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30 11:54:20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赏月之空明
悟人之豁达
教学目标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赏析:分析品味写景句
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
生:预习课文,搜索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圆月高挂夜空,如薄纱般光辉穿透黑暗,照进无数人的心里,时间不停地流逝,那轮圆月始终不变,引起人们或思念、或孤独、或悲凉,或忧郁的各种复杂的情感,当如水般澄澈透明的月光照进苏轼的心里时,苏轼内心的情感又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品经典,悟情怀。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1、作者概知,知人论世
2、朗读要求一:字正腔圆
要求二:节奏朗读
过渡:朗读经典美文,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意境那还是先来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3、汇报预习情况: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4、字词、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5、文意疏通:把文章分成三层,四个字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1)叙事:寻伴夜游
(2)写景:庭院月色
(3)抒情:月下感叹
朗读训练——品氛围之宁静,情愫之复杂
读出氛围的宁静,要求:语速轻缓,音调要低
请看幻灯片中红字的字词,思考:这些字词反映出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寂寞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兴奋
悠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惊喜、赞叹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
师范读,小组竞读,全班齐读。
师过渡: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为之愤之。啊!这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苏轼时而高兴,时而寂寞,继而兴奋,赞叹、惊喜,最后发出感慨,让我们一齐把描写月亮的句子找出来。把它迷人的面纱揭开:
景物赏析——赏月之空明
请把描写的月亮的词语找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空明”的意思?(空灵明净)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空明?
(1)“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
(2)“水中藻、荇交横”,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写出月色之清。
4、这样的月色渲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过渡:月是空明之月,人是怎样的人?在皓月之下,苏轼感叹自己是怎样的人?
析“闲”——双角度品味苏公之豁达
角度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
苏轼在那澄澈透明的月下感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回答?(闲人)
思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清闲的人,闲情雅致)
苏轼的“闲”是有其背景的,请看投影出来的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过渡:同学们,苏轼作为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的人,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闲人”二字的感慨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4、“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蕴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角度二:“闲”显精神之豁达,乐观
过渡:苏轼离开黄州后,又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经八州,走遍穷山恶水,却一路走来一路歌,有诗为证: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历经坎坷而仍能自嘲“闲人”,看出苏轼有怎样的精神?
(豁达、乐观)
(六)课堂小练,巩固提升
1、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七)作业布置
(八)师小结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刻刀塑造着他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希望你我也能够像苏轼那样,即便苦难在前,仍能以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预习资料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2.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背景透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二、基础知识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

2.翻译下列被圈住的字。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下列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字词、特殊句式归纳总结(加粗的字)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
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衣欲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赏析与探究
1、内容梳理:把文章分成三层,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思考:下列倾斜字词反映出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并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物赏析: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月色渲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经坎坷而仍能自嘲“闲人”,看出苏轼又有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练
1、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共24张PPT)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授课教师:黄智珍
班级:初一三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作者概知
字正腔圆
节奏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suì
qǐn
zǎo
xìng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年号,宋神宗赵顼年号
脱衣
打算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候)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考虑,想到
代词,指代“无与为乐者”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齐在庭院中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形容水的澄澈
藻,水藻;荇,荇菜
大概是
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澄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纵横交错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归纳总结,字词总结
相与步于中庭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考,想念
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归纳总结,字词总结
盖竹柏影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也”表判断
相与步于中庭
解衣欲睡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内容归纳
思路梳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文章分成三层,四个字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情感朗读:品宁静
悟情愫
读出氛围的宁静
语速轻缓
音调要低
情感朗读:品宁静
悟情愫
思考:这些字词反映出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并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2
念无与为乐者
寂寞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兴奋,悠闲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赞叹,惊喜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景物赏析:赏月之空明
空明:空灵明净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为水,写出了
月光的澄澈透明的美;“水中藻荇交横”,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写出月色之清。
景物赏析:赏月之空明
空明:空灵明净
这样的月色渲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月光的澄澈透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品“闲”,悟月下心境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清闲的人
闲情雅致
品“闲”,悟月下心境
“闲人”二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品“闲”,悟月下心境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品“闲”,悟月下心境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历经坎坷而仍能自嘲“闲人”,看出苏轼又有怎样的心境?
虽然遭到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
这是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无法感受到的,
透出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课堂小练
巩固提升
1、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堂小练
巩固提升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B
作业布置
作业一:穿梭时空的对话——假如穿越到北宋成为杜甫,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作业二:发挥想象,把这篇优美的文章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