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人教版 必修五第一单元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
2.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清文章线索,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1.连线作者
?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元至顺年间中进士,因为看不惯官场的政治黑暗,弃官还乡,从事著述。施耐庵在民间传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以惊人的艺术才能进行再创作。相传,他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以抒胸中之愤。《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2.探寻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本文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冲原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把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刺”的刺客,刺配沧州。这帮恶人又令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在野猪林杀害林冲。鲁智深出现,将林冲救下。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课文情节由此开始。3.文体知识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章回体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以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为成熟标志。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1.识字注音
(1)单音字(2)多音字 3.词语释义
①赍发:资助。
②迤逦:缓慢前行,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
③交头接耳:彼此在耳边低声说话。
④仓廒:存放粮食的仓库。
⑤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⑥天理昭然:上天能分辨善恶,主持公道,会给善行和恶行以相应的报应。昭然,形容很明显的样子。
⑦央浼:恳求,请托。
⑧情理难容:无论是从人情来说,还是从事理来说,都不能容忍原谅。容,宽容,原谅。4.词义辨析
(1)救济 救援
同:两者都有帮助别人脱离困境或苦难的意思。
异:“救济”侧重于用金钱或物资接济、帮助,适用对象往往是处在灾难或困苦之中的人。“救援”侧重于用行动救助和解救,适用对象往往是处在危险和痛苦之中的人。
应用 ①上海交大研发的“六爪章鱼”机器人具备深入极端复杂危险环境的能力,可在极端环境下完成搜索、探测和救援作业等多种任务。
②由于澳大利亚失业率上升,就业市场滑坡,有近200万人要靠 救济生存,许多失业者无力支付房租,被迫睡在车内。(2)工夫 功夫
同:属于同音异形词,在表达时间这一意思时通用。
异:工夫: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②空闲的时间;③时候。功夫:①本领,造诣;②武术。在专指精力、本领、学问时,只能用“功夫”。
应用 ①孙大爷迷上网上购物,三天工夫花光了一个月的退休金。
②近年来,国产功夫片在产量和中外电影市场上的票房表现都呈下降趋势,而警匪动作片往往更注重情节,在打斗场景上鲜有突破。(3)素不相识 素不相能
同:都是形容词。
异:“素不相识”,指向来不认识。“素不相能”,指向来不亲密和睦。“能”,亲善,和睦。
应用 ①只要你积极主动,热情友好,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很快成为朋友。
②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1.按故事发生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中林冲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提示:按故事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三部分,简示如下:2.本文有主、副两条线索,请指出,并根据课文内容把两条线索的发展过程写出来。
提示:线索有主、副两条:主线是主人公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副线是反动统治者的步步紧逼。两条线索是矛盾斗争关系,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主线:林冲 遇旧→落入陷阱→杀贼
(地点) (酒店) (草料场) (山神庙)
副线: 陆谦 密谋→ 实施陷害→ 灭亡1.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
剖析 在一起喝酒密谋了半天的两伙人竟然不敢同时出门,尤其是富安和陆虞候,竟然连头都不敢抬,“低着头也去了”,这个“低着头”用在这里令人喝彩!这说明二人有意遮掩,避免被林冲或熟人认出。行为不轨,必然会低头过市,表现了人物阴鸷狡诈的性格特征。金圣叹曾评:偏又加“低着头”三个字,笔中真有鬼耶?何其诡谲灵幻,一至于此!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剖析 这些句子全是直接描写风雪的。第一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第二处,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第三处,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个“紧”字历来为人称道,既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雪势之大,又暗示了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激化。鲁迅先生说:“‘那雪正下得紧’就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周先慎评道:“一个‘紧’字,境界全出。”1.文章开头一段“闲话”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安排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李小二与林冲认识的过程,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作用:开头这一段,并不是没有作用的“闲话”,它既是本课的引子,又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2.第8段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1)盖火炭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2)拽门、锁门、带钥匙等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3.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的什么性格?
提示:(1)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
(2)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3)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祐”。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4.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中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风雪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5.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提示: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却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祐”。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1.草蛇灰线式的行文过程
本文在结构上处处设伏,前后照应。由铺垫与照应形成的草蛇灰线式的行文过程,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不突兀。
如在叙述情节时在行文中插入一些貌似闲笔的伏笔,文中最具匠心的闲笔有两处:一是开头交代林冲在沧州城外偶遇故人李小二;二是接管草料场后,沽酒途中意外看到的山神庙。李小二和他的酒店将林冲的过去和现在串联了起来,也为陆谦的露面提供了适当的场所。有了李小二的酒店,林冲与高俅、陆谦及管营、差拨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有了交会点;同时,也因点明了林冲有恩于李小二,使后来李小二向林冲通风报信显得合乎情理。山神庙则替林冲预设了个避难所,也给陆谦等人的自我暴露提供了一个契机,使矛盾双方再次交会、冲突。这两处在整篇选文中似乎只是闲闲的一笔,实则是安排情节的伏笔。2.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
课文第10段中,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所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又使故事天衣无缝。3.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作者刻画人物,主要是描述的人物行动,很少作静态的描写;一个场面的动作描写,往往又是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简洁地描写语言动作。林冲怒杀陆谦等三人的精彩场面就是如此。
一个人接连斗杀三个人,三四个回身转体,手起脚落,或用枪搠,或用刀剜,或用刀割,写得有层次、有波折,有疏有密,有板有眼,而且不雷同、不烦琐,不慌不忙,从容自如,游刃有余。特别精彩的是杀陆谦的场景,先审后杀,理直气壮,没有单纯的心理描写,也不旁加议论,读者却丝毫不感到心惊,反而感到无比痛快。
导练目标
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我们也曾为自己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而感动不已。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选择一个细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创意激活
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著名作家李准曾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二、细节描写不在多而在精,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范例展示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1.如果直到所有信任及希望皆被背叛时,才看清真相,算不算太晚?林冲直到眼前草料场燃烧,知道有人蓄意纵火的那一刻才忽然清醒:有时忍让不是宽容,而是放纵。于是他愤怒了,心底的怒火不可遏制,他决心放弃低头容忍,放弃这无止境的期待。于是这一次,他不再放过恶人。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抉择”“宽容与放纵”等话题中。
2.林冲是一个仁慈之心常在的人。他在沧州服刑时,偶然碰到了自己曾帮助过的李小二。这李小二被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正是因为对李小二的无私帮助,林冲在被敌人赶尽杀绝时获得了李小二及时的报信,才免于一死,并且手刃了仇人。播种恩德,必然收获善意的回报。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感恩”“助人与自助”等话题中。风,残忍地刮着;雪,无情地下着。孤寂的山神庙,孤独的林冲,一个试图保有心中暖意的失意人。雪夜总是那么冰冷,他做梦了: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冲天,这是少年的遐想;一身本领,明珠暗投,屈沉在小人之下,这是成年的悲哀。一腔热血,却枷锁加身,但最后他仍坚信着只要忍耐,终有平静的一天。可是,无情的现实践踏了他最卑微的愿望。火,借着残忍的风,挟着无情的雪,肆无忌惮地烧了起来,越烧越旺,烧毁了草料场,也把林冲烧得明白,他竭力想在火中救出那早已伤痕累累的心,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梦碎了,人醒了。在这个平凡又特殊的风雪之夜,林冲杀了宿敌,也杀了那个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