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消息二则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新闻广义: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即消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wú kū dí
芜湖 摧枯拉朽 荻港二、解释词语经 营:
摧枯拉朽:
溃 退: 筹划、组织、管理。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溃败后退。请归纳出本文的新闻“五要素”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战线)之长攻势之利地点和事件结果(战况)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你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文中的词句是否也能带给你同样的感受?请举例说明。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我军: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新闻的五个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攻势猛战况好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数多战线长课文结构请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3)“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