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3边城(课件)(提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3边城(课件)(提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8 21:2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本节要点】
1.分析文章的结构。
2.分析文章的主旨。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1.本文的结构穿插交错,试作简要分析。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结构的题目,小说的结构基本上是叙述方式和线索,在叙述中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在叙述当中有插叙和倒叙,插叙主要是补充情节,是情节充实,交代清楚事件,倒叙主要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有的小说还借鉴散文的结构,如穿插交错,淡化情节等;线索一般所有明线和暗线,阅读时认真分析。 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穿插交错的结构。就节选部分看,作者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集中叙述了边城的三个端午节,文章第三节从边城人准备第三个端午节写起,第四节则转入翠翠的回忆,插叙前年的第一个端午节,第五节又回到眼前,通过翠翠的回忆,概括叙述了过来两年的中秋和新年,接着再转入对上年的第二个端午节的叙述,第六节则又承第三节而来,继续开始对第三个端午节的叙述。小说采用这种穿插交错的叙述方法,使文章前后呼应,榫接卯合,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显得十分谨严而自然。 ☆课堂提高☆ (1)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答题要点:(1)“我”是一个以笑为职业的底层小人物。(2)“我”在表演笑方面很专业,很优秀。(3)“我”是一个因职业压力而悲观厌世的人。(以笑为职业,1分;底层小人物,1分;专业、优秀,1分;悲观厌世,1分。如答“诚实”,也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文中的“我”的职业是笑者;地位低下,是三四流滑稽演员的帮手;但是“我”的笑声供不应求,我是个优秀的笑者,没人笑得跟我一样好;“我”悲观厌世。抓住这几个方面组合答案。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结合第⑤段的主要内容,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第⑤段主要写“我”虽然是一个职业笑者,但在工作之余从来不笑,强颜欢笑的工作让“我”疲惫。(2分)划线句子写了各种职业的状态,和“我”的状态进行类比,(1分),从而暗示“我”的艰辛,以及对工作的厌倦。(2分)(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划线句子形式上的作用,即类比,1分;内容上的作用,2分。)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解答本题先要回答出第⑤段的主要内容,“我”虽然是一个职业笑者,但在工作之余从来不笑。然后回答划线句子的内容是写各种职业的状态,这样就与“我”的状态形成类比,从而写出“我”的艰辛,以及对工作的厌倦。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回答出类比的手法。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3)试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6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1)以叙述者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1分)它摒弃情节,它通过对人物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述,截取最有表现力的方面来集中体现小人物的可悲。(2分)(2)正反对比。(1分)文章前部分极力铺写小人物“笑”,后文转而写他“不笑”,工作和生活中两种不同状态的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分)(3)卒章显志。(1分)小说最后一句话说“我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了悲凉,“笑”只是我的职业,是观众的选择,并非“我”自愿的生活状态。(2分)(答出任何两点都可得满分,对于每一点而言,概括结构方式,1分,结合小说主题分析,2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小人物的可悲。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状态进行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文章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小说最后一句话说“我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了悲凉。首先回答出结构方式,然后结合小说分析主题。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关于小说《边城》的主题,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下面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牧歌说:《边城》是一篇带有牧歌色彩的乡土小说,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通过叙述了一个纯净、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2)悲剧说。《边城》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叙述的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3)象征说:《边城》通过叙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广阔的角度描写了边城淳朴的民风,象征着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以及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上述看法都有一定道理,请你课外阅读小说《边城》,结合小说内容为这三种说法作一些分析。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这是一道多文章的多元化的解读的问题,这样的题目一般就文章的标题、主旨、人物、情节、环节中的某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让答题人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进行解读,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在文章中找到支撑自己的观点的依据即可。答题时还要注意小说的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其中一个要素,一定要联系其它的要素。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1)牧歌说,关注人物活动的舞台和生存的环境。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秀美别致的乡土风情画卷。 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2)悲剧说,关注人物的命运。在《边城》构筑的爱情神话中,十几年前,翠翠母亲丢下亲情随恋人而去:十几年后翠翠与二老的这场爱情仍然是亲情换爱情,只不过死者由情人置换为亲人。十多年前的那场爱情,男女双方用死来获得永生:十多年后的这场爱情,男女双方又失去了一位亲人。所以,《边城》是一曲凄清的爱情悲剧。 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3) 象征说,关注作品的深层意蕴。作者描写的是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1)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第一位老师:①粗暴严酷,他随意责打学生,使学生心生畏惧;②冷漠无情、高高在上,他发现学生养蚕,二话不说把蚕打翻在地,肆意践踏。第二位老师:①有平等意识,充满爱心,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关心爱护学生;②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他和学生一起养蚕,享受养蚕带来的喜悦。(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5分)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①划线句子细致地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②从孩子的角度观察蚕儿,突出蚕儿的可爱,从而表现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③对蚕儿的描写充满了感情,突出了师生看到共同养蚕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赏析的题目,属于细节描写同时带有修辞,答出修辞,结合文意答出效果后点明要表达的情感。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3)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6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①回想当年在山村任教的经历,感慨万分,既有获得肯定的快乐,也有受到非议的痛苦。②为当年探索、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却未能成功,感到无奈、感伤和遗憾。③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并践行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为理想的传承而感动。④为学生三十多年后仍记住自己而深深地感动。(6分。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结尾的句子蕴含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理清结构,写明表的的情感,抓住“金黄的丝片”勾起回忆。 找到窍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