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2课时+素材,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2课时+素材,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1 21:08:47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
第三单元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王绩 野 望思考下列问题: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临万里长江,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初读古诗,感知大意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读悟结合,感受忧愁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呈现出的画面。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请说说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1.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2.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然的忧思之情。配乐诵读,拓展升华总结谈话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到过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布置作业谢谢谢谢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
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王维分组讨论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颈联的“直”和“圆”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4.颈联是写景名句,根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讨论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颈联的“直”和“圆”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燕然。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4.颈联是写景名句,根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了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画诗通过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写诗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渡荆门送别李白思考讨论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5.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为送别朋友而作?讨论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原野的低平、江岸的辽阔、两岸的平旷,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转而从对方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5.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为送别朋友而作?归纳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思考问题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2.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哪一句?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讨论明确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来写西湖早春景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2.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哪一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品读诗歌明确: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 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延伸作业从五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