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课件+教案+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课件+教案+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9-19 08:31:39

文档简介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课一练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读图完成1~4题。
1.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2.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耕作粗放
3.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建小水电站
 B.开采小煤窑
C.钻小气井
 D.上山砍柴
4.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5~7题。
5.
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被破坏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
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7.
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 水稻
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
D.谷子 水稻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8~9题。
8.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9.下图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完成12~13题。
12.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全年高温
B.干湿季分明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13.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青稞
读下图,回答14~16题。
14.与图②地区相比,图①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地势平坦
15.图中①②两地区在环境整治方面应重点
做好的共同工作是(  )
A.治理水土流失 B.防治土地沙漠化
C.改良酸性土壤
D.整治盐碱地
16.①地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
A.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鱼塘—台田模式农业
C.小流域综合治理
  D.低湿地、盐碱地综合治理
二、综合题
17.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的天然气将通过正在铺设的
“南溪”管道输往南欧。该管线从俄罗斯南
部穿过黑海海底至保加利亚后,穿越巴尔
干半岛经希腊通往意大利南部,预计2013
年投入运营。
材料二 石油城克拉玛依市地处交通要冲,
区位优势明显,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1)简要归纳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根据甲图信息,说明影响C地附近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一,分析“南溪”管道施工困难的主要地理原因。
(4)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18.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奥赛小组的研究案例。
案例
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思路:
研究结论:
阶段Ⅱ研究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万古荒原,油气
蕴藏。
阶段Ⅲ研究成果:……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请在图中阴影区域选择适当位置填写该研究区域的名称,并写出它属于哪种尺度的区域。
(2)请你推断该地理奥赛小组得出阶段Ⅱ研究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阶段Ⅲ研究成果。
1解析:图中隐含了等高线分布,代之以水系分布,
以考查考生对水系与地形关系的掌握。判断本题的
关键是河流分布在谷地。根据一般常识,山区的交通线常沿等高线修建,但根据图示区域范围(由经纬度范围判断)和水系特征可排除沿等高线分布的可能。
答案:A
2解析:在上题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从水系分布状况和经纬度两个方面综合判断,确定图示区域属于东南丘陵地区;再根据东南丘陵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3解析:在能源缺乏地区,解决好农村生活能源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从该地区的能源特点和“因地制宜”“最佳途径”的提示,可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答案:A
4解析:可通过两条途径解答。一是排除法,即根据东南丘陵地区耕地分散、人均耕地少、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等知识,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二是根据东南丘陵地区的自然特征而直接找到正确答案。
答案:D
5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松嫩平原,丙地位于江南丘陵,三地
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降水集中、植被被破坏。
答案:A
6解析:甲地土壤贫瘠,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改良土地应增加有机质,A项错误;乙地土壤(黑土)有机质丰富,改良土地的正确措施是保护黑土,大面积退耕还草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B、D项错误;丙地土壤(红壤)酸性强,所以要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C项正确。
答案:C
7解析:乙地纬度较高,冬季热量不足,所以主要种植春小麦;丙地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与水分充足,主要种植水稻。
答案:B
8.9解析:墨镜、遮阳帽、防晒霜意味着太阳辐射强烈,8月至10月带羽绒服说明昼夜温差大,防水服意味着降水较多,综合判断为青藏高原地区。四幅景观图分别为①亚热带熊猫栖息地、②雪山和藏羚羊、③内蒙古草原的摔跤表演、④干旱区的荒漠。
答案:8.A 9.B
10解析:绿洲是荒漠中植物生长良好的地方,原因是这里有可供灌溉的水源。绿洲主要分布在大河、井泉附近和洪积扇边缘地带。图中①为山地,②为砾石层,③为流水沉积物,④为沙粒。与②相比,③土壤发育更好;与④相比,③处水源更丰富。
答案:C
11解析:该盆地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河流流量大,水量向下游减小。
答案:D
12解析:甲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光照强,气温年较差大;该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答案:C
13解析:乙地区是宁夏平原,丙地区是湟水谷地,它们与甲共同的农作物是小麦。
答案:A
14解析:据经纬网定位,图①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图②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方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在于纬度位置低,光照、热量充足。
答案:B
15解析:两地区都应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答案:A
16解析:南方地区光照、热量、水分充足,但人多地少,故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主要应注重立体农业的发展。
答案:A
17解析:(1)区域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植被等方面进行回答,图中两地区都是温带大陆内部地区,资源上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2)C地区黑海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区,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增加了迎风坡的降水。(3)管道经过的地区较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是其建设的主要困难。(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出路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资源简单加工的生产局面。考查区域特征与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
答案:(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以草原、荒漠为主;以内流河和内流湖(或咸水湖)为主;水资源短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
(2)海陆位置、西风与地形
(3)经过河流、山地和海底,地形复杂;线路长,地质构造复杂;经过多国领土,需他国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4)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答对4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18解析:第(1)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省级行政区。第(2)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所必须使用的地图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第(3)题,阶段Ⅲ研究成果应该是该区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发展优势经济。
答案:(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属于省级行政区。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
(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沙漠化。(答出3点即可)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章施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诧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2、以长江三角洲和送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
2、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承转)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2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P3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并完成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的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承转)通过刚才的读图思考题,我们认识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温差异、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河网密度的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归纳、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看看其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2-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读P2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P3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完成下表: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不同点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生产活动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3-4“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过渡)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
【板书】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承转)下面我们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4-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及P4图1.3“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完成下表: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沼泽广布
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稠密的水系阻隔交通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密的水系成为天然水道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摆脱土壤的限制
人口南迁,劳动力资源丰富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工商业社会
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
“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的地位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P5“阅读:区域地理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的伟大传统”
【课堂小结】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生产活动
耕作方式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备注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商业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社会(共82张PPT)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人教版
必修三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
内容概要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特色。从这一认识出发,在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以区域整治和区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本模块教材。
全书结构:总分式
第一章:理解什么是区域,树立时空观,学会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方法,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现代技术。
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就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联系与协调发展展开实例分析,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研究方法,提高自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课标导航
1.了解区域的含义,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5.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内容概要
本章内容主要引导同学们了解区域差异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章共两节内容,
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区域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是理解后面各章涉及区域的前提。接着教材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分布和发展方向也不相同。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科技因素的作用下,区域内某些地理环境要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第二节主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材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组成、工作的主要环节和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点拨
1.从自己较为熟悉的区域入手,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并尝试着对自己不太熟悉的区域特征进行描述。
2.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一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弄懂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
3.通过上网检索有关“3S”技术的资料或到相关部门直观地去了解“3S”技术的工作原理,加深对“3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的认识。
什么是地理环境呢?
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通常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包括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和生物等。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区域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地理分区
一、什么是区域
1
区域的概念
我国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体现了客观性(差异的存在)与主观性(人为划分)的统一。
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划分依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2
区域的分类
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区域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区域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区域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区:社会文化区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南、北方)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平原)
可变性
(边界过渡性、同一地表空间不同区划方案)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明确的边界
如行政区
不明确的边界
如干湿区
3
区域特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VS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P2思考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纬度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从南向北递减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基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
(夏季风、地形)
长江三角洲:30°N附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松嫩平原:43°N—48°N,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1)
地理位置差异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2)
气候条件差异
--气温和降水
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相对较少,生长期短
(3)
土地条件差异
水稻土
黑土
长江三角洲--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
松嫩平原---黑土,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为旱田,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当地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
         
距煤铁等资源近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
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类活动差异


耕作方式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其他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商业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水稻(主)
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
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
1、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
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
科技、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
2、人文地理环境:
-方法指导-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
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
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案例
宜昌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湖口
苏皖沿江平原
长江三角洲平原
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理环境
早期长江中下游的环境特点:
由若干平原组成,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1.开发早期
地理
环境
地势平坦
地质黏重
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黏重的土壤
使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
成为人们交
通的阻隔
人类
活动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
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
环境
地势平坦
地质黏重
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黏重的土壤
使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
成为人们交
通的阻隔
人类
活动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时期
科学技术的进步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联系的天然水道
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制约因素变化
反而成为促进因素
大规模人口迁移
劳动力
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
我国主要的
粮食产地
优越的
气候条件
我国重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工商业发展时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人口、城



稠密的


人均耕地低于全国
水平
耕地被分
割破碎






生产规
模较小
机械化
难推广
“粮仓”地位逐渐让位
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
自然状况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稠密的水系
早期
中后期
黏重的土壤
早期
中后期
交通的阻隔
交通的天然水道
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
不再是限制条件,农业发展较快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地下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2
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原始开发期间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2)工商业发展以后-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3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划分: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区域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发生变化
区域发展具有阶段性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横向(静态)-----空间  
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纵向(动态)-----时间  
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科技水平
落后
进步
发展
某些环境因素成为限制条件
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
方法指导: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
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案例中我们应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并不是说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重要提示
处于鼎盛时期(公元2世纪)的楼兰城,周围水道纵横,绿树成荫,城中屋宇鳞次栉比。当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古楼兰国,可谓商旅云集,贸易繁忙。但却在公元5世纪末神秘地消失了。究其原因,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主导影响因素之一。
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其农业生产的潜力是最大的,这是雨养农业区不可比拟的。公元2世纪,对当地生态环境缺乏认识的内地初移入的农业居民,对起初水源丰富的楼兰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随着垦荒面积的扩大和中、上游农业的开发,用水增加,供不上水的土地就被撂荒。固定土壤的植被被取走,撂荒的土地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荒漠化的潜在因素被激活,邻近的沙源侵入,原有的耕作土壤变得疏散而易流动,在风力的搬运下不断流失。
案例2
楼兰地区的变迁
楼兰的兴衰
上游开发增加用水,造成下游的楼兰缺水,以至断流,使新植被无法生长,从而给风蚀或风沙侵入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条件。楼兰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垦造成土壤干旱和风蚀。公元330年以后,随着水源的断绝、屯垦中断,加上“丝路”改道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已无法或已没有必要再坚守这块土地,终于在公元5世纪末,人民散尽,楼兰衰败。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要想在楼兰地区恢复其往日的农业繁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恐怕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指望旅游业了。
1.南北方传统民居和城市住宅楼的区别
P3
传统民居,现代住宅
观察以下建筑的特点,说出其分布的南北方位置。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北方
太阳高度小,光照弱。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
降水少。
屋顶坡度小,房檐窄
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
墙体严实厚重,建筑成本高
南方
太阳高度大,光照强。
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小,进深和高度大且楼间距小
降水多。
屋顶坡度大,房檐宽
气温高,季节变化小。
墙体轻薄,建筑成本低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墙体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则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屋顶坡度增大(利于排水)
。对保温要求降低、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因为北方建筑墙体厚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
N
S
北方
南方
暑假,哈尔滨某高中的学生张明准备从家乡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2、探究活动
(1)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基督教堂。夏季可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欣赏各种栩栩如生的冰雕。(沿途可见温带落叶落叶林和混交林,黑土地、麦田)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是江漫滩湿地草原型风景名胜区。
(2)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可领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
(3)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是典型的黃土高坡,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民风彪悍淳朴,阳刚的美完全体現在当地。(沿途大同煤矿、平遥古城、老式民居四合院)
(4)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极好的一幅风景画。柔和香甜的空氣中弥漫着当地人民你侬我侬的溫柔。(沿途苏州园林、水田)
(5)“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雄山峻岭,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鬼斧神工的美丽向你呈現出大自然的艺术。亚热带常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沿途红壤)
第3页活动题2:
(6)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山寨人民的群居生活,山明水秀的风光和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绝对另你流连忘返。(沿途喀斯特地貌、大象、孔雀、长臂猿)
第3页活动题2:
雾凇
冰雕
龙塔
 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沿两个方向探究: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燥,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南北方分界线,黄土高原的南界
2)1月0℃等温线
3)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4)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5)800mm年等降水量线
6)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7)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8)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水
系的分水岭
9)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
10)小麦生产与水稻生产分界线
陕北土窑洞
由于黄土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且高原地区降水不多,所以窑洞成为陕北地区的特色民居。
吐鲁番的晾房(荫房)
葡萄干晾房是适应新疆干旱少雨的气候,为晾制葡萄干而专门盖的房屋.
我国江南水乡的民居
我国南方降水量较多,所以大多数民居依水而建,地基较高,且多为石头砌成,防止过多的雨水浸泡。房顶较陡,以便迅速排水。
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
南方地区的食品
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主食。
北方地区的食品
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很难生长庄稼、树木,但草场广布,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业,因而便以牛羊肉、奶为主食。
西部地区的食品
地理环境差异对民族风情的影响
民族风情是指由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或生活所形成的具有传统性的风俗习惯。形成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称之为民族风情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渗透于民族风情之中,二者关系密切,前者影响、决定后者,后者反映、体现前者。
1.地形与生产活动
山区的耕地少,动植物资源少,人们多从事采集、狩猎、驯养;富饶的大草原地面广阔、人烟稀少,人们多从事放牧业;平原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发达;人们在低缓的丘陵上开辟一层层的梯田,种果树、茶树等,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充分利用阳光,扩大土地面积。牧区的居民衣皮食肉,耕作区的居民衣布食谷,这些也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2.气候与建筑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不为美观,而为凉快、安全;中国北方房屋多平顶,南方多尖顶,不为个性,而为排水便利与否;黄土高原的窑洞不为安全,而为就地取材、冬暖夏凉;蒙古族的蒙古包不为便宜而为携带方便、生产需要;俄罗斯的房屋有三四层门窗,不为防盗,而为保暖;西亚的住房屋小窗多、墙壁厚,为的是通风散热……
3.气候与饮食
在我国南方人口味甜,与那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四季丰富的水果有关;北方人口味咸,因为冬季气候寒冷,蔬菜品种单一,人们为了丰富菜肴,有腌制咸菜的习惯;山西人口味与黄土高原的土质有关,多食醋可减少结石病的发生,所以山西的老陈醋很有名;四川人的口味与潮湿的气候对身体的影响有关。所以说:“南方人喜欢吃甜的,北方人喜欢吃咸的,山西人喜欢吃酸的,四川人喜欢吃辣的。”
4.气候与服饰
温带的居民,服装样式变化繁多,用料和缝制工艺很讲究,随四季而变化;寒带的居民,常年不能穿裙子、短裤;热带水乡的人,服装式样简单,多穿裙子、短裤等;沙漠地区的人们裹头巾,戴面纱,这是最好的防晒方法。
5.地理环境与节日庆典
在我国,彝族的火把节是为了烧死田间害虫,保护庄稼;汉人的春节是在地里庄稼全部收割贮存完毕之后;蒙古族最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是在每年七八月份牧草繁茂、牛羊肥壮之时。
6.地理环境与人种
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黑色人种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较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白种人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黄种人多分布在温带,肤色和身体具有上述两种人的过渡性特征。
【典型例题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
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标准解析】区域内部地理环境是相对一致,但不是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答案】D
随堂练习
(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五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需问,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标准解析】(1)此题关键是对民谣的理解,根据民谣意思可知是反应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景观。
【典型例题2】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回答(1)-(2)题。
【答案】(1)D
【标准解析】(2)
刘伯温的预言表明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2)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A.江南水资源被开发殆尽
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
【答案】(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