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单元测试题:第一、二章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单元测试题:第一、二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12 11: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芜湖县一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卷
单项选择(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  )
A.季风强弱不同
B.湿润程度不同C.热量的南北差异
D.海拔高低悬殊
2.长江三角洲平原与松嫩平原在发展农业上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
①热量充足 ②雨热同期 ③地形有利于机械化 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5.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第6~7题。
6.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辆跟踪
B.全球分配车辆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7.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8.2011年1月以来,洞庭湖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五六成,到5月1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公里。洞庭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水域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犹如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为准确及时地监测并分析洞庭湖区水位变化,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
①地理信息系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遥感技术 ④雷达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10.有的渔民已经利用GPS新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在渔民中广泛推广应用这一新的捕鱼技术,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是(
)
A.可能会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日趋枯竭
B.可能会使渔民的鱼获量日益持续增长,获得长久的高经济效益
C.可能会增加渔业的生产成本,使渔民获利更少
D.可能会促进渔业生产,加大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渔业资源更加丰富
1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科尔沁沙地原为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处在农牧过度地带,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之成为今天的沙地。
12.造成科尔沁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
过度开采地下水
读右图,回答13~15题。
13.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的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
D.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14.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  )
A.向河流的下游集中
B.由山区向平原集中
C.范围不断扩大
D.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
15.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林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16~18题。
16.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
17.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应放在(  )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D.治理严重荒漠化的土地
18.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大量外迁人口,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明、小亮是我国某学校地理课外小组的成员,图2是他俩调查所得的家乡荒漠化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两图的荒漠化地区出现在()
A.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区
B.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C.内陆半干旱气候区
D.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0、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牧民生活用能紧张,过度樵采
B.牧民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
C.牧民发展工业的需要,过度砍伐
D.掘井引起的在井周过度放牧和践踏
21.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条件向东向西逐渐变干
B.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加
22.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
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据此回答23~24题。
2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回答25-26题。
25.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26.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植树造林为主
2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功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
B.每年固定下来的碳的总量约几亿吨
C.涵养的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3%
D.提供了亚马孙流域大约1/3的降水
28.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天气
29.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有关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枯枝落叶使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肥沃
B.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C.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物很容易恢复
D.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部位,又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综合题(40分)
31.图1中S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并发育有大面积的沼泽土,图2为该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在以前,沼泽往往被人们看作“荒”,是“不毛之地”。农业利用上需要经过一定的治理:通常修建纵横交错的河道,使其形成交织的水网,与塘、井、水库等形成河网水系,同时还要修筑台田。经过50多年的开垦,S地由“不毛之地”变成著名的“大粮仓”。
(1)试分析S地区大面积沼泽形成的原因。
 
 
从影响土壤肥力因素看,S地区的土壤在治理中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3)三江平原停止开发并加以保护,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32、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荒漠包括

两种类型。
(2)图中A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3)图中B荒漠带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B、D、E三处荒漠带为什么直逼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区域气候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其分布直达赤道附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F处形成荒漠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高二地理必修3第一、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D
B
A
D
A
B
D
A
C
B
C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D
C
D
A
A
C
A
A
D
A
B
A
D
30、(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地下有冻土层,影响水体下沉,河流在冬春季会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2)主要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导致地温低,因此首先应排干水分。
(3)围湖造田是为了应对人口激增对粮食的大量需求而采取的行为,但是由于围湖造田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弱,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发;水分条件变差,局地气候变干;水体质量变差;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退田还湖。
31、(1)热带荒漠;温带荒莫;
(2)深居内陆,各方水(汽难)到达;水分;
(3)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地处大陆东岸、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
(5)受大陆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受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
(6)地处安第斯山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
同课章节目录