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饮酒(其五)
课文导入
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
李白
欧阳修
陶渊明
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介绍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朗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赛读:男女生派出代表比赛读诗。
讲解诗歌
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词语。
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
诗歌赏析
谈谈你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
“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 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悠然
体会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中悟出了
。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
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
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
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拓展思维
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饮酒》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创作的组诗《饮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
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
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介绍: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全班自由朗读2次。
1、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下
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
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3、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
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学生男女各出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三人分别朗读。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品读《饮酒》:
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
屏显:
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
②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
③再屏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
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
④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⑤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
然自在!
⑥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 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归纳:悠然!
人为什么“悠然” 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 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
⑧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意见。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屏显:诗人从这中悟出了
教师小结: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
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
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⑨师生问难时间,提问并全班解答。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⑩唱唱《饮酒》
A、
以小组为单位,请选用你熟悉一支曲子的调子,配乐演唱《饮酒》。
B、
给两个小组机会展示,并全班精要点评。
归纳:不能随意选取一支曲子,因为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是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读读诗文,品品诗文,听听歌曲,唱唱诗歌,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啊,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四、课堂总结:
最后学生背背《饮酒》
A、
一生示范背诵。
B、
全体学生尝试背诵。
C、
老师提醒学生过手默写,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在背诵中结束这堂课)。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饮酒》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根据提示写句子。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 。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辨:说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8.相与还:结伴而归。
二、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C
课后能力提升
1.示例一:“采菊”
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三:“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基础知识达标
课后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