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八上第5课《藤野先生》(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部编版八上第5课《藤野先生》(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2 16:03:03

文档简介

人教版本语文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课题
藤野先生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序叙的写法。3、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浓烈的爱国热忱。
重点
1、通过揣摩关键词语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2、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难点
1、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藤野先生介绍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
“资格”要求而辞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四、课文朗读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2、速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在东京
:见闻感受
相识
在仙台:
相处
离别
在北京:深切怀念五、人物分析: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1)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2)在仙台部分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四个典型事例,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的高贵品质。六、课文探究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不满、厌恶,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缘由)。2、去仙台途中触发忧国之情3、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
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4、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个人、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立志让祖国强大。看电影事件——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感到中国人思想麻木。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毫无民族偏见。并说明弃医从文的原因。
5、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六、课堂小结1、两条线索: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缘起—经过—别后的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思想。2、四个典型事件3、两种真挚感情:怀念藤野先生
和爱国之情4、一次思想转变:弃医从文。七、课堂练习:语言训练内容见课件八、课后作业32段写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请你根据当时情形,试想一下,藤野先生想对鲁迅说什麽?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过程,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共31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
集《朝花夕拾》。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背景介绍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自题小像》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
“资格”要求而辞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教学目标
课文朗读
1)驿站(yì):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2)瞥见(piē):很快地看一下。
3)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4)不逊(xùn):傲慢无礼。
5)诘责(jié):责问
6)匿名(nì):不署名或不署真名。
7)杳无消息(yǎo):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教学目标
掌握字词
绯红(fēi):鲜红。
宛如:好像。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代的人
c
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决意:拿定主意。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与藤野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第一部分(1~3):
在东京:见闻感受。
速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教学目标
文章思路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藤野先生形象?
(白描手法)



义:
认真负责




图:
严格要求、治学严谨
循循善诱、热情关心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学生
了解女人裹脚:
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个典型事例,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的高贵品质。
在仙台部分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教学目标
课文讲解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夸张、比喻、反语)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不满、厌恶,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缘由)。
作者爱国感情一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
的丑态
2、去仙台途中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作者爱国感情二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3、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
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4、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弱国国民受歧视,个人、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立志让祖国强大。
看电影事件——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他看了影片以后,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教学目标
背景链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毫无民族偏见。并说明弃医从文的原因。
作者爱国感情三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感到中国人思想麻木。
匿名信事件——
弱国国民受歧视,个人、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立志让祖国强大。
看电影事件——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5、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作者爱国感情四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文章结尾含义深刻,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缘起—经过—别后的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两条线索
四个典型事例
一次思想转变
两种真挚感情
学会整理
主题思想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过程,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和失望之情。
语言训练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受“优待”的原因,幽默中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作者强烈所族自尊心。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语言训练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语言训练
32段写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请你根据当时情形,试想一下,藤野先生想对鲁迅说什麽?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树人君,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继续学医,将来必定大有出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你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唉,你放弃学医,恐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吧!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年轻人,我尊重你的选择……放开脚步,去走自己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