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湿地干涸及其修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识记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关资料,会分析湿地、湖泊减少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预习任务】
1.理解并记忆湿地的功能、概念。
2.记忆我国湿地的面积、特点、分布。
3.结合必修三分析我国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湿地的成因。
4.记忆湿地减少的原因;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5.了解湿地的破坏及保护湿地的措施。
【自主检测】
1.有关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湿地就是指沼泽和湖泊
B.湿地包括海洋
C.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
D.湿地不包括人工水库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B.湿地不会自然消失
C.湿地号称“地球之肺”
D.湿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
3.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湿地是
(
)
A.青海湖
B.滇池
C.纳木错
D.拉鲁湿地
4.下图中甲、乙两处湿地的名称分别为
(
)
①青海湖②咸海③洞庭湖④鄱阳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②
5.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大大缩减的主要原因是
(
)
A.盲目围湖造田
B.环境污染导致内部富营养化加剧C.引水灌溉
D.河流截流改向
【落实内容】
记忆湿地的功能、概念
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弱。
思考
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G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
点拨:A.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E.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点拨: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案例⑤
通过对案例⑤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4、2)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思考结合本节课丈、图片和相关知识,你认为本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
点拨:可结合乡土地理来学习。
板书提纲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B
C
D.E
F
G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2.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和法规中国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从国情出发,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应当冷静地看到,由于中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上生产工艺落后以及粗放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目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局部地区非常严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还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如果对此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很有可能在环境问题上重蹈20世纪50年代人口政策失误的覆辙,进而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与环境污染相比,它的影响更为深远。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相当于每亩耕地冲走了25千克肥料。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每年被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长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积,河底抬高10厘米,现在已成为河底高山周围地面的一条“悬河”。长江流域的土壤流失也日趋严重,长江流域的1.8亿公顷土地中的20%,即3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30年间增加了1倍,每年流失表土达24亿吨,其中5亿吨被带入东海。中国科学院早在1979年就发出了“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警告。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云南省是仅次于东北地区的森林地带,由于森林迅速减少,四川省水流失面积已达到38.38万平方千米,比1957年扩大了33倍多。
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3%,目前仍在扩展。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北部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包括占国土面积37%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个省的自治区在内的干燥地带。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敦煌一带,本世纪50年代红柳茂盛的地带,被称为“红柳园”,目前则一派荒芜。方圆三四十千米找不到红柳的踪影。农田和村落逐渐被沙海吞没,河西走廊的库都克沙漠,柴达木沙漠也在不断向东向南扩大,风沙和热风逐年加剧,每逢风沙来临,天空一片昏暗。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已经越过内蒙古与辽宁的边界线,正以平均每年前进3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威逼中国东北工业大城市沈阳。北京春天的风沙天数,从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后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经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红门附近。
3、草场退化
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重利用、轻建设,重开垦、轻保护,草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并继续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产量将会继续下降,草原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
青海省玛多县地处黄河之源,属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曾有大小湖泊4077处。过去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上世纪80年代是全国有名的畜牧先进单位和牧区富裕县。90年代开始,由于干旱加剧,草场过牧超载,加上鼠害蔓延,草原大面积沙化,现退化草场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70%,成为全国十大贫困县之一。玛多在创造、享受文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后,又不得不重新吞下贫困的“苦果”。
4、森林资源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尽管我国的造林和森林保护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森林覆盖率在10年时间里从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5、水资源短缺
由于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据统计,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城市几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虽然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首都的1/3;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这些在短期内都难以缓解。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影响中国许多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破坏和退化,我国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环境污染
中国的环境污染给人民健康与国民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已严重危及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必须花大力气加以认真治理。
1、大气污染
燃煤是形成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在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少数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45微克/米。北方城市年均值为49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41微克/米3。34个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0微克/米3),占统计城市的36.2%。其中,广州、北京、上海三市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年均值浓度超过100微克/米3;济南、武汉、乌鲁木齐、郑州等城市污染也较重。
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291微克/米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微克/米3)的有67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72%。北方一些城市在冬季采暖季节,粉尘和总悬微粒超过警戒值,年均值为381微克/米3,在不易扩散的气候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类似伦敦烟雾的公害事件。南方城市年均值为200微克/米3。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及河南、吉林、青海、宁夏、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
近年来,酸雨危害在我国发展之快为全球罕见,中国从271个酸雨观测站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1个同步进行连续观测,再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81个站中有49个站的降雨属于酸雨,占61%,酸度低于4的重酸区在长江以南,几乎连成一片,除了东北西部、内蒙古、山西北部、西北大部和西藏与四川西部以外,其余地区都有酸雨。最重的,即酸度低于4的有重庆、长沙、桂林、贵州、曲江、杭州等地。20世纪60年代,中国本土不存在酸雨,最多也只限于极个别的小地区有轻度的酸雨。从70年代开始,川、黔、滇等地的某些地区出现了酸雨,以后逐渐向西、向北扩大,90年代中国酸雨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年均降雨的PH值低于酸雨临界值5.6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40%左右。随着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增加,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的量将急剧增加。据统计,1990年中国煤炭消耗10.52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95万吨(不含乡镇企业);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1万吨(含乡镇企业),超过欧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
2000年,煤炭消耗达14.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730万吨。中国酸雨形势十分严峻。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于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
2、水污染
目前中国不仅面临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也很严重。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据2003年6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海河、辽河水系污染最严重,劣V类水体占60%以上;淮河干流为Ⅲ-Ⅴ类水体,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质仍然较差;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干流水质以Ⅲ-Ⅳ类水体为主,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松花江水系以Ⅲ-Ⅳ类水体为主;珠江水系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以Ⅱ类水体为主。北方一些江河甚至出现,“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局面。
我国的主要湖泊污染同样严重,水质令人担忧。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全国主要湖泊氮、磷污染严重,导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滇池草海为劣V类水质,巢湖V类、劣V类水质各占一半,滇池外海为V类水质,太湖V类和劣V类水质比例达到60%。城市内湖除北京昆明湖水质达到Ⅲ类之外,杭州西湖、武汉东胡、济南大明湖水质均为劣V类。富营养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湖泊的水生态将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使湖泊失去养殖、旅游的经济价值。大型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挥发酚。部分湖库存在汞污染。个别水库出现砷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
近年来,中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断上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很低,多数仅是简单堆放或随意弃置,不仅占用农田,而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受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粮食减产每年在1000万吨以上。城市垃圾产生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有25%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的“围城”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害废物大多未得到安全处置,其随意堆放已构成重大的环境隐患。
4、噪声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目前全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噪声污染范围有所扩大,并有向近郊和乡镇扩散的趋势。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声级超过55分贝的有33个,其中,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分贝,污染较重。
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侧50.0%
5、乡镇工业的污染日趋突出
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村和城市近郊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2000年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02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993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54.2%;乡镇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358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68.3%;乡镇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70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中公学需氧量排放量的46.5%;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是很惊人的,达到当年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8.6%。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制革等是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行业。
环境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和经济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2003年,全国发生工业污染事故11446起,其中废水污染事故4667起,废气污染事故3585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938起,噪声污染事故839起。在上述污染事故中,特大事故42起,重大事故31起。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共发生753起渔业水域污染事件,有1490平方公里的养殖水面受到污染,损失水产品2.8万吨,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7亿元,其中淡水产品损失0.9亿元,海水产品损失0.8亿元。
此外,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导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各种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恶性肿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为最高,达35.59人/10万人,这与城市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农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总数的17.25%,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总数的26.23%。
如上所述,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已经危及人民身体健康与国发经济持续发展,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一、湿地
1、定义:
(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湿地定义的
点拨:对湿地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提问:狭义的理解湿地概念,对湿地价值的发挥带来什么影响?
点拨:狭义的湿地只强调出沼泽、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忽略了水体部分。将湿地区域限定为一个相对的狭窄地区,大大减弱其在环境应发挥的巨大价值。
读下列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湿地的生态意义认识的变化。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本区的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生产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加大了对边疆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三江平原先后出现过三次开荒高潮。第一次开荒高潮始于1956年至1960年新建和扩建了32个国营农场,共开荒48.85万公顷;第二次开荒期为1970~1972年,各农场共开荒30.39万公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垦区实行了现代化农业试点,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补偿贸易贷款建立新的农场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荒等,其间开荒面积达20万公顷左右,形成了第三次开荒高潮。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在三江平原湿地中划定了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洪河自然保护区和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六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即:三江、燕窝岛、长林岛、虎口、月牙湖、六岸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199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做出了保护湿地的决定,明确了严格禁止湿地开荒,并对已开垦的湿地进行农用地结构调整。
提问:纵观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对于三江平原的开垦利用,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点拨:一方面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限于过去对生态保护尚缺乏认识,导致盲目开荒,使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而导致了生态恶化和土地退化。
提问: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基地后,从湿地生态意义的角度,带来什么影响?
点拨:使其失去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作用。
3、
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过渡:而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湿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
A.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例如土壤侵蚀、围湖造田;
B.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例如环境污染;
C.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例如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
2、湖泊面积减少
A.原因:让学生读课本表4.1和案例2,让学生探究:近几十年来,我国湖泊减少情况及产生原因
点拨:湖泊减少的情况相当严重,其原因主要是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B.产生的影响:
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围湖造田”的
点拨: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讲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保护湿地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没有注意对湿地的保护)
2、湿地减少(干涸)的危害:
阅读案例3,探究湖沼疏干带来的教训
点拨:(1)使本应滋润沼泽的水分流入海;(2)引起沼泽水富营养化(3)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保护湿地的措施:
A.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
B.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板书: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湿地
1、定义:
(1)狭义:
(2)广义: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
(2)经济价值
(3)社会效益
3、
中国湿地现状
:
(1)面积:
(2)特点:
(3)分布: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2、湖泊面积减少
A.原因:
B.产生的影响:
三、保护湿地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湿地减少(干涸)的危害:
3、保护湿地的措施: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弱。
思考
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G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
点拨:A.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E.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点拨: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案例⑤
通过对案例⑤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4、2)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思考结合本节课丈、图片和相关知识,你认为本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
点拨:可结合乡土地理来学习。
板书提纲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B
C
D.E
F
G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2.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和法规第二节
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草地特点、种类和分布
2.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难点: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而在降水量不够丰沛的地带,天然植被则以草地和灌木为主。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曾以水草丰美著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而今天的内蒙古却几乎成为沙尘暴的代名词。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通过比较,理解这组相似概念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读课本P99
4.7图:
从图中读出:(1)草地种类;(2)各类草地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3)联想世界主要畜牧业国家的分布。
提问:热带草原、寒带草原、温带草原属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草原?
点拨:地带性
提问:哪些草地属于非地带性草地?
点拨:草山、草坡、草滩主要属非地带性草地。
提问:天然草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点拨:草原
过渡:草地是食草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们放牧家畜的牧场。食草动物把人类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转化为宝贵的蛋白质——肉类和奶品。奶肉食品以及羊毛、牲畜的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以上,是许多国家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草地和森林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通过载畜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其实是一个临界值,如果达不到载畜量即没有充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破坏,所以它从一个侧面表示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状况和该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载畜量也是一个动态的值,如果对牧场的管理较好,载畜量就会提高,相反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到土地荒漠化。)
4、牧场退化的影响: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平衡
A.欧洲: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原因:
(1)自然原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
(2)人为因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禽蛋的动物性食品。
(3)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B.北美: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原因:主要是牧场超载。
6、中国牧场:
(1)现状: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2)产生原因:
通过本阅读材料,让学生探究草地退化原因
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纪实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内蒙古有207万公顷的草原变为耕地,换来的
却是134万公顷土地的荒漠化。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估计有97万公顷的草原变为耕地。专家估算,开垦一公顷草地将导致3公顷草地的沙化。一首顺口溜就非常形象:一年开荒,二年打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超载放牧,也使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8800万公顷减少10%以上,而牲畜量却增加几倍;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3.4公顷、80年代中期的0.7公顷降到目前的0.6公顷,牧草覆盖度锐减。载畜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沙化退化。
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加速草原的沙化。内蒙古草原中生长着丰富的药材,像甘草、麻黄、知母等。据估算,每挖一株甘草,就有5平方米的草地成为“陪葬品”。因滥挖甘草、麻黄、黄芪等药材,至少有7万公顷的草原被毁。国家虽然已禁止挖掘这些药材,但要恢复被破坏的草原植被尚需时日。
对草原功能的片面认识,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草原当作牲畜的“粮食”,忽略草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但使牲畜失去“粮食”,更严重的是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湖泊断流干涸、虫鼠灾害频繁、沙尘暴愈演愈烈;大气中的煤烟型悬浮颗粒物、酸雨、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都直接间接危害草原生态。
内蒙古大草原沙化退化,自然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最关键的是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对现代草业在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加上原始、落后的放牧不断加重掠夺程度,致使反馈机制瓦解,“靠天养畜,只取不予”,或是多索取,少投入。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内蒙古草地的投入每年每亩不足1分钱。“九五”期间草原建设逐步受到重视,但每亩投入平均也不过0.50元,而200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是112亿多元。投入与产出失调,使内蒙古的草地畜牧业成为经营粗放、成本极低的产业。
点拨:A.过渡开垦B.过渡放牧C.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D.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E.气候异常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提问:
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预防草地退化和荒漠化蔓延?
点拨:禁牧、草地围栏、退耕还草、草地灭鼠、种树种草、设固沙草方格等
(2)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改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5)建设“草库伦”等
板书:
第二节
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草原
草场
草坪
草地
2.草原特点:
3.载畜量:
4.牧场退化的影响: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
6.中国牧场: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
(2)解决的关键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生物多样性锐减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从根本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影响:一是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二是破坏了药物来源;三是破坏了工农业资源;四是破坏了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五是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六是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科学家们发现,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因此,动植物的大量灭绝必然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火山爆发,洪水泛滥,陆地升沉,森林火灾,特大干旱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外,人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生境片断化和丧失对大多数物种而言,最严重的威胁来自生境减少和片断化。在中国生境的片断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境的片断化和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影响和破坏,如大面积森林的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都会破坏和改变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多样性。而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境,如水库,高速公路,铁路的建造都会隔离原有整个大面积的生境,造成片断化,而造成某些生物的生殖隔离,降低遗传多样性。
2.
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利用生物资源,但不合理的利用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中国,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例如,猕猴在50年代因过渡捕捉出口,造成种群数量剧减,迄今尚未得到恢复。又如,我国淡水鱼资源由于不断加大捕捞强度和不控制时间,产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种群数量也很难回升。许多传统的中药和经济植物由于长期过量采挖和开发利用,致使种群数量急剧缩减。也有许多物种因被认为对人造成危害而被捕杀。经统计,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最近发布的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有7席,其中北京居第三位。中国每天排放的污水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和经济增长率几乎一致,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的。有机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仅可以通过食物链积聚于生物体内,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使物种濒危或灭绝。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赤潮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爆发间隔越来越短,范围越来越广,损失也越来越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可估计。
4.外来种引入。在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原因种,另一个让人吃惊的严重威胁是非本地种的引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解释道“外来物种对生物多佯性的严重威胁仅次于栖息地的丧失,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已得到很好的证明。在中国有很多生动的例子,40年代,我国引入一种叫“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的饲料作物,由于该物种适应性强,无性繁殖快,且加上未能有效利用,致使水花生成为苏甫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遍及农田、水沟和池塘中。还有“大米草”的例子,过去作为海滩护堤和牧草植物引入国内,因繁殖力强,现在在江苏、福建等省的沿海海滩蔓延,严重影响贝类等水产品的生产,使当地农民极为头痛。此外,豚草的蔓延扩展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更是广为人知。
5.
人口膨胀。人为干扰的因素的本质原因使人与野生动植物争夺生活空间,人口的膨胀必然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需求加剧,自1950年以来谷物、鱼类和木材的人均需求量分别增加了
40%
100%和33%,然而,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尽早完善当前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必然的。中国目前是人口第一大国,在解放以后的人口增长率位于世界的前列,这必然造成巨大的资源需求,加上过去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危机,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了目前的危机。
6.
全球影响。整个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全球一体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部分,也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一方面,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中国气候的改变,引起一些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国内资源的掠夺也造成很大的损害,比如日本用做卫生筷的木材70%以上来自中国的东北,使得我国大面积的森林被盲目采伐以换取经济价值,造成生态的恶化。当然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以负责的态度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难点: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是罗素追求的人类社会各人群、各种族及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共存、交流与和谐相处。但今天,我们追求参差多态的现实可能更多地转移到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由于目前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消极影响,地球物种灭绝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正愈演愈烈。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提问:物种灭绝和物种濒危是否是一回事?
点拨:物种灭绝和物种濒危的区别是它们分别处于某一特定物种走向消亡过程的不同阶段。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对象是濒危物种而不是已灭绝的物种。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物种灭绝的例子?
举例:(1)两亿四千五百万年以前,所有动物的95%,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全部灰飞烟灭,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恐怖的物种灭绝事件。
(2)《美国国家地理》发表文章指出在过去600年中,至少有4.4万种昆虫从地球上销声匿迹,更令人吃惊的是,大量昆虫灭亡这一趋势将逐年恶化,预计在未来50年里,可能会有数十万种昆虫走向灭绝之路。
提问:物种灭绝仅仅是一种偶然的不幸事件吗
点拨:答案是否定的。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7最后两自然段和课本P108页阅读材料,从而认识到:物种灭绝不是一种偶然的事件。提示学生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2、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提问:那么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过渡:虽然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当代人们对现今世界上动植物物种的消失速率越来越感到担心。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口数量与物种灭绝数量的相关性:
读图4.13,分析下列问题:
(1).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
(2).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
(3).世界人口和物种灭绝数量变化有怎样的相关性
(4).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点拨: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2、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关系:
提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有什么不同?
点拨:人类早期狩猎和采集加剧物种灭绝,现今则是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3、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
读课本P109页案例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补充材料:
每小时一个物种灭绝
地球贴上死亡标签
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经历了千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就在一个小时内终结了它坚强的物种进化史。这只是野生动物被人类赶向灭绝之路的一个缩影。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发展的历史。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
人的速度减少。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种。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和139全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16世纪以来,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约150种,兽类95种,两栖及爬行类约80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类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走私的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成为仅次于军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1只训练有素的猎隼价值5000到20000美元;1只鹦鹉约值4000到40000美元;1公斤麝香价值50000美元;1条藏羚羊绒围巾价值35000美元;1株兰花的价格也可高达2000美元;1株大烛台仙人掌竟可达7000美元。这一切的货币规模至少达到60多亿美元。
看到这样一连串数字,也就不难理解野生动植物合法及非法贸易为什么会大行其道了。
提问:不同时代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种类的影响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点拨: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影响归纳为:加速。由早期的兽类和鸟类逐渐扩展到植物和昆虫,且灭绝物种量及占现存生物物种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证据都表明人口增长带来的对自然影响的加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了解)
(1)联合国所做的工作:
A.
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正式开始实行,基地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那里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并将这些发现与各个会员国分享,并做出行动。每当一个国家加入成员国之列,它就承担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定责任。这个公约的工作人员将会帮助成员国实践他们的义务。他们同样协调国家与一些其他组织之间的各类活动。
B.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禁止商业性的濒危物种贸易或是会影响的物种生存的商业性贸易(并监管非商业性的濒危物种贸易)这些物种都在一个叫做附录一的清单上,典型物种有:雪豹、虎,和其他一些大型猫科动物、一些如黑猩猩、大猩猩等稀少的灵长类动物,还有几乎所有的大鹦鹉,几乎所有的鳄鱼,所有的海龟、仙人掌,总共有800多种。CITES也运用了一套保证未濒危物种的系统,因为如果不严格监管国际贸易可能会造成这些物种濒危。这些物种列在附录二上,包括其它的大型猫科动物、灵长类动物、鲸类动物、鹦鹉、鳄鱼、仙人掌、兰花,加上一些食肉性植物--总共大约3千万种。
C.联合国环境发展署的区域性海洋项目,这是一项在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保护海洋、海岸系统的工作。
D.珊瑚礁项目,用来研究值得人们警醒的全世界珊瑚礁系统的死亡。
E.《巴塞尔危险废弃物公约》等,致力于结束不加选择的危险废弃物排放以及最小化危险废弃物排放的发生。
(2)中国政府: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D.我国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3)帮助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如果你认为你太渺小而不能造成一个重大变化,那么你试着去和一只蚊子睡觉。”
A.学习更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B.把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和发生了什么事告诉其他人。
C.尽量骑自行车,鼓励其他人用自行车,如果没有骑自行车的小路,提议给当地的政府修建此种小路。如果你骑车上山,请走规定道路。
D.不要把像油漆或汽油有毒的物质倒入排水沟,同样的,使用可再充电的电池,如果你必须用规则的电池,把它们放在合适的回收箱中。
E.尽你所能多的回收再利用。在一些国家,每一样东西都是再利用的,包括烹调油,草地剪取物和家庭用具。如果你认为你的城镇和国家作了更多,搞清做了什么。
F.避免使用杀虫剂,像除草剂。一些杀虫剂会毒害鸟类并且几乎所有的杀虫剂伤害蝴蝶和毛虫。
G.联合抵制包含将要灭绝物种部分的产品,例如象牙、麝香鹿、海龟壳或藏羚羊的羊毛.如果你发现一个商店在卖这些东西,让警察知道.也许甚至告诉媒体。
——摘自《年轻人的星球》
做思考题:1、3
点拨:思考题1:在人类还没有了解某种物种的价值之前,它就从地球上消失,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
思考题3: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板书: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2、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口数量与物种灭绝数量的相关性:
2、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关系:
3、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联合国所做的工作:
(2)中国政府:
(3)帮助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森林的生态功能
2.森林的生态功能
3.保护森林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难点:森林被破坏后产生的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人类的远祖就是从森林中起源的。而被誉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和“地球之肺”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科学家们认为亚马孙的热带雨林正在被“草原化”,预计,以目前的森林大火发生频率和砍伐速度,在未来50年至100年内,亚马孙热带雨林最多将有60%消失殆尽;至少,也会有20%到30%的丛林转化为草原。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始林:约占陆地面积的47.7%(8000年前)
——根据林木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估算
2000年: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2.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时代
人类活动
刀耕火种、游耕制度
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对森林的影响
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面积逐渐减少
面积锐减
通过列表,使学生认识到:森林被破坏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3.森林分类:
(1)按森林疏密
密林
2/3
疏林——由阔叶树和草地组成
1/3
指导学生读图4.1:说出
(1)森林种类;(2)每种森林具体分布地区;(3)探究种类数量和分布地区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自然(气候、地形等)和人文(人口、人类生产方式等)两方面分析。)
(2)受人为影响程度
天然林
不足40%
“半天然”林
人工林
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4.我国森林资源:
中国
世界
总量
(亿公顷)
15.8
38.66
人均占有量(公顷)
0.11
0.6
森林覆盖率(%)
16.55
30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思考世界森林数量在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点拨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开发的度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在的情况是开发过度了!
5.森林的价值
A.生态价值: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B.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6.森林的后果: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结合课本图4.3、图4.4和案例进行探究)
总结:(1)生态失调
(2)环境恶化
(3)导致洪水频发
(4)水土流失加剧
(5)土地沙化
(6)河道淤塞
(7)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思考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后,会带来哪些影响?
点拨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
过渡热带雨林中大量的物种资源对人类现今和未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如果人类不认识、了解它,使它从地球上消失,就会使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保护森林:
1.世界: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A.政府
2002年
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B.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思考青年学生能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点拨不用一次性筷子;平时生活当中节约纸张;积极使用再生纸产品;按规定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课堂讨论:你认为我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对保护森林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能收到预期效果吗
板书设计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始林:
2000年:
2.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3.森林分类:
(1)按森林疏密
(2)受人为影响程度
4.森林资源:
5.森林的价值
A.生态价值:
B.经济价值:
6.破坏森林的后果:
二、保护森林:
1.世界:
2.中国:
A.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资料,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和资料。
2.与学生一起导演和编排“角色扮演”的内容。
3.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
1.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
2.收集熟悉的城市的生物面临威胁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下面就请学生们把你们了解的情况展示出来。
学生:学生展示生物的照片,生存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等,介绍四到五种珍稀动物的情况。)
教师:通过归纳学生介绍的动物,以及教师的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珍稀动物的情况。
学生:分析珍稀动物中的几种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原因,归纳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学生:介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的影响,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目前受到如此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破坏,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改变这样一个现状呢?
学生: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教师:重点介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但就地保护有时也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介绍白头叶喉情况。
学生:分小组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教师: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学生:举例并讨论其中一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后技能训练的练习。(根据鸟足来判断鸟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很多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动物,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请学生们来介绍这些生物。
学生A:(展示大熊猫的图片)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深谷之中,生活着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而今,作为国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据调查,如今仅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这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家看,图中幼小的大熊猫似乎在问妈妈:我们还能象祖辈那样去走亲戚吗?
学生B:不行,他们现在分布在孤立的区域内。
教师:学生们想一想,大熊猫的现状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因为人类的不断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
学生C:学生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大鲵
学生C:提起大鲵,您也许陌生,但谈到娃娃鱼,您或许有所耳闻了。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至今,在贯穿中国黔、湘、鄂、川、秦的狭长弓形地域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
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历代多有记载。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其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梅花肉。也许,大鲵如此多的功用正是它不幸命运的开始
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古老的王者,造成今天的悲惨命运呢?
学生:人类的滥捕滥杀。
学生D:(展示藏羚羊生活的图片)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体重达
45-60
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学生E:(展示藏羚羊被屠杀的图片)藏羚羊生活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古语“美丽的少女”,是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最大的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可可西里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少女,她在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她似乎已经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场。我相信如果你见过被拔掉皮的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的凄惨画面,你也许会怀疑我们是否身处地狱。如果再不采取得力措施,藏羚羊的灭绝就在眼前!藏羚羊悲惨命运正在得到世人的关注。我们谁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如同地狱的世界里,可是这样的场景却在青藏高原上真真切切的上映着,而且不断重复。
学生: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捕杀野生动物,让美丽的可可西里,成为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狱。
学生F:(展示白暨豚的图片)我给大家展示的是海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暨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中华白暨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六十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水产研究单位曾考虑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1961年1-7月间,在厦门西海域东渡,海员在港内捕捉了34只。但是,八十年代后,由于围垦和淤积,这一区域已没有白暨豚存在了。
香港海洋公园鲸豚保护基金联合会总监解斐生博士指出,近年来由于渔船捕捞,海上工程以及水质污染等原因,对白暨豚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白暨豚每年死亡数目介于9至11条之间。所幸由于人们的努力,这一数字在1998年降为6条,而且政府渔农处最新研究报告披露,虽然多种因素对白暨豚存活不利,但海豚整体数量已比预期上升。
教师:白暨豚的生存又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人类的活动,如海上工程和污染。
教师:刚才学生们介绍了不同环境中的几中珍稀动物,目前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展示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图)近年来,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虽然物种的产生和灭绝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但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地质年代中,每300年消失一种植物,每8000年消失一种植物,但现在,每2年消失一种植物,每一年消失一种动物。物种一但灭绝,就不可产生。
教师:请学生们计算表中1600到1649年中,50年间每年灭绝的哺乳种类;1900年到1949年的50年间,每年灭绝的哺乳种类。【21cnj
y.co
m】
学生:1600年到1649年50年,每年只有0.15种,相当于20年灭绝3种。而1900年到1949年50年间,每一年灭绝约一种。300年间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增加了约7倍,据统据1949年以后,生物灭绝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教师:对!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我国濒临灭绝生物的名单。
(展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和部分二级保护生物的名单和图片)
教师: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人类的滥捕滥杀。3、环境的污染。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除了同学们所说的以外,生物的多样性还受到了那些威胁呢?
学生:阅读书上资料。
学生:外来物种的侵入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为什么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呢?
学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教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外来物种对生态造成的威胁吗?
学生:薇甘菊、水花生
、欧洲鳗。
学生:我国最近很多城市引进国外的草种和观赏植物,也会给我国的物种产生威胁吗?
教师: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的确存在着可能性,所以人们试图在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活动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影响,我们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怎样才能挽回影响,让我们与生物一起和平共处地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下去。
学生:让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砍伐者给予处罚。让人民不要随意地引进各种物种,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当地的资源,合理的引进。开展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制定和执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环境的一写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人类现在也要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把生物从危险的状况中拯救出来。同学们讨论的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保护生物生活的环境,同学每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生物生活在他们适宜的环境中呢?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它的环境已经破坏得很严重,我们就要建立新的环境。
教师:对,这种方式我们叫“迁地保护”,我国现在的许多动物园、植物园、水族观和濒危繁殖中心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保护的。大家想一想,这两种方式中,最好的是什么方式呢?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教师: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
学生:卧龙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教师:我国目前有自然保护区一千五百多处,其中张家界、九寨沟和黄龙等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什么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进行很好的保护?
学生:(阅读书P96)它们是“天然基因库”“天然的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教师:但是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关于白头叶猴的保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学生:介绍白头叶猴的基本情况。
教师:介绍辩论和协商的三方。
学生一组:(代表当地农民)我们农民刚开了个会,不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烧饭和取暖没有木材,我们的生活会很困难。虽然白头叶猴很珍贵,需要保护,但我们人更珍贵,不能为了珍贵的动物,放弃我们人的利益。
学生二组:(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听了农民的发言,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讲,必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现在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人的生存能力强于动物的能力,人们不断地破坏白头叶猴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造成生物的灭绝。虽然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人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生存。
学生三组:(代表当地政府)两方面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认为要保护双方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讲,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同时,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呢?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方法。
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烧饭、取暖,如煤、沼气。
学生:把一些人迁到其他的地方。
学生:建议政府出资帮助解决农民是生活问题。
政府代表:大家的建议很好,我们会根据情况,综合治理,我们一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会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并开发环境旅游。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农民代表:如果是这样,我们支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配合政府和科学工作者一起把环境保护做好。
专家代表:我代表动物们感谢政府和农民,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好。
教师: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非常的满意,现实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讲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故事。说明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给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点评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调动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指导以后的行为。一上课让同学们展现濒危动物的现状,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热爱生命的激情,然后通过分析,以及出示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并探讨解决方法,并通过保护白头叶猴事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多方面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四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
1.了解湿地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和分布。
2.理解湿地和物种减少的原因。(重点)
3.学会分析湿地和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难点)
教材整理1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阅读教材P61~P65,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居于首位,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3)中国湿地
①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③分布
2.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
③围湖(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3)我国湖泊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3.保护湿地
(1)湿地的破坏:基础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不注重保护湿地。
(2)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湿地保护的措施: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退化和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填空
(1)湿地具有________、调蓄水量、________、释放氧气、________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________,乃至消失;大量________和河流的________,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3)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________,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
【提示】 (1)调节气候 净化水体 美化环境
(2)剧减 引水灌溉 截流改向
(3)现状维持 恢复和重建
教材整理2 生物多样性保护
阅读教材P66~P68,完成下列问题。
1.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地球物种:生物学家估计有500万~5000万种,其中约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2.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表现
狩猎、采集、污染、生态破坏
影响
加速了物种灭绝
灭绝种类
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
正误判断:
(1)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 )
(2)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 )
(3)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物种多样性重新增加。
( )
(4)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持乐观态度。
( )
【提示】 (1)×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往往会增加物种灭绝的速度。
(2)× 物种的数量虽然庞大,但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3)√ 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4)× 人类新发现的物种并不代表新生成的新物种。现在世界上每年灭绝的物种数量远超过新生成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在减少,形势很严峻。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湿地的生态效益、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措施
“北大荒”主要是指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在未开发前它以沼泽湿地为主,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涝灾害增加,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国家下令停止了“北大荒”的开发,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湿地。
探讨:湿地为什么号称“地球之肾”?
【提示】 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探讨:东北三江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湿地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夏秋季多雨;(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4)地下有多年冻土层。
探讨:国家为什么下令停止了“北大荒”的开发?
【提示】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所剩较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珍稀动植物减少,旱涝灾害增加,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功能。
1.湿地的作用
美称
作用
资源的宝库
生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和菱角等农副产品
生命的摇篮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空调机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水库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地球之肾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鸟类的乐园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减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示如下: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退耕还湖、还湿地。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5)确定世界湿地日,通过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1.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1)~(3)题。
(1)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2)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3)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1)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2)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3)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 (1)D (2)A (3)C
生物多样性保护
1870年,在美国开巴高原467
km2的土地范围内,生活着4
000多头鹿,同时有少量美洲狮和狼在此活动。人们为了繁殖更多的鹿,便开始捕杀狮子和狼,到1924年,这两种肉食动物几乎绝迹,鹿群迅速繁殖到10万头。可是经过两个年头,鹿群减少到6万头,到1939年只剩下1万头。
探讨:1924年鹿群迅速繁殖、数量大增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狼和狮子被大量捕杀,鹿群失去天敌。
探讨:狮子和狼绝迹以后,鹿群数量又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鹿群数量太多,破坏了草场,因饥饿而死。
探讨:人类的哪些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提示】 早期的狩猎和采集,现今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地理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
(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3)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2.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全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现今人类活动
滥垦、滥伐、滥牧等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全世界损失的物种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而且一部分尚不为人所知,形势严峻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
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也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2.读右图,完成(1)~(2)题。
(1)有关渔业产量的叙述,与右图不相符的是( )
A.当捕鱼量达到C点时,鱼群就耗竭到无法再生产,无鱼可捕
B.OX表示与最大捕捞量相适应的最大资源再生量
C.通过控制捕捞活动可以使渔业产量持续增长
D.一旦捕捞量超过X点,渔业产量将开始下降
(2)洞庭湖区实行“冬季休渔”的目的是( )
A.冬季寒冷,鱼类资源种类单一
B.为实现本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C.每年冬季有许多鱼类在此过冬,为保护珍稀鱼类不至于减少
D.冬季鱼市需求量少
【解析】 第(1)题,当捕捞量超过Y点时,渔业产量开始下降。第(2)题,实行“冬季休渔”主要是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D (2)B
洞庭湖形态的变化示意图
探讨:洞庭湖的面积有何变化?
【提示】 洞庭湖的面积1958年比1825年缩小了许多。
探讨: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主要是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和沿湖地区的围湖造田。
探讨:洞庭湖面积的缩小,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洞庭湖面积的减小,使洞庭湖对周围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蓄水量的减少,使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水域面积的减少,危及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东、南、西三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直接注入洞庭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由此看出洞庭湖调蓄洪水的能力巨大。
2.洞庭湖的面积1958年比1825年缩小了很多,使得洞庭湖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减弱。
3.缩小的原因与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和围湖造田有关。
3.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 (1)BC
(2)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等(任选两个)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对点训练1 湿地的生态效益及保护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二 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三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护( )
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 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 (1)D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4)A
对点训练2 生物多样性保护
2.读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对图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归纳。第(2)题,印度尼西亚的濒危物种多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量的物种,但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很多物种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的过度捕杀。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