回/
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前一个“属”意为“
属于”,后两个“
属”意为“
类,等辈”。B.第一个“
尽”意为“完”,后两个“尽”为副词,意为“
全”。D.第二个“
穷”意为“
困厄”,另两个“
穷”意为“穷尽”。C
项中“极”的意思分别为:尽情地,偏远,达到顶点。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对文章中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出了秋天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答案】D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下面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对滕王阁景色正面描写中,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田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丹漆,鲜艳欲滴,恍如画中。
B.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D.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笑对人生的执著态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D无笑对人生之意。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
(2)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4分)
【答案】(1)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2)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益、坚、坠、志、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帝子:指滕王。槛:
栏杆
14.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4分)
【答案】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2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5分)
【答案】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3分,感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从诗歌的后两联诗句“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中可以看出诗人抒发的应该是对事物变化,古代风流繁华已去,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此题重在对第二句及七八句诗歌的分析。第二句应该是对已往的帝子的繁华热闹的想象描写,属于虚写中见事物繁华,意在与诗歌的最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总分60分
时间45分钟)
1.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3分)
A.鹤汀凫渚
睢园绿竹
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
舸舰迷津
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
躬逢胜饯
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
星分翼轸
青云之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骛”应为“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写自己闯入聚会,委婉含蓄、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看”“望”,实际上是在想,此处用的是双关手法,十分巧妙。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含蓄地写出了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两句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不是“含蓄地”写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典故中与诗文所涉及的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气凌彭泽之樽——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B.奉宣室以何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C.光照临川之笔——此一生得意,唯在临川四梦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临川四梦:是明代汤显祖的作品,涉及的人物是汤显祖。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自己并不像是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C.他日趋庭,叨陪里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会;今天举起双袖作揖谒见阎公,(受到阎公的接待)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
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得意生不逢时,(只能)抚弄着司马相如的赋独自叹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杨意不逢”不是“杨得意生不逢时”,而是“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的人来举荐”。此处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杨意,即杨得意,做过掌管皇帝猎犬的官。他曾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分别用成语概括划线句子的意思,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王勃探父途中,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大宴宾客。阎公派人遍请宾客为滕王阁盛会作记,年轻的王勃毫不推辞,接过纸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写下千古奇文《滕王阁序》。
(2)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阴柔秀美的方形建筑,与奥运主场馆“鸟巢”阳刚热烈的圆形建筑相对而立,两座场馆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而且更凸显出各自的建筑个性。
①文不加点
②文如泉涌
③两全其美
④相得益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
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释】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壮其文辞
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
躬:鞠躬,弯腰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假:假借,做借口
D.窃喜载名其上
窃:偷偷地,暗中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B.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D.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D该,项明显不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的原因。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作者始终无缘到滕王阁一游,仅凭想象与虚构,却也能敷衍出此文,大家偏能为天下难为之事,足见其文章功力。
B.这篇记另辟蹊径,自侧面入手,写自己对滕王阁心仪已久,衬托胜景之美;写江南西道治绩卓著,抒自己无因前往游览之叹,其构思也可谓相当精巧。
C.文章以散句为主,言辞质朴,笔到意随,读之若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无拘无束,给人的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D.文章开头写到的“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是说等到王勃、王维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D项,“三王”是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三人。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2)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答案】(1)现在三十年后,王公你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正好到(满)了一个月,现在又在这里设宴,你怎么能说对它没有感情呢?(5分)(2)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你一起游玩,还能为你写文章记述它。(5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观赏的美丽景色,只有滕王阁是第一美景,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
等到三王写《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这些文章,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前往看一看之后来阅读前人的文章,来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约束,参观滕王阁的愿望始终没有机会实现。14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庆祝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袁州是南昌所附属的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地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你的管制在你的手下做官,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寄托眼睛偿还所期望的事情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把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作为御使中丞的诏书下达了,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饶等地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难以执行的(官府政令)和老百姓难以实现的愿望,王公你到任之日,都分别废除或帮助实现。大的事情通过使者告知,小的事情立刻就改变了,过了一些时日,在短时间内,百姓有美好的品德,然而你在很远的地方游山玩水。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你的府下听从命令,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作为出行的借口,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麻烦你来接待我呢?于是又没有机会来到达滕王阁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美丽景和监军让人在这个地方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到一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阁子如果不修整,将毁坏。以前你作为这里的官员,有理由来将它修葺如新,你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王公你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正好到(满)了一个月,现在又在这里设宴,你怎么能说对它没有感情呢?”你回答说“是啊”。于是栋梁腐烂变黑的,楹柱屋梁椽子弯曲折断的,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色彩中浸坏模糊不鲜艳的,你将其修葺整理一新。既不超过前人(的规模),又不影响后来人的观瞻。
工程已经完成,你因为他和大家一起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你一定要为我记录这件事”。我因为没有到达景观感慨后,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不推辞而接受了你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你一起游玩,还能为你写文章记述它。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以昌黎之崛强,宜鄙俳体矣而滕王阁序曰得附三王之末有荣耀焉。以杜少陵之博大,宜薄初唐矣;而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以黄山谷之奥峭,宜薄西昆矣;而诗云;“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鹄。王、杨立本朝,与世作郛郭。”今人未窥韩、柳门户,而先扫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轻温、李:何蜉蝣之多也!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答案】宜鄙俳体矣
/
而滕王阁序曰
/
得附三王之末
/
有荣耀焉(共3分,每处1分,共3分;3处以内(含3处)划分错误,不倒扣分;3处以外,多划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文中“黄山谷”作为称谓,是称黄庭坚的
。(1分)
【答案】号(自号、别号)(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的诗人中,黄庭坚的名号显得特别多。清人史梦兰《异号类编》序云:“别号之兴,大抵始于周秦之际,瑰奇之士,不得志于时,放浪形骸,兀寡自喜,假言托喻,用晦其名。然而其人既有著述以自见,则闻于当时,传诸后世,其名虽晦,其号益彰,鬼谷鹖冠之流,盖其著也。自是以后,通人慕之,竞相标尚。”黄庭坚正是因为他的诗重新变、书贵神韵而“闻于当时,传诸后世,”使他的名、字、自号、别号、谥号等也一起流传下来,并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使用不同的名号。黄庭坚的名号,有些是常见的,如山谷、涪翁等;有些是不常见的,渐渐被后人生疏了,如绳权、黄九等。本文试就其名号,作些简要的考释。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作者袁枚是清代诗人,文学上主张是(
)(3分)
A.肌理说B.性灵说C.格调说D.神韵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袁枚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认为如果没有个性的话,就没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文中作者批评了哪类人?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在文学上没有入门,却自高自大,鄙视大家的浅薄狂妄之徒。(每句1分,共3分;错别字不得分;标点符号不占字数。)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形象鉴赏、性格把握。一定要审准题意,即结合最能表现其性格的内容去思考。分析可知,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在文学上没有入门,却自高自大,鄙视大家的浅薄狂妄之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此诗人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表现手法一定要从全篇着眼,不能只看到一两句就下结论。题目问的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则只能答最主要的一种,一般的修辞手法最好不要作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诗歌围绕诗眼“有情”描绘了“风”的形象,结合全诗试作赏析。(5分)
【答案】a.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b.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C.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抓住“诗眼”,对诗中每一联的内容都要和“诗眼”联系上,和“风”联系上,否则很容遗漏要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6.第一首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3分)诗歌前两联借“明月”
“秋风”等意象描绘了清冷旷远的景象。(1分)明月的倒影如同夜明珠沉入了锦江,秋风无情地洗刷着锦缎一样的江水,一种愤懑凄苦、肃杀清冷的感受跃然纸上。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洲渚很长很长,与远天连起来,境界阔大而雄伟。(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两首诗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5分)《重别薛华》这首诗凄凉悲苦,“明月沉珠浦”中的“沉”字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不满”,(1分)栖遑”一语中蕴藏着“彷徨忧郁”的心理;(1分)“唯有泪”“独潸然”等词语流露出因别离而“孤独伤感”的情怀。(1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一洗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1分),表达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豪放的情怀。(1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轸
瓯
隍
棨
戟
懿
襜
潦
俨
骖
騑
凫
闼
甍
舸
舳
鹜
蠡
遄
睢
睇
眄
阍
舛
赊
悫
簪
笏
叨
2.积累通假字
①所赖君子见机
②俨骖騑于上路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④俊采星驰
3.积累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
②
一介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④
盛筵难再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⑦
阮籍猖狂
⑧
千里逢迎
⑨
童子何知
⑩
彩彻区明
4.积累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②
目吴会于云间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
梓泽丘墟
⑤青雀黄龙之舳。
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②
腾蛟起凤
③
川泽纡其骇瞩
④
屈贾谊于长沙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敢竭鄙怀。
数量词作名词
千里逢迎。
【反馈矫正】
1.Zhěn
ōu
huáng
qǐ
jǐ
yìChān
lǎo
yánCān
fēi
fú
tà
méng
gě
zhú
wù
lǐChuán
suīDì
miǎn
hūnChuǎn
shē
què
zān
hù
tāo
2.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④俊采星驰
(“采”通“寀”,官吏。)
3.积累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5.积累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⑤青雀黄龙之舳。(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⑥敢竭鄙怀。(竭:使……完全表露出来)
数量词作名词
千里逢迎。(千里:远道而来的客人)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胜:
①
胜友如云
②
躬逢胜饯
③
胜地不常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②
穷睇眄于中天
③
穷且益坚
④
岂效穷途之哭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尽心上》)
⑥穷岛屿之萦回
⑦日暮途穷
⑨不忍穷竟其事
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余悲之,且曰
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且”要注意区分副词还是连词,副词主要是“将要”“尚且”“还”等意思,连词要注意前后的关系。
【讨论明确】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⑥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⑦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⑨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反而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副词,尚且,还)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⑥余悲之,且曰(连词,并且,而且)
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连词,况且)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滕王阁序》又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根据这个题目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题目,注意提示中的“秋日”“滕王阁”“登”“饯别”分别对应的段落,然后概括文意。
【讨论明确】
段落
内容概要
第1段
扣“洪府”,述宾主之美。
第2-3段
扣“秋日登阁”,绘山川之美。
第4-5段
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6-7段
扣“别”,自叙遭际,叹知己难遇。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情感。
【探究活动】
第4.5段书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请分析下列句子各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教师释疑】
这是一探究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本段的内容和关于典故的课下注释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怀才不遇,自我悲伤。(2)报国无门,济世无路。(3)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4)不甘沉沦。(5)坚定意志。
【课堂提升】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ú)
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ěn)
B.萦(yíng)回
胜饯(jià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答案】C
【解析】浦:pǔ
2.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
台隍枕夷夏之交
(倚、据)
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
C.千里逢迎(迎合)
俊采星驰(像星星一样)
D.徐儒下陈蕃之榻
(使-----下)
路出名区(过)
【答案】C
【解析】逢迎:迎接。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死且不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接孟氏之芳邻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答案】D
【解析】两个“且”为“尚且”,“将要”;“之”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兴遄飞
遄:迅速。
B.今兹捧袂
袂:衣袖。
C.鹤汀凫渚
凫:游水。
D.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高大的山陵。
【答案】C
【解析】C项“凫”应解释为“野鸭”。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②精益求精
B.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泽纡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B.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C.俨骖
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临:靠近。
【答案】D
【解析】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7.对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的解说错误的是(
)
A.(睢园)绿竹
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
B.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
C.邺水(朱华)
朱华:曹丕诗中有“朱华昌绿池”的句子
D.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答案】C
【解析】C项中“曹丕”应为“曹植”
8.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答案】
【解析】B(无恨主之意)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ú)
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
胜饯(jiā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轸zhěn;B.饯jiàn;C.浦pǔ)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逦迤
伛偻
扶摇B.参差
窈窕
霹雳
C.舳舻徘徊
逡巡D.沆砀
涟漪
睇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都是叠韵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无路请缨”与“有怀投笔”句,表达了只能羡慕他人的遗憾和空有报国之志的感慨。
B.“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句,写省父和拜见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C.“杨意不逢”句,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钟期既遇”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说明自己今日得遇知音,今后得志有望。
D.本段述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和期望得遇知音的心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对“钟期既遇”的理解不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
“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虚实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课堂回顾
文章的第二、三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试从美的角度进行鉴赏。
【答案】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登楼赋
王 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熟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ì)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xiè,除去污秽)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qù,寂静)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dāoDá,悲痛)而憯(cǎn,惨痛)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1)对下列各句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实显敞而寡仇 仇:仇恨。
B.钟仪幽而楚奏兮
幽:拘禁。
C.路逶迤而修迥兮
修:长。
D.循阶除而下降兮
除:台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仇:匹配,比得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聊暇日以销忧
②漫逾纪以迄今
B.①蔽荆山之高岑
②悲旧乡之壅隔兮
C.①人情同于怀土兮
②气交愤于胸臆
D.①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②假高衢而骋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①连词,用来;②连词,相当于“而”。B项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助词,的。C项①②都是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文章写作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中连用四个动词“挟”“倚”“背”“临”领起一组排比句子,交代了此楼的位置。
B.文章引用尼父、钟仪、庄舄的典故,意在反衬作者对自己故土的眷恋之情。
C.作者用“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比喻自己被长期弃置埋没的处境。
D.文章写景很有层次,由开始的“通浦”“长洲”“广陆”等到第二段“平原远”“路逶迤”等,再到第三段的“风萧瑟”“天惨惨”,与作者的情绪发展紧密相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尼父、钟仪的典故性质与作者同,属于正衬,而庄舄的典故性质相反,属于反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②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答案】①靠着栏杆遥望远方啊,迎着北风敞开了衣襟。平原广阔可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②顺着台阶下楼啊,愤懑的情绪充塞胸膛。到半夜难以入睡啊,惆怅徘徊辗转反侧。
【解析】
试题分析:凭——靠着,蔽荆山——被荆山遮挡,循——顺着,除——台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很少有能和它相匹敌的。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终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值得我在此稍微逗留!
(我因为)遇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十二年之久。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广阔可极目远望啊,(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迂回,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仕楚)做了大官虽富贵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政统一平正,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担心淘干净的井水无人饮用。(注:“畏井……”句喻指自己恐怕修身高洁而不为世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相互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美文赏析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一、基础知识
1.积累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
②一介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④盛筵难再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⑦阮籍猖狂
⑧千里逢迎
⑨童子何知
⑩彩彻区明
2.下列成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明—鸣;B项,鱼—渔,清—青;D项,弛—驰。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选出“尽”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是他乡之客。
B.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则智者尽其谋。
C.潦水尽而寒潭清。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D.聊乘化以归尽。
食之不能尽其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完全;B.竭力做到;C.完;D.了结,全部用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选出“属”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B.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C.有……之属为之谋。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属于;其余的,类,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子的“矣”已被按表达的语气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③年几何矣
④则将焉用彼相矣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
⑦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A.①⑤⑥/②⑦⑧/③④B.①⑤⑦/②⑥⑧/③④
C.①⑤⑥/②④⑧/③⑦D.①③⑥/②⑦⑧/④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表叙述语气/表感叹语气/表疑问语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名句填空。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3)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4)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字形。“潦”“鹜”“蠡”“浦”“隅”。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堂回顾
第4.5段书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请分析下列句子各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孟氏之芳邻 接:接待。
B.一言均赋
一言:一句话。
C.恭疏短引
引:序。
D.抚凌云而自惜
凌云:天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接”应为“结交”;B项“一言”应为“一首诗”;D项“凌云”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梓泽丘墟 B.窜梁鸿于海曲
C.腾蛟起凤D.屈贾谊于长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为丘墟。B.C.D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B.奉晨昏于万里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童子何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判断句,B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2)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答案】(1)我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2)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好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大部分需要意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美文赏析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本节要点】
1.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特色。
2.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景物描写的特色。
【探究活动】
文章的第二、三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试从美的角度进行鉴赏。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艺术手法的题目,主要是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鉴赏进屋描写首先要明确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征,或创设了什么意境;然后鉴赏景物描写的方式,注意描写的顺序(上下、高低、远近、俯仰等)着眼点(形、声、色)和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动静、虚实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讨论明确】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要点二:探究《滕王阁序》的艺术美。
【探究活动】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艺术赏析的题目,注意选准角度,角度主要是内容和形式,内容注意色彩美和内涵美,此文重点赏析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和文章大量典故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形式注意句式和音韵和和谐。
【讨论明确】
(1)诗意之美。本文题名曰“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赋。“诗人之赋丽以则”,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之赋”的典范之作。作者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而且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2)绘画之美。可以说,这篇序文是一幅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瓯越”“长安”“吴会”“南溟”“北辰”,“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故郡”与“新府”相联系,前代名人与在座高朋相衔接,有时还恰当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把现实与虚无的天界、幻境融为一体,形成多维的艺术空间。而且在范山模水之中,又技法多变。有的工笔细描,反复勾勒,如滕王阁的建筑;有的水墨烘染,信笔点缀,如阁外自然景观。有时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如“层峦耸翠”“飞阁流丹”。有时自然本色,浓淡相映。如秋景的描绘。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3)典雅之美。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形式之美。《滕王阁序》是赋体,赋体讲求句式整齐和对仗,以四字和六字句为主,故又称四六文。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不仅使句式整中见散,摇曳多姿,避免了单调呆板,而且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行文,起伏跌宕,流转自然,在突出整体美的同时,又有一种参差变化之美。
(5)音乐之美。在讲究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就一联而言,上联的下半部分如以平声字结尾,则下联上半部分的尾语也必用平声。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上联“墟”字平声,下联“灵”字处也必为平声。反之亦然。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主”是仄声,那么,下联“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的“曲”字处,亦必用仄声(“曲”为入声字)。这种手法是“平接平”,“仄接仄”。再就一句本身而言,不论四、六句或七字句,均如同律诗一样,在双音节处要交替使用平仄声字,以使句中平仄相间,铿锵起伏,错落有致。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句一样地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试分析《贾生》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
【答案】该诗运用典故、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效果颇好。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考核艺术手法中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是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抒情。
2.(14届陕西西安中学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案】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任意两点给4分,3点给5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