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州地区为例 (基础版)(预+练+讲+测)

文档属性

名称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州地区为例 (基础版)(预+练+讲+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9-26 08:23:40

文档简介

【课标分解】
1.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地理背景,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5.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
【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归纳总结】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3.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阶段
背景:不同地区优势资源差异出现,地区资源优势显现,具备区位优势,同时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吸引外资。
主导产业: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
背景:工业基础奠定,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及区域分工、合作的加强。
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下面结合珠江三角洲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成为我国生活消费品生产基地
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方法技巧】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活动提示】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教材P75 活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典题探究】
【例1】读下面材料,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1)根据材料1,描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述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模式。
【答案】(1)该地区工业化的推进经过了两个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慢;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快。
(2)城镇数量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3)外资企业建立 工业化
【针对练习】
读图表,回答12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年份
总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
47
36
17
1999年
1
023
19
45
36
2008年
6
110
13.4
54.4
32.2
1.自1990以来,该省(  )
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
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
D.环境承载力下降
2.对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
C.2008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
D.2008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1.A 2.C 
3.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完成(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2)进入阶段Ⅱ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  )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劳动力成本降低 ④政策优势突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C (2)A
4.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完成(1)(2)题。
甲→→→
乙→→→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以下对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区城市化的推动力虽有差异,但都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第(2)题,甲地区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是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乙地区以苏南地区为代表,是上海等大城市向外扩散导致的城市化。
【答案】 (1)D (2)A
核心要点二
问题原因与对策
【归纳总结】
1.问题
问题
原因或表现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城市建
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原因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发展的,而受产业基础薄弱和市场腹地小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3.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
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
【方法技巧】
1.图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下面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
2.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虽然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有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大都市带、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之为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思考点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试分析其原因。
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活动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
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方面南京要形成新的辐射,南京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等地,已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市圈”;南京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使得南京担当了向西辐射和传递上海辐射的“要角”。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将定位于: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基本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业为主导。
根据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态势,今后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规模的港口群和城市密集群,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2)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及产品:
①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污染的产业。浦东开发继续加快以陆家嘴为中心的金融贸易区的整体功能开发,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高层次服务业向该区域集中,吸引大公司总部和融资、营销、管理中心的集聚。
②苏南地区将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建设沿江微电子产业基地,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保持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③浙东北地区做大做强纺织、服装、机械、石化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纺织业要重点发展高档纺织面料、名牌服装及服饰用品、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机械工业将着重培育发展摩托车、汽车零部件、出口船舶、新型纺织机械、工业缝纫机、数控机床、智能化低压电器、环保机电产品等;石化工业要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发展氟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
(3)逐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为优化经济要素的组合,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逐步消除区域内的非市场壁垒,建立大流通与统一的市场框架,并根据市场原则组建区域性的企业大集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分工体系。
(4)建立区域性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攻关关键性的科研项目。通过改善科研的政策环境、服务设施,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高科技领域,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科技专业化研究优势。通过与跨国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核心技术。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建立起区域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5)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建立以节地和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材、产业生态化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节约资本与资源的技术经济体系。
【典题探究】
【例2】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85年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较快。其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
在           ;其城市化过程本质表现在              ;其城市化过程的动力主要是              。
(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越来越密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群的规模。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3)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简述其变化。
【解析】从图可知珠江三角地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也会上升。珠三角地区地形、气候、位置和国家政策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生产力的发展
(2)珠江三角洲地形较平坦;临海,水陆交通便利;濒临港澳,地处我国的南大门,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港澳、欧美、日本等地区工业产业的转移。
(3)人口规模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因工业结构偏轻,女性人口偏多。
【针对练习】
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56题。
5.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6.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短缺
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
D.农产品供应不足
【答案】5.B 6.C 
7.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劳动力素质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答案】 (1)C (2)D
8.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
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________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地跨______三省市,龙头城市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_______,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解析】本题以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示意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可从位置、地形、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共同或不同因素。随着两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能源紧张以及生态破坏成为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答案】(1)①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②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2)a.A G F b.⑤ ⑥ ⑧ 沪苏浙 ①③⑤⑥⑧
(3)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4)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
(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
9.读“上海市城市扩展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上海市城市规模扩展的主要方式有:

;②
;③
;④

(2)浦东开发区的建设,在上海城市化过程中有何作用?
(3)上海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
【答案】(1)郊区城市化
城市蔓延
卫星城建设
新区建设
(2)①有利于有效控制中心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缓解城市争地的紧张局面;②有利于缓解城市工业状况,将工业迁出城区;③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扩大绿化面积。(3)B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分数______
(测试时间
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约为35%43%,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30%70%)。第2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幅度较小,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加大,导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不利于安徽省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既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又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故选项D正确。第3题,增强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要着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就要着力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以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安徽省处于中部经济地带,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符合区域特征和要求。综合上述分析,选项A正确。
(2017·河北衡水中学模拟)“去工业化”后的美国,在2009年启动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再工业化”是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不属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背景的是(  )
A.“去工业化”使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国外
B.经济增长主要由金融等服务产业来驱动
C.国内劳动力成本下降及产业结构演变
D.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
5.近年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初见成效。下列属于其大力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服装制造业
B.玩具制造业
C.金属制品制造业
D.生物制药业
【答案】4.C 5.D
6.(2017·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湖南省1997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变化趋势图。结合图中信息,关于该省19972009年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失调
B.速度变慢
C.拉力减弱
D.水平降低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曲线,湖南省1997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过程不协调、不同步,故A正确。城市化速度整体上在加快,则B错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拉力增强,则C错误。图示城市化水平总体提高了,则D错误。
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79题。
指标
1980年
1995年
1999年
2003年
2007年
2011年
2015年
N(%)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M(%)
9.47
12.26
16.32
28.20
34.94
43.50
51.50
β
5.28
3.36
2.73
1.61
1.35
1.14
1.09
7.依据表格资料可以推断出,该区域(  )
A.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B.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
C.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
D.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8.上述资料表明,该区域城市与经济发展特点导致(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多
B.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C.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足
D.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9.依据资料信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  )
A.墨西哥
B.英国
C.中国
D.坦桑尼亚
【答案】7.B 8.D 9.C
“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①骑单车出行
②经营手工业作坊
③去速食店就餐
④建大型游乐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①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②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③从季风水田农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④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0.A 11.B
2013年伊始,民工荒再次来临。《第一财经日报》春节期间调查发现,几年前就已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抢民工的激烈竞争。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1213题。
12.民工荒的出现,给社会带来多种影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民工荒将促使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脚步
B.民工荒将使东部企业大量倒闭,东部地区进入经济萧条阶段
C.民工荒将使东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
D.民工荒将使我国结束严格的生育政策,考虑在局部地区实施宽松的生育政策
13.目前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总体上与下图中较为一致的是
(  )。
四类工业产品成本比重分布
【解析】 第12题,民工荒致使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陷入困境,出路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13题,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工资投入所占比重高。
【答案】 12.A 13.C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15.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4.B 15.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四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核心,分别形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地跨鄂、湘、赣、皖四个省份,其区位独特、物产富饶、人口密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14年9月,武汉、长沙、南昌三地已实现高铁回环2小时互通。
(1)分析鄱阳湖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简述武汉、长沙、南昌三地实现高铁回环互通的意义。
(3)分析湖南、江西两省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4)湘潭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有人认为湘潭应加快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长沙一样的大城市。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调节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调蓄洪水,减轻旱涝灾害的影响;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
(2)三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缩短了城市之间的出行时间,利于三城市之间技术与资本的流通;扩大三城市的辐射范围及经济影响力;利于三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3)有色金属矿品种多,原料充足;靠近水电站(水能丰富),动力充足;靠近铁路、河流,水陆交通便利。
(4)赞同。大城市有更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城市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大城市的辐射范围更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强。
不赞同。在长株潭城市群中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盲目扩大某一城市的规模,会导致各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受限,反而不利于城市圈的协调发展。
17.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19962008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答案】(1)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2)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梳理归纳】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调整
(1)
产业比重下降,
产业比重上升。
(2)
产业比重下降,

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毗邻
,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
,参与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答案】产业结构
第二
第三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
技术
知识密集型
港澳
扩散
扩散
【注意提示】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
主导产业:
型产业
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
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缺点:吸引的外资额及
的增长相对较慢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
产业
面临问题:
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进行产业升级
2.城市化
(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
的地区之一。
(2)表现
城镇
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城市
迅速扩大
【答案】劳动密集
国内
工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
政策
密集
数量
规模
【注意提示】
1.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或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
2.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

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2.问题表现
(1)
面临困境。
(2)
相对落后。
(3)
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
调整:发展重工业和
,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
城市群。
(3)加强

【答案】产业基础
市场腹地
规划与管理
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产业结构
机械制造业
大珠江三角洲
规划与管理
【思维导读】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3.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
5.不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交通便利,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劳动力优势和侨乡优势;文化、教育科技发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2.(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4.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
5.因为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尝试判断】
1.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
(3)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  )
(3)√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使得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
(1)改革开放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  )
(2)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
【解析】
(1)× 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薄弱。19791990年,该区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政策、侨乡等优势,建立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2)√ 20世纪90年代,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了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
3.
(1)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比长江三角洲更大。(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设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
(3)为治理环境污染,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减少了重化工业的比重。(  )
(3)×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与北京的经济联系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联系越紧密。读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F:\\课件\\17一轮\\lza321.TIF"
\
MERGEFORMATINET
1.廊坊与北京的经济联系指数较石家庄的大的原因主要是(  )
A.经济水平较高
B.离北京市较近
C.城市等级较低
D.劳动力较丰富
2.廊坊的燕郊镇因有30万“北漂”在此安家而成为北京的“睡城”。“睡城”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房价水平较低
B.就业机会较多
C.环境质量较高
D.经济联系紧密
【答案】1.B 2.A 
下图示意江苏省2000年和2012年各县市产业结构分异。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F:\\课件\\17一轮\\lza323.TIF"
\
MERGEFORMATINET
3.江苏省内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B.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C.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稳定
D.全省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4.2012年江苏省内的产业分布和经济特点是(  )
A.农业集中在苏北,苏南、苏中以均衡发展型为主
B.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苏南地区落后于苏北和苏中地区
C.苏南以工业为主导,苏北、苏中以均衡发展型为主
D.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
【答案】3.B 4.D 
昌九一体化是我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下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6.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读图,南昌市是省会,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展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A合理。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B合理。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C合理。光伏产业是对太阳能的开发,是技术导向型产业,生态“蓝肺”空气质量好,不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D不合理,选D。第6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①对;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②错;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③对;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④错。所以选A。
一道中梁山将重庆市九龙坡区分割为东西两城。在东城提档升级的同时,九龙坡区以东西协调发展为题,通过“西城再战”,全面拉开了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城市框架,引领九龙西城的30多万居民从“城镇时代”向“城市时代”迈进。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九龙坡区西城与东城相比(  )
A.经济发展水平低
B.土地价格高
C.交通便利
D.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
8.九龙坡区“西城再战”的有效措施是(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C.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D.建卫星城,开发新区
【答案】7、A
8、C
考点: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区域发展的措施。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9-10题。
9.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  )
A.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B.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均较大
C.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距离无关
D.京与冀城市之间出现产业链断裂
10.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是(  )
A.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B.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C.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
D.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答案】9.D
10.C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群发展。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1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D
12.B
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促使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
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14.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  )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
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13.B 14.D
【解析】第13题,深圳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政策优惠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4题,上海、天津是我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且原材料、燃料短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制造业,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这有利于解决因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城市。据此回答1516题。
15.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所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酸雨中心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15.B 16.D
【解析】第15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三废”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第16题,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B、C属于环境污染,D属于生态破坏。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省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有(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趋紧 ②劳动力成本降低、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加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有(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强规划与管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7.B 18.C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珠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珠三角”的城市发展走的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之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中小企业。
(1)根据图中信息,指出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
(2)简要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3)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缓解珠三角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1)水电梯级开发;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水产养殖业等。
(2)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该地区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镇数目不断增多;企业扩张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扩大了城市规模。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产业转移,将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
20.2014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轮廓图
(1)很多外商选择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建厂,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2)随着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3)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中,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增加两大因素逐渐成为制约工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西部大开发,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4)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重要意义。
【答案】(1)交通便利,科技力量强,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2)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耗能多的工业及资源型工业,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等。
(3)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调整本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铁路、水运、管道等的运输能力;向西部转移部分劳动力导向型和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部门。(合理即可)
(4)可带动沿江经济发展,辐射南北;获取资源优先配置权;区域联动发展,长江三角洲将迎来产业整体升级。
21.猫跳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流域之一,被称为中国强喀斯特发育区的“成功”典型。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20分)
材料一 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能开发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1974年猫跳河流域开发完成前后的气候、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变化资料。
材料三 19802005年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变化情况。
(1)猫跳河流域地处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位于________高原上,流域内________岩(石)广布。
(2)猫跳河梯级开发后,流域气候特征的变化是________。
(3)猫跳河流域发展工业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
(4)分析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答案】 (1)二 云贵 石灰
(2)变暖或温差小;变湿
(3)廉价的水电、丰富的水资源
(4)水电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促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水电的发展,特别是灌溉、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库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