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聚落的形成过程,认识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基本概念。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4、了解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5、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不同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
6、结合实例分析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教材分析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册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打基础的一节,同时,该章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该部分内容与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的联系,给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了解人类聚落的形成过程,认识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基本概念。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4、了解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5、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不同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
6、结合实例分析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基本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案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乡村聚落形态:
【合作探究】对比不同聚落的特征?
【教师总结】(略)
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北方聚落系统
南方聚落系统
西部聚落系统
住宅形式
多平房,住宅有院落
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帐幕式住宅
规模、密度
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
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聚落形式
团状聚落
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
散居、流动性村落
农业生产
旱作为主
水田为主
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
【合作探究】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教师总结】(略)
(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城市特点:
(1)以人为主体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城市的形成:
【合作探究】城市的形成原因
【教师总结】(略)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四)世界城市的发展
1.古城市分布: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五)中国城市的发展
1.我国古代城市自夏、商开始兴起,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
(1)中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分布:
(2)我国东、中、西部特大城市比较
城市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东部地区
大城市多、城市分布密集
多平原、三角洲、低丘,地势较为低平;属季风气候区,热量、降水条件好;河湖众多,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适于人类居住。
人口众多,分布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产值高,经济发达。
中部地区
大城市比较多、分布较集中
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较为平坦;属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明显,降水适中。
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较早;资源丰富;经济水平较高;陆上交通发达,是通往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枢纽地带。
西部地区
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
多山地、高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西南地区地形崎岖,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位于我国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
【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