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06逍遥游(课件)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06逍遥游(课件)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8 21: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鲲鹏( ) 南冥(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鸠( ) 决起而飞( )
抢榆枋( ) 舂米( ) 晦朔( )
蟪蛄( ) 椿树( ) 斥鴳( ) 翱翔( )
蓬蒿( ) 知效一官( ) 数数然( )
泠然( ) 恶乎待哉( ) 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鲲鹏(kūn) 南冥(míng) 抟(tuán)
坳堂(ào) 夭阏(è) 蜩鸠(tiáo jiū)
決起而飞(xuè)抢榆枋(qiāng)舂(chōng)晦朔(shuò) 蟪蛄(huì gū) 椿树(chūn)斥鴳(yàn ) 翱翔(áo) 蓬蒿(hāo)
知效一官(zhì)数数然(shuò) 泠然(líng) 恶乎待哉(wū) 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7)而御六气之辩
(8)而后乃今培风通“溟”,大海通“返”,返回通“智”,智慧通“辨”,区别通“耐”,能力通“又”通“变”,变化通“凭”,凭借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1)虽然,犹有未树也
(2)腹犹果然
(3)众人匹之
(4)之二虫又何知
(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6)小年不及大年
(7)野马也,尘埃也。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的连词。古:一般人 今:多数人。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古:旋风 今:羊的角古:食饱之状 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古:寿命。 今:时间单位古:流动的雾气。 今:野生之马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亦若是则已矣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记载而已计划向南飞急速,着落,时或,落下去往,返回,饱的样子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6)朝菌不知晦朔
(7)众人匹之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9)行比一乡
(10)而征一国者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比不毛之地合信指责,更加/愈加先学一点☆温故知新☆(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过数仞而下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怪异的事物) 形容词作名词(南行)(降落)名词作动词(使……满意;使……信任) 使动用法
(非议) 形容词作动词☆温故知新☆(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
(4)奚以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者。
(6)彼且奚适也?
(7)之二虫又何知?
(8)彼且恶乎待哉?判断句宾语前置句☆温故知新☆(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于)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课堂探讨☆ 知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孰为汝多知乎
君何以知燕王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知道智慧见解、知识了解知己、知己的人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适
而彼且奚适也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到……去女子出嫁适合、适宜恰好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而莫之夭阏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助词,的助词,取独代词动词,到,往代词,这代词,他,指宋荣子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题目,注意提示中的每段叙述的事物特征,分析要说明的道理。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写出文章段所叙述的事物(或事件)以及特征,说明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第一段: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第二段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第三段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
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你知道吗?☆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g) 舂粮(chōng) 抟(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决起(xuè)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B
【解析】A项,蜩tiáo;C项,坳āo;D项,角jiǎo;恶wū。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 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彼且奚适也 适:到……去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C
【解析】绝:横穿,穿越。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御六气之辩 B.汤之问棘也是已
C.旬有五日而后反 D.而后乃今培风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
【解析】A辩---变 B,已—矣 C,反---返。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4.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之二虫又何知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
【解析】代词, 其他,消除句子独立性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5.下列句中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
A.斯:则风斯在下矣    B.图: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斯: 斯已矣          图:召有司案图
C.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D.辨:此小大之辩也
  适:彼且奚适也        辨:而御六气之辩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C到,往
【解析】A,就 这 B,打算 地图 D,区别 变化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6.选出下列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B南,名作动 C,苍茫形作名 D上,下 名作动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7.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冥也,天池也。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之二虫又何知。   D.彼且恶乎待哉。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A项判断句 其他,宾语前置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8.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
【解析】手法错,论证的观点错。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⑴凭借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⑵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解析】(1)计分要点:宾语前置句;“然”(2)计分要点:“是”第三个“知”字。做的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