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课件学案素材教案)(打包11套)新人教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课件学案素材教案)(打包11套)新人教版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9-27 15:41:21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的真面貌到底怎样呢?
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2.举例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3.沃克环流的定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形成的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沃克环流
1.含义
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
2.成因
3.意义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思考讨论
1.沃克环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沃克环流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
地区
影响
太平洋东岸
洋流
秘鲁寒流减弱
气候
降水增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
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太平洋西岸
气候干燥少雨
全球
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气候产生影响
3.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定义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
地区
影响
太平洋东岸
洋流
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
气候
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
沃克环流
增强
太平洋西岸
洪涝灾害加剧
全球
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气候产生影响
3.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联性
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思考讨论
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区别在哪里?
提示: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较轻。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思维激活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东部气候湿润而西部地区气候干燥。
水循环示意图
气候的干湿程度是由水分来决定的,试比较两地水循环过程存在的差异,对产生气候差异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过程属于水的海陆间大循环,降水多,气候湿润。西北内陆地区水循环过程属于水的陆地内循环,降水少,由陆地内循环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气候干燥。
自主整理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交换,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2.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____________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____________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____________,蒸发量____________。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____________旺盛,空气____________大,____________也较丰富,海—气间的____________交换也较为活跃。
3.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____________。海洋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____________储存库。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____________的影响,水温____________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____________。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是维持全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衡的基础。
(1)大气环流
不同____________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导致大气产生____________间的环流。海洋与陆地对____________的差异,则形成____________。
(2)大洋环流
大气的运动通过____________吹拂洋面,把____________传递给海洋,促使____________的运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____________的影响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3)全球水平衡
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水的大本营。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____________,大部分通过____________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____________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成地球上____________,使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也保持平衡。
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通过____________向大气输送水汽是____________,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是____________,它们都是海—气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的。
(4)全球热量平衡
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____________高纬度地区,热量从____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____地区输送。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共同实现的。在0°—30°N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____________大气输送的热量;在30°N以北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____________海洋输送的热量;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____________,再由大气环流向更____________输送。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____________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高手笔记
1.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形式和过程
海气之间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进行着热量交换: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长波辐射等形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输送给大气。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与海洋表面的水温有关:水温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降水丰富,水分交换活跃;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较多。热带地区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2.水循环运动的地理意义
通过水循环运动,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它是通过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而得以不断更新的。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陆地与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水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
名师解惑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剖析: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水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增温较缓,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大陆热容量比海洋小,陆地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后,分子传导能力不强,热能只能下传到地面以下的浅薄层中。陆地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增温也快,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很小,以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比海洋大。
讲练互动
【例题】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解析:同样体积的海水,比热容比空气大3
000多倍。由于比热容的差异,海水温度的变化比陆地温度的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
答案:A
绿色通道:海洋对大气气温起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大。
变式训练
欧洲西部地区受海洋的影响(
)
A.使降水减少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温差减小
解析:明确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
答案:D
问题探究
【问题】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地区,西欧、北美、南美大陆的西海岸,终年湿润,冬季降水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小;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很大;亚洲大陆的东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为什么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同,但气候特点却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
导思:南北纬40°—60°大陆东西岸,纬度大体相当,不需要考虑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差异在这里并不明显,所以主要从大气环流和下垫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气候存在的差异。
如图所示:
探究:这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大气环流不一样。南北纬40°—60°正处于盛行西风带,西欧、北美、南美大陆的西海岸,由于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故终年湿润。冬季在暖流和中纬度西风的共同作用下,气温不低;夏季受到海洋的调节,天气不热。亚欧大陆的内部地区,远离海洋,西风带来的大量水汽不易到达。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则因西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湿润水汽的进入,所以,气候干旱少雨。亚欧大陆的东部,因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所以成为世界上季风最为典型的地区。冬季吹东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暖热多雨。
教材链接
一、“思考”点拨(教材第37页)
1.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越多,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越活跃。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特别是热带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中低纬度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洋流因素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太平洋东岸海区受寒流及三圈环流影响,西岸海区受暖流及季风环流影响。中高纬度亦同理。
二、“思考”点拨(教材第40页)
1.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消耗于海水的蒸发。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在0°—3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在3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等于热量支出,热量收支平衡;在30°N—9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
2.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在0°—30°N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在30°N以北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地球上的热量得以维持平衡。(共29张PPT)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理解沃克环流的成因及其对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2.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3.掌握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一、沃克环流
1.含义: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
2.成因: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图表导读教材图4.6 沃克环流示意
从图中可以看出:(1)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的运动情况;(2)太平洋东西两侧存在冷热差异,即水温的高低差异;(3)水温的差异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4)环流的方向影响当地气候现象,西侧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东侧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3.成因: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会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这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海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图表导读教材图4.9 厄尔尼诺成因示意
读图时应注意厄尔尼诺的成因首先是大气环流异常,即东南信风减弱,从而引起海水运动异常,又导致太平洋东西两侧热力状况异常,最后导致沃克环流形势异常,最终导致太平洋东西两侧降水异常。



三、拉尼娜现象
1.含义: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3.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4.防范尼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带来的灾害的途径:
加强监测与预报、加强地区与国际合作、研究并预测其影响。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与正常年份的区别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厄尔尼诺现象过程、地理整体性原理。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上升流减弱或停止;另一方面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使热带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水温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答案: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在全球大气环流作用下,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表现。两者比较如下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
根据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常年减少。
②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而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涝灾害,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次年。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盛行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西太平洋海温升高,导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北移,东亚夏季风增强,使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向北偏,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多雨,江淮流域少雨的可能性增大。该年份,我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台风次数将比多年平均次数多。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2】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完成下列各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    ,位于A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    ,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称是      。
(2)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说明厄尔尼诺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
(3)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①森林火灾 ②泥石流 ③地震灾害 ④洪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0°~5°S)太平洋的东部和西部;图中箭头①②处在信风带,具体应该是东南信风带;A处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秘鲁附近,B处位于亚洲,其附近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正常年份中,南美洲沿岸及东太平洋赤道地区都是冷水上泛区,海面温度较低,海水中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增产;但当发生厄尔尼诺时,渔业生产大受影响。当拉尼娜出现时,太平洋西部暖性海水增加,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大气的对流旺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太平洋西部沿海蒸发量上升,水汽增多,上空往往出现大范围积云,导致比常年更多的降水,极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答案:(1)信风带 秘鲁渔场 印度尼西亚
(2)由于东风强度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秘鲁沿岸(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面水温升高,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对A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C
1
2
3
4-5
6
1关于沃克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沃克环流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
B.沃克环流只存在热量交换
C.沃克环流强弱无规律
D.沃克环流是热力环流
解析:沃克环流是热力环流,但不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其不仅存在热量交换,还存在物质交换,且强弱有规律。
答案:D
2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  )
A.上升气流代替了下沉气流
B.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
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解析: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沃克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大火。
答案:B
1
2
3
4-5
6
3下列四幅图反映厄尔尼诺盛行时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状况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2
3
4-5
6
解析:厄尔尼诺盛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由下沉气流变为上升气流,原有的环流系统被打破,③图符合这种情况。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以往多雨的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由于四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大为减少,甚至出现明显的干旱灾害;相反,原热带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活跃、终年比较干旱的地区,因为表层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水汽蒸发量明显增加,上升气流异常活跃,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如南美沿岸的秘鲁、智利、厄瓜多尔等原降水较少地区,这时往往出现暴雨,发生洪涝灾害。②图符合这种情况。
答案:B
1
2
3
4-5
6
1
2
3
4-5
6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
℃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第4~5题。
1
2
3
4-5
6
4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5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澳大利亚东北部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图。
答案:4.C 5.D
1
2
3
4-5
6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甲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满布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甲图中水温分布联系密切,描述图中A、B之间水温分布特点,并由此推测A、B之间的风向及成因。
(2)在乙图中画出此时的海水运动方向。
(3)当上述现象发生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简析原因。
1
2
3
4-5
6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水温升高,这种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产生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东移动。第(3)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所以我国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常年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
1
2
3
4-5
6
答案:(1)西侧水温较东侧低,A处水温低,形成高气压,B处水温高,形成低气压,此处为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小,风由A吹向B,形成西风。
(2)如下图所示。

(3)冬季温暖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所以我国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常年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共22张PPT)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途径。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图
1.水热交换过程。
(1)水分交换: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通过蒸发、降水环节(见上图)与大气进行水分交换。
(2)热量交换: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与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水热交换活跃区: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
海洋比热容大→海洋上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小。
图表导读教材图4.2 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分析此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北半球大西洋和太平洋热带地区海洋所占面积大;第二,热带海区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多;第三,在大洋东、西岸部分海区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有差别。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2.过程:
(1)水循环→全世界蒸发与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全球的水平衡。
(2)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图表导读教材图4.4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此图表示了北半球不同纬度海洋热量收支状况。绿色曲线表示海洋热量收入,红色曲线表示海洋热量支出。在低纬度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有热量盈余;在高纬度地区海洋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存在热量亏损。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主要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度地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之间的关系
1.水体交换过程。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热量交换过程。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图中海洋输入大气的热量的分布特点:        ;图中0°~40°N大洋向大气输入热量存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大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多少会对水循环的    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a、b两地中    地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多,这对其沿岸降水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是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以判断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0°~40°N大洋输入大气的热量西岸高于东岸,主要原因是大洋的东侧为寒流,水温低,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大洋西岸为暖流,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第(2)题,大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多少会对水循环的海水蒸发环节产生影响,因为水温越高,海水蒸发量越大,海水的蒸发量越大,大气中的水汽越多,给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越多。
答案:(1)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0°~40°N大洋东岸有寒流流经,西岸有暖流流经
(2)(海水)蒸发 a 降水增加
拓展延伸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
海洋。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比热容也比陆地大。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之间的关系
图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2】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第(1)题,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引起大气环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风向和洋流均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2)题,总热量输送数值应最大,对应②曲线;中纬度地区盛行由低纬吹向高纬的西南风,西南风源源不断地将热量输往高纬,这里大气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最多,故③为大气输送。
答案:(1)D (2)B
1
2-4
5-6
7
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解析: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答案:B
5-6
7
1
2-4
读图,完成第2~4题。
某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
分布(单位:×0.484
W/m2)
5-6
7
1
2-4
2图中海域向A岛及所在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最主要途径为(  )
A.赤道暖流、东南信风
B.西风漂流、西北风
C.北大西洋暖流、西南风
D.季风洋流、西南季风
3造成图中B地数值高的原因是(  )
A.纬度低、水温高
B.晴天多、光照强
C.风力大、蒸发旺盛
D.暖流影响的水温高
4参与图示地区水、热平衡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中不包括(  )
A.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
B.西风、拉布拉多寒流
C.西北季风、千岛寒流
D.极地东风、墨西哥湾暖流
5-6
7
1
2-4
解析:第2题,A地为大不列颠岛,所在大洲为欧洲,图中海域为大西洋,大西洋向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主要输送途径为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中的西南风。第3题,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热量也越多,B区域有暖流,水温高,因而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第4题,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有东北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而不包括西北季风;大洋环流系统中,不包括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属太平洋洋流系统。
答案:2.C 3.D 4.C
5-6
7
1
2-4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降水、蒸发、径流与水汽输送,数字表示循环量),完成第5~6题。

5图中哪组环节与奔流的长江最密切 (  )
A.P、M、T、S
B.P、M、N、S
C.M、T、S、N
D.S、P、Q、N
6人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的环节是(  )
A.M
B.Q
C.N
D.S
解析:奔流的长江属于海陆间循环,与P(海水蒸发)、M(水汽输送)、N(降水)和S(径流)等关系最密切。地表径流是人类目前能够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答案:5.B 6.D
5-6
7
1
2-4
7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曲线为    ,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       ,产生的原因是   。
(2)a曲线为    ,其纬度分布规律是   。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  。
(3)c点表示的意义是      ,d区域表示        ,e区域表示    ,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 。
5-6
7
1
2-4
解析:根据a、b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a为热量支出,b为热量收入,c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相等,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e区域表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
答案:(1)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属于热量盈余 海洋热量亏损 大气运动和洋流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思维激活
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是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美名,但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诺带来上亿元的损失,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做出明确的判断。
你从这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缘地区,由于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经常干旱少雨,并引发森林大火。图为1998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大火烧毁了澳大利亚相当于两个英格兰面积的丛林。
厄尔尼诺期间非洲西部稀树草原一般干旱少雨,牛群因缺乏草料饿得瘦骨嶙峋,被迫离开家园,迁往有水的区域。
提示:关注厄尔尼诺事件,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厄尔尼诺事件是科学界公认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年际气候信号,厄尔尼诺一旦发生将给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造成异常变化,导致天灾连连,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也给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对厄尔尼诺事件必须正确认识,积极面对,防避为主。抗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免厄尔尼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持续发展。
自主整理
一、沃克环流
1.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____________流。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____________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____________,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____________。在西岸,____________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____________。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差异。通过海—气的____________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____________环流。
2.影响: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2.影响:
(1)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____________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____________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____________,气候由原来的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引发____________灾害。
(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____________减弱或消失,气候由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引发____________。
(3)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具有____________不确定性。
3.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多数科学家认为,____________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每隔几年,____________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____________,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____________现象消失,赤道逆流____________,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定义: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____________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____________,沃克环流____________,同样会引起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灾害。
四、监测与预报
加强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____________,加强地区与国际的____________、研究并预测其影响,是人类当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灾害的重要途径。
高手笔记
沃克环流的形成
沃克环流是海洋—大气能量交换型环流。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使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当东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形成补偿流,尤其是上升补偿流,水温偏低,进而东部海区相对形成了“冷水池”。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了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由于西部海域水温高,气温也高,形成上升气流,因而降水丰沛;而低纬的东太平洋地区则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致使南美洲的低纬西海岸地区较干旱。
名师解惑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剖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受它影响时气候异常的最主要特点是旱变涝、涝变旱。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海面水温低于往年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由于“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所以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一般认为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的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方式。“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一个强信号。这种海洋热状况的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失常。
讲练互动
【例题】读图,甲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乙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后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降水____________,海面水温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及类型:类型是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岸受____________(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____________,可能盛行____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
(4)中国在“厄尔尼诺”年,一般____________干旱,____________下游一带多雨;____________常出现低温冻害,____________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____________;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____________一带多雨,____________下游则干旱。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转化分析“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改变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从而形成南太平洋两岸的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的异常。如秘鲁沿海由原来的年降水量为25—125毫米变为高达360毫米,出现洪水泛滥;澳大利亚、印度、非洲等地由原来的多雨变为少雨,出现旱灾。
答案:(1)较多
较高
盛行上升气流
(2)上升补偿流
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
(3)赤道逆流
上升
上升
多降水
(4)河套
淮河
东北地区
粮食
空梅
河套
淮河
绿色通道:“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带出现2—7年周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现象。它不仅是一种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候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变式训练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②向秘鲁沿岸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海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局部地区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使秘鲁沿岸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答案:B
问题探究
【问题】“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天气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导思: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语意为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在拉尼娜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在赤道和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
探究: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拉尼娜发生期间,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次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要相应增多。
教材链接
一、“思考”点拨(教材第41页)
1.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低,较干旱。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比较湿润。
2.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且方向相同。
二、“思考”点拨(教材第44页)
1.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水温偏低,下沉气流强度加大,会引发旱灾;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的上升气流的强度增加,会引发水灾。
2.较轻。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暑期全国各地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很长,为此海滨避暑游异常火爆,人们选择海滨避暑的原因有哪些呢?
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3.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4.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图
1.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2.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海洋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如上图)与大气进行水分交换。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3.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长波辐射与潜热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4.水热交换活跃区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
5.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思考讨论
1.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2.过程
(1)水循环→全世界蒸发与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全球的水平衡。
(2)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思考讨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的水平衡是如何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提示:海洋是地球上水的大本营。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大气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成地球上水循环,使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理解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2.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间相互作用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1)海洋通过①______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②______的水汽由海洋提供的。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③______,并以④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⑤____,蒸发量越⑥____。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1)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⑦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并把其中⑧______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⑨______、⑩____________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 ______的影响,水温 ____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 ____。
3.海洋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
(1)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 ______效应。
(2)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 ______。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 ____。
4.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 ____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大气CO2的重要途经。
5.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了40%的 ____________。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______。
2.海—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________,从而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也保持着______。
3.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共同实现的。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____________。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水热交换的形式
水的交换方式
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
海洋→大气
蒸发
蒸发潜热、长波辐射
大气→海洋
降水
风力使海水运动
注: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2.影响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
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完成思考题P44)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
(承转)海-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平衡的呢?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承转)我们知道,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这些热量是如何输送的呢?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指导学生读图4.4,理解热量支出和热量收入两条线和他们的之间区域的含义。)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